1.立秋日宜迎秋
在古代,立秋之日有迎秋的習俗。周代時,逢立秋那日,天子親率三公六卿、諸侯大夫,迎秋于西郊,并舉行祭祀少嗥、蓐收的儀式。漢代傳承這種習俗,《后漢書·祭祀志》中記載:“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蓐收,車旗服飾皆白,歌《西皓》、八佾舞《育命》之舞。并有天子入圃射牲,以薦宗廟之禮,名日軀劉。殺獸以祭,表示秋來揚武之意?!?/span>
唐代時,立秋日也祭祀五帝,《新唐書·禮樂志》記載:“立秋立冬祀五帝于西郊?!彼螘r,在立秋日,宮廷派人將梧桐樹移入殿內,等到立秋時刻一到,太史官高聲稟奏道:“秋來了!”奏畢,梧桐樹葉應聲落下一兩片,寓報秋意。
2.立秋日宜貼秋膘
立秋節(jié)氣,北京、河北一帶民間流行“貼秋膘”。在立秋這一天,普通人家吃燉肉,講究一點的人家會吃紅燜肉、白切肉,以及燉雞、燉鴨、紅燒魚、肉餡餃子,以增加營養(yǎng),補償夏季損失。
關于這種習俗的由來,普遍說法是,舊時我國北方農村地區(qū)生活水平較低,夏季經(jīng)過辛苦勞作,需要補充身體消耗,到了立秋節(jié)氣就要殺豬宰羊,做成美味菜肴,給年輕力壯的人補身體,也就是所說的“貼秋膘”。后來,隨著一部分鄉(xiāng)下人進城,這個習俗也被帶進了城里,城里也流行起“貼秋膘”。
3.立秋日宜啃秋
“咬秋”在有的地方也叫“啃秋”,意即炎炎夏日,酷熱難耐,時逢秋日,將其咬住不放。
咬秋的習俗各地也有所不同。天津人講究在立秋這天吃香瓜或西瓜,據(jù)說可以免除冬天和來春的腹瀉。清代張燾的《津門雜技》中記載天津習俗:“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绷⑶锏那耙惶?,人們將西瓜放在院子里晾一晚,立秋當天切了吃掉,據(jù)說能夠除暑氣、防痢疾。江蘇等地立秋日也是吃西瓜“咬秋”,人們認為這樣可以不生秋痱子。在浙江等地,立秋當天有吃西瓜、喝燒酒的習俗,據(jù)說可以預防瘧疾。
4.立秋日宜戴楸葉
楸是一種落葉喬木,高達30米,其樹干通直,葉呈三角狀的卵形或圓形,葉嫩時是紅色,葉老后僅有葉柄是紅色。
古時,立秋日有戴揪葉的習俗。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中記載:“立秋日,滿街賣楸葉,婦女兒童輩,皆剪成花樣戴之?!蹦纤沃苊堋次淞峙f事》中也說道:“立秋日,都人戴楸葉,飲秋水、赤小豆?!彼巍秹羧A錄》中也有“(立秋日)都城內外,侵晨滿街叫賣楸葉,婦人女子及兒童輩爭買之,剪如花樣,插于鬂邊,以應時序”的記載,而早在唐代立秋日戴楸葉就已流行。
據(jù)唐陳藏器《本草拾遺》記載,唐朝時,立秋日長安城里已有賣楸葉的,以供婦女兒童剪花插戴。
近代,很多地方也有立秋日戴楸葉的習俗。如河南鄭縣的男女在立秋日都會戴楸葉。膠東和魯西南地區(qū)的婦女兒童,在立秋日采集楸葉或梧桐樹葉,將它們剪成各種花樣,有的戴在鬢角,有的戴在胸前。
5.立秋時節(jié)宜進行秋收互助
秋忙開始,農村普遍有“秋收互助”的習俗,你幫我我?guī)湍?,三五成群去田間,搶收已經(jīng)成熟的玉米。
一般玉米要掰四次:頭茬、二茬、三茬、撈空茬。婦女、老人、十來歲的小孩,手提竹籠,一排接一排,一株接一株,挨著個兒去辦。切忌"猴子掰玉米,掰一個撂一個?!币乱粋€放在籠子里,然后放在地頭玉米穗堆子里,最后用大車拉回家。
頭茬先掰已經(jīng)成熟了的玉米穗,未成熟的玉米穗,留下來二茬再去掰。二茬、三茬是用同樣的辦法去掰。最后撈空茬,把剩余的玉米穗,不管老嫩、一齊掰回家中??凑l家的玉米成熟得早,先給誰家掰,既不違農時,又能顆粒歸倉。
6.立秋時節(jié)宜進行秋田娛樂
秋天,特別是秋忙前后,農事雖忙,秋種秋收,忙得不亦樂乎!但忙中也有樂趣,常見一些青年人和十余歲的孩子,在包谷、谷子、糜子生長起來以后,特別是包谷長成一人高,初結穗兒的時候,在田間盡情玩耍、游戲。
他們把嫩包谷穗掰下來,在地下挖一孔土窯,留上煙囪,就是一個天然的土灶,然后把嫩包谷穗放進去,到處拾柴禾,包谷頂花就是很好的燃料,加火去燒。一會兒一全窯的包谷穗全被燒熟了,豐碩的包谷宴就在田間舉行。
他們還上樹捉麻雀蛋,就地打兔子,能吃的野味很多,都可以在野地的鍋里,燒制出來。有葷有素,百味俱全。他們還把打來的柿子,弄來的紅苕,放在土窯洞里,溫燒一個時辰,就會變成香甜的食物。
7.立秋時節(jié)宜祭祀土地神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漢代,后世將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個戊日。此時收獲已畢,官府與民間皆于此日祭神答謝。宋時秋社有食糕、飲酒、婦女歸寧之俗。唐韓惺《不見》詩:“此身愿作君家燕,秋社歸時也不歸?!痹谝恍┑胤剑两袢粤鱾饔小白錾纭?、“敬社神”、“煮社粥”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