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醫(yī)文化 > 中醫(yī)古籍 > 其它 > 正文

集驗方

信息來源:國醫(yī)小鎮(zhèn)發(fā)布時間:2018/4/25

治傷寒時氣、溫疫初起方

治傷寒時氣、溫疫,頭痛、壯熱、脈盛,始得一、二日者方。

真丹砂(一兩末)上一味,以水一斗煮之,取一升頓服之,覆取汗,忌生冷物。(《外臺》卷一)

治疫氣傷寒,三日以后不解者方

好豉(一升綿裹)蔥白(切一升)上二味,童子小便五升,煮取二升,分再服,覆取汗,神效。(《外臺》卷一)

治傷寒中風方

治太陽中風,陽浮陰弱,陽浮者熱自發(fā),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fā)熱,鼻鳴干嘔方。

桂枝芍藥生姜(各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擘)上五味,切姜擘棗,次切余藥,以水七升,煮棗令爛,去滓,乃內(nèi)諸藥,水少者益之,煮令微微沸,得三升,去滓,服一升,日三,小兒以意減之。初一服便得汗出者,后服小小闊其間,如不得汗者,小小促之,今其藥勢相及,汗出自獲,如服六物青散法。若病重者晝夜服,特須避風。若服一劑時不解,病證不變者,當更服之,至有不肯汗出者,服二、三劑乃愈,服此藥食頃,亦當飲熱粥以助藥力。若初得病甚,便以火發(fā)汗,火氣太過,汗出不解,煩躁不得寐,因此湯加龍骨牡蠣各三兩,減桂心、生姜各一兩,不用芍藥。若虛勞里急,腹中痛者,取前桂枝湯二升,加膠飴一升,適寒溫分再服。若得大汗出者,只用桂枝二兩。發(fā)汗后重發(fā)汗,亡陽譫語,其脈反和者不死。發(fā)汗已解,半日許重發(fā)煩,其脈浮數(shù),可復發(fā)汗,宜桂枝湯方。忌海藻、生蔥、菘菜等。(《外臺》卷二)桂枝湯方上五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須臾吃稀粥一升助藥力,覆取微汗,神術(shù)散,治傷寒、傷風,頭痛、體疼、惡寒、無汗方。

蒼術(shù)(二錢)荊芥本干葛麻黃甘草(炙各一錢)上銼作一貼,入姜三片、蔥白二莖,水煎服。(《東醫(yī)寶鑒.雜病篇》卷二)

治傷寒汗出不解如瘧方

服桂枝湯,大汗出后,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如瘧,一日再發(fā)者,汗出便解,屬桂心(一兩十七銖)杏仁(十六枚去尖皮)芍藥(一兩六銖)麻黃(一十六銖去節(jié))生姜(上七味,切、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兩沸,掠去沫,乃內(nèi)諸藥,煮得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本云∶桂枝湯二分、麻黃湯一分,合為二升,分再服,今合為一方,忌海藻、菘

治傷寒胸悶、腹?jié)M方

治傷寒、溫病等三日以上,胸中滿,陶氏云∶若傷寒、溫病已三、四日,胸中惡,欲令吐者,服酒膽方。

苦酒(半升)豬膽(一枚)上二味,和,盡服之,吐則愈,神驗。支云∶去毒瓦斯妙。(《外臺》卷一)治傷寒七、八日不解,默默煩悶,腹中有糞,譫語,大柴胡湯方。

柴胡半夏(湯洗各八兩)生姜(四兩)知母芍藥大黃葳蕤黃芩(各二兩)甘草(一上十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忌海藻、菘菜、羊肉、餳。(《外臺》卷一)生地黃湯∶治傷寒有熱,虛羸少氣,心下滿,胃中有宿食,大便不利方。

生地黃(三斤)大黃(四兩)大棗(二十枚擘)甘草(一兩炙)芒硝(二合)上五味,合搗令相得,蒸五升米下,熟絞取汁,分再服,忌海藻、菘菜。(《外臺》卷二)

治卒死方

黃帝問于岐伯∶有卒死者,何邪使然?答曰∶得三虛者,暴疾而死。得三實者,邪不能傷也。黃帝曰∶愿聞三虛。答曰∶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時之和,因賊風所傷也。愿聞三實。答曰∶逢年之盛,遇月之滿,得時之和,雖有賊風邪氣,不能傷也。有卒死不知人,有復生,何氣使然?陰氣先竭,陽氣未入,故卒死而不知人,氣復則生。(《外臺》卷二十八)治卒死,或先有病痛,或居常倒撲,奄忽而絕,皆是中惡之類治方。

