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天氣轉暖,自然界陽氣開始生發(fā),同時,人體陽氣也開始生發(fā),因此,春天養(yǎng)生應注意保護陽氣,以“生”為中心對人體進行調養(yǎng),使之不斷充沛,逐漸旺盛起來,凡有耗傷陽氣及阻礙陽氣的情況皆應避免。
在精神上,暴怒和憂郁都會傷身,因此要保持心胸開闊、樂觀向上、恬淡平靜的好心態(tài),有利于肝氣的疏散
在生活起居方面,《黃帝內經》有云:“春日當早臥早起”人們應早睡早起,適當鍛煉,以激發(fā)體內陽氣注意運動應暖和,以適應春氣并要讓身體感到舒暢、活潑,以使身體與春氣相適應。
在飲食上,最好多吃些扶助陽氣的食物,比如面粉、紅棗、花生等辛溫類食物;新鮮蔬菜如春筍、菠菜等可以補充維生素;酸性食物要少吃,油膩、生冷、黏硬食物最好不吃體質過敏,易患花粉過敏、蕁麻疹、皮膚病者,應禁食如羊肉、蟹之類易過敏的食品。
除了食補養(yǎng)陽以外,春季要保持陽氣生發(fā),就要注意時刻保暖俗話說“春捂秋凍”。“春捂”怎么“捂”,一直沒有明確的概念。“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還有梨花雪”、“吃了端午粽,再把棉衣送”,這些說法對于養(yǎng)生保健來說,并不夠具體。
首先要把握時機。醫(yī)療氣象學家發(fā)現(xiàn),許多疾病的發(fā)病高峰與冷空氣南下、降溫持續(xù)的時間密切相關。比如感胃、消化不良,在冷空氣到來之前便捷足先登而青光眼、心肌梗死、屮風等,在冷空氣突襲時也會驟然增加。㈨此,捂的最佳時機,應該在氣象臺預報的冷空氣到來之前24~48小時內。
注意這樣一個溫度臨界點——15℃。研究表明,對于多數(shù)老年人或體弱多病而需要春捂的人群來說,15℃可以視為捂與不捂的臨界溫度。也就是說,當氣溫持續(xù)在15℃以上且相對穩(wěn)定時,則春捂可以結束了。
另外需要注意溫差,當日夜溫差大于8℃時,春捂就是必不少的。春天的氣溫,前一天還是春風和煦、舂暖花開,轉眼間就有可能寒流涌動,讓你回味冬日的肅殺。面對孩兒臉似的存大,你就得隨大氣變化加減衣服。那么何時加衣呢?現(xiàn)在專業(yè)人士認為,日夜溫差大于8℃是該捂的信號。
而捂著的衣衫,隨著氣溫回升總要減下來,但若減得太快,就可能出現(xiàn)“一向單衫耐得凍,乍脫棉衣凍成病”的情況。因為你沒捂到位。怎樣才算捂到位?醫(yī)學家發(fā)現(xiàn),天氣轉冷需要加衣御寒,即使此后氣溫回升了,也得再捂7天左右,減得過快有可能凍出病來。所以,春捂7~14天比較合適。
春季養(yǎng)生法則:
1.精神調養(yǎng)。暴怒和憂郁都會傷身,因此要保持心胸開闊、樂觀向上、心境恬靜的好心態(tài)。
2.飲食調養(yǎng)。多吃些扶助陽氣的食物,如韭菜、紅棗、花生等。
3.飲食起居。春季氣候變化較大,要注意時刻保暖,及時增添衣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