取蔥刺鼻,令入數(shù)寸,須使目中血出乃佳。一云耳中血出佳。此扁鵲法同,后云吹耳中,葛氏吹鼻,別為一法。(《外臺》卷二十八)又方以蔥刺耳,耳中、鼻中血出者勿怪,無血難治之,有血者,是活候也,其欲蘇時,當捧兩手莫放之,須臾死人自當舉手撈人,言痛乃止。男刺左鼻,女刺右鼻孔,令入七寸余,無苦又方以小便灌其面,數(shù)過即能活。扁鵲法也。(《外臺》卷二十八)治卒死方濕牛、馬糞絞取汁,以灌其口中,令入喉,若口已噤者,以物強發(fā),若不可強發(fā)者,扣折又方揭薤若韭取汁,以灌口、鼻中。(《外臺》卷二十八)又方豬膏如雞子大,苦酒一升,煮沸灌喉中。(《外臺》卷二十八)治卒死而目閉者方。

騎牛臨其面,搗薤汁灌耳中,末皂莢,吹鼻中。(《外臺》卷二十八)治卒死無脈,無他形候,陰陽俱竭故也方。

牽牛臨鼻上二百息。又炙熨斗以熨兩脅下。針兩間使各百余息。灸人中。(《外傳》卷二十治卒死而有脈形候,陰氣先盡,陽氣后竭故也方。

嚼薤哺灌之。(《外臺》卷二十八)治卒死方。

取灶中墨如彈丸,漿水和飲之,須臾三、四服之。(《醫(yī)心方》卷十四)又方取梁上塵如大豆粒著竹筒中,吹鼻中,與俱一時吹之。(《醫(yī)心方》卷十四)又方灸膻中穴。(《醫(yī)心方》卷十四)又方取竹筒吹兩耳,不過三。(《醫(yī)心方》卷十四)

治尸厥方

治厥死如尸,不知人,心下余氣。扁鵲灸法。

以繩圍病患臂腕,男左女右,申繩從大椎上度下之,灸繩下頭脊上五十壯。(《醫(yī)心方》卷又方灸陰囊下去大孔一寸百壯。若婦人者,灸兩乳之中間。(《醫(yī)心方》卷十四)又方以昌蒲屑著鼻孔中吹之令入以桂屑著舌下。云∶扁鵲治楚王法也。(《醫(yī)心方》卷十四)

治卒魘方

治卒魘寐不寤方。

以筆毛刺兩鼻孔,男左女右,展轉(zhuǎn)進之,取起也。(《外臺》卷二十八)又方搗薤取汁,吹兩鼻孔。冬日取韭,絞汁灌口。(《外臺》卷二十八)治卒魘方。

以鹽湯飲之,多少在意。并嚙其足大趾爪際,痛嚙之即起也。(《外臺》卷二十八)又方以其人置地,取利刀畫從肩起,男左女右,畫地令周遍訖,以刀鋒刺病患鼻下人中,令入一分,急持勿動,其人當鬼語求去,乃具問阿誰,以何故來,自當乞去,乃以指滅向所畫地當肩頭數(shù)寸,令得去。(《外臺》卷二十八)又方取雄黃如棗核,系左腋下,令人終身不愿也。(《外臺》卷二十八)又方雄黃細篩,管吹兩鼻孔中佳。(《外臺》卷二十八)治卒魘欲死方。

搗生韭汁灌鼻孔中,劇者并灌兩耳。(《醫(yī)心方》卷十四)

治中尸方

治飛尸,瓜蒂散方。

瓜蒂赤小豆(各一分)雄黃(二分研)上三味,搗下細篩,一服五分匕,稍增至半錢匕,以酪服藥。(《外臺》卷十三)治遁尸,心腹刺痛不可忍方。

桂心(一尺準一兩)干姜(三分)巴豆(二枚去皮心熬)上三味,合搗下篩,以好苦酒和之如泥,以涂痛處,燥即易之。忌野豬肉、蘆、筍。(《外臺》卷十三)治尸疰方燒發(fā)灰杏仁(熬令紫色等分)上二味,搗如脂,以豬膏和,酒服如梧子三丸,日三,神良。(《外臺》卷十三)

治尸疰鬼疰方

尸疰鬼疰者,葛氏云∶即是五尸之中,尸疰又挾諸鬼邪為害也。其病變動,乃有三十六種至九十九種,大略使人寒熱,沉沉默默,不的知其所苦,而無處不惡,累年積月,漸沉頓滯,獺肝(一具)上一味,陰干搗末,水服一方寸匕,日三。如一具不瘥,更作。神良。(《外臺》卷十三)治江南疰病,凡有九十九種,寒熱尸疰,此病隨月盛衰,人有三百六十脈,走入皮中,或左或右,或里或表,如刀錐所刺,乍寒乍熱,喉咽如鯁,食如噎,胸中痛,繞臍苦痛,食不知味,腰中難以俯仰,兩膝屈伸,面或黃、或青、或白、或黑,至死更相注易方。

取桑根白皮切三升,曝燥燒作灰,湯淋取汁,浸小豆二升,如此取汁盡,蒸豆熟,作羊鹿肉羹,啖此豆。(《外臺》卷十三)金牙散,主邪魅,心腹刺痛,病狀與前方同。

金牙(別研)雄黃(研)丹砂(研)礬石(泥裹燒半日)寒水石蕪青(熬)巴豆(去心皮熬)樸硝桔梗茯苓人參貫眾附子(炮)蜀椒(去汗目)露蜂房(炙)龍骨干姜牡桂烏頭(炮)石膏(研)莽草(炙)蓯蓉大戟芫花(熬)防風骨(炙)商陸根大黃細辛蛇蛻(炙)玉支(一作玉泉)貝母(一作牙子,即野狼牙也)上三十二味,等分,下篩,酒服五分匕,日三。忌豬肉、冷水、生菜、生血肉、大醋、蘆筍。(《外臺》卷十三)

治膈噎諸方

凡憂膈、氣隔、食膈、寒膈、飲膈,五病同藥,常以憂愁思慮食飲而得之。若寒食、食生菜便發(fā)。其病苦心滿不得氣息,引脊痛如刺之狀,食則心下堅,大如粉絮,大痛欲吐,吐則瘥。飲食不得下,甚者乃手足冷,上氣咳逆,喘息氣短,治以九物五膈丸方。

麥門冬(志心)蜀椒(汗各三兩)遠志(三兩去心)甘草(五兩炙)附子(一兩炮)干姜(上藥搗篩,蜜和,微使淖,置有蓋器中,先食服大如彈子丸一丸,置喉中稍咽之,喉中、胸中當熱,藥力稍盡,復含一丸,日三、四,夜一、二服,服藥七日愈,二十日平復。若不能含者,可一大丸作二小丸盡服之。唯夏月合乃益麥門冬、甘草、人參耳,其余不異,神良。

椒當以銅器熬于火上,使極熱,下置地,內(nèi)椒器中熟攪之,須臾汗出,便搗協(xié)議處,椒力有熱,亦去其毒,非令有熱也。忌海藻、菘菜、豬肉、冷水、生蔥、生菜。(《外臺》卷八)治噎塞不通方。

營實根(十二分)上一味,搗為散,酒下方寸匕,日三服。(《外臺》卷八)治諸噎方。

炭末細羅,蜜丸如彈子大,含少細細咽津即下。(《外臺》卷八)治噎方取頭垢如棗大,以粥若漿水和服之。(《外臺》卷八)治氣噎煎方。

蜜酥姜汁(各一升)上三味,合和,微火煎五、六大沸,取如大棗二枚,內(nèi)酒中飲之,直炒服之亦好。(《外臺通氣噎湯方。

半夏(三兩洗)桂心(三兩)生姜(八兩)羚羊角(三兩)上四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服半升,日再服,忌羊肉、生蔥、餳。(《外臺》卷治氣噎不下食,兼嘔吐方。

半夏(四兩洗)生姜(三兩切)上二味,以東流水二大升,煎取一升,去滓,溫服三合,日三服。忌羊肉、餳。(《外臺》卷八)治卒食噎方。

舂杵頭糠置手巾角以拭齒,立下。(《外臺》卷八)治卒食噎不下方。

取蜜含之則下。(《外臺》卷八)半夏湯,主飲食輒噎方。

干姜石膏(各四兩)桔梗人參桂心(各二兩)半夏(一升)吳茱萸(二升)小麥(一上十味,咀,以酒五升,水一斗,煮棗二十枚,去滓,合煮取三升,分三服。(《千金方治醋噎方。

羌活五兩,搗,用水一升,浸三宿,每日溫服五合,瘥。(《外臺》卷八)

治胃反方

治胃反不受食,食已嘔吐,大半夏湯方。

半夏(三升)人參(二兩)白蜜(一升)白術(shù)(一升)生姜(三兩)上五味,咀,以水五升和蜜,揚之二、三百下,煎取一升半,分三服。(《外臺》卷八)治胃虛反,食下喉便吐方。

人參(一兩)茯苓(四兩)青竹茹(五兩)大黃(六兩)橘皮干姜(各三兩)澤瀉甘草(炙)桂心(各二兩)上九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服七合,日三夜一。已利去大黃。用泉水、東流水尤佳。忌海藻、菘菜、生蔥、大酢。(《外臺》卷八)治胃反,吐而渴者,茯苓小澤瀉湯方。

茯苓澤瀉半夏(各四兩)桂心甘草(炙各二兩)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去滓,服八合,日三。忌海藻、菘菜、羊肉、餳、生蔥、酢物等。(《外臺》卷八)橘皮(一兩)白術(shù)人參(各二兩)蜀椒(一百二十粒汗)桂心(一兩)薤白(一握去青)上六味,切,以水二升漬一宿,內(nèi)豬肚中縫合,三升水煮,水令出之,決破去滓,分三服。忌桃李、雀肉、蔥。(《外臺》卷八)治胃反大驗方。

前胡生姜(各四兩)阿膠(一兩)大麻子仁(熬)吳茱萸(各五合)桂心(三寸)甘草(上八物,切,以酒二升,水三升,煮取一升七合,分再服。忌生蔥、海藻、菘菜等物。

(《治胃反吐食者方。

搗粟米作粉,水和作丸,如楮子大七枚,爛煮內(nèi)酢中,細細吞之,得下便已,面亦得用之(《外臺》卷八)又方好曲十斤,粗地黃二斤,二味搗,日干,酒服,若飲三方寸匕,日三服。(《外臺》卷八)治胃反,食則吐出,上氣者方。

灸兩乳下各一寸,以瘥為度。(《外臺》卷八)又方灸臍上一寸二十壯。(《外臺》卷八)又方灸內(nèi)踝下三指稍斜向前有穴三壯,即瘥。(《外臺》卷八)又方蘆根茅根(各二兩)上二味,切,以水四升,煮取二升,頓服得下食。(《外臺》卷八)華佗治胃反。胃反為病,朝食夜吐,心下堅如杯,往來寒熱,吐逆不下食,此為寒癖所作,真珠雄黃丹砂(以上研各一兩)樸硝(二兩)干姜(十累)上五味,搗篩蜜丸,先食服如梧子二丸,小煩者飲水則解之。忌生血物。(《外臺》卷八)

治嘔噦吐逆及噫醋方

治病患干嘔方。

取羊乳汁飲一杯。(《外臺》卷六)治干嘔,或噦,手足逆冷方。

橘皮(四兩)生姜(六兩切)上二味,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服一升。(《醫(yī)心方》卷九)治吐逆干嘔,生姜湯方。

生姜(四兩)澤瀉(三兩)桂心(二兩)橘皮(三兩)甘草(二兩)茯苓(四兩)人參(一上八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服五合,日三。忌海藻,菘菜、醋物、生蔥。(《外臺治食后喜嘔吐者方。

燒鹿角灰二兩,人參一兩,搗末,服方寸匕,日三服。(《肘后方》卷四)治卒噦方。

枳實三枚炙,去核,咀之,以三家乳一升,以羊脂五兩,煎枳實令沸,復內(nèi)乳令沸,去滓,含咽之。(《外臺》卷六)治吐逆不止,碧霞丹方。

用北黃丹四兩,米醋半升,煎干,炭火三秤,就銚內(nèi)紅,冷定為末,粟米飯丸梧子大,每治食訖醋咽多噫,吳茱萸湯方。

吳茱萸(五合)生姜(三兩)人參(二兩)大棗(十二枚)上四味,切,以水六升,取二升,絞去滓,分為三服,每服相去十里久。(《外臺》卷六)

治赤白膿血痢及冷痢方

治下赤痢方。

秫米(一把)鯽魚(二臠細切)薤白(一虎口細切)上三味,合煮,如作粥法,啖之。(《外臺》卷二十五)治暴下赤白方。

香豉(一升)薤白(一把)凡二物,以水三升,煮取二升,頓服之。(《醫(yī)心方》卷十一)治下赤白痢,五、六年者方。

燒大荊如臂,取瀝服五、六合,即得瘥。(《證類本草》卷十二)治赤白痢方。

鼠尾草濃煮汁如薄飴,飲五合,日三。赤下用赤花,白下用白花,瘥。(《證類本草》卷十治血痢神妙方。

干姜急于火內(nèi)燒黑,令成灰,瓷碗合放冷為末,每服一錢,米飲調(diào)下。(《證類本草》卷八)治若挾熱者,多下赤膿雜血方。

黃連灶突中塵(各半兩)上二味,末之,酒服方寸匕,日三服。(《外臺》卷二十五)凡病下,應先下白后下赤,若先下赤后下白,為腸蠱方。

牛膝三兩,搗碎,以酒一升漬經(jīng)宿,每服一兩杯,日二、三服(《外臺》卷二十五)治卒注下,并痢血,一日夕數(shù)十行方。

黃連(末)蠟阿膠(各一兩)上三味,先以酒半升令沸,下膠、蠟合烊,乃內(nèi)黃連末,頓服之。(《外臺》卷二十五)烏梅(三百六十枚去核熟令可搗)附子(四兩炮)黃連(十二兩)干姜(四兩)凡四物,搗下篩,蜜丸,飲服如梧子十丸,日再。(《醫(yī)心方》卷十一)

治水谷痢及雜痢方

黃帝問曰∶人若溏泄下利者何也?對曰∶春傷于風,夏生溏泄,腸久風,亦為溏泄也。

(《治熱水谷下痢,黃連阿膠湯方。

黃連阿膠(炙各二兩)梔子(三十枚)烏梅(二十枚)黃柏(一兩)上五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為再服,神良。(《外臺》卷二十五)又方黃連(一升金色者)陳米(五合)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再服。(《外臺》卷二十五)蜀沙門傳水痢方。

以訶黎勒三顆,面裹炮赤去面,取訶黎勒皮搗末,飯和為丸,米飯空腹下三七丸、已百人見效。(《證類本草》卷十四)治雜下,烏梅丸方。第一下赤,二下白,三下黃,四下青,五下黑,六固病下,下如瘀赤血,七久下,八下不可止,九連年下,十卒下,十一下少血數(shù),十二霍亂而下,十三如舍水,十四下已則煩,十五息下,一作一止,十六下而不欲食,十七食無數(shù),但下去,十八下但欲飲水,十九重下,二十下雜,錯不可銘字。合二十種下,江夏下太守以此法治是下盡愈方。

黃連(一兩)黃柏(一兩)熟艾(一兩)附子(一兩炮)甘草(一兩)干姜(二兩)烏梅(凡七物,合搗,下篩蜜和丸,如大豆飲服十丸,漸至二十丸,日三。(《醫(yī)心方》卷十一)

治痰飲久癖方

治卒頭痛如破,非中冷又非中風,其病是胸膈中痰,厥氣上沖所致,名為厥頭痛,吐之則瘥方。

但單煮茗作飲二、三升許,適冷暖飲三升,須臾適吐,適吐畢又飲,能如此數(shù)過,劇者須吐膽汁乃止,不損人,渴而則瘥。(《外臺》卷八)治胸中淡飲,腹中鳴,食不消,嘔吐水湯方。

大檳榔(三十口全子碎)半夏(八兩洗)生姜(四兩)杏仁(四兩)白術(shù)(四兩)茯苓(五上七味,切,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醫(yī)心方》卷九)茱萸湯,治胸中積冷,心下淡水煩滿汪汪,不下飲食,心胸應背痛方。

生姜(五兩)半夏(三兩洗)桂心(三兩)吳茱萸(三兩)人參(一兩)大棗(三十枚)甘凡七物,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內(nèi)白蜜五合,分三服。(《醫(yī)心方》卷九)治痰心腹痛兼冷方。

鱉甲(炙)柴胡赤芍藥(各八分)甘草(炙)枳實(炙)生姜白術(shù)(各六分)檳榔(七上八味,切,以水六升,煮七味,取二升半,去滓,內(nèi)檳榔末,分服八合,當利。忌海藻、菘菜、莧菜、桃李、雀肉等。(《外臺》卷八)治痰飲積聚,嘔逆,兼風、虛勞、陰疝方。

霜后蒺藜苗子,搗汁一石,先以武火煎減半,即以文火煎,攪勿停手,候可丸止,空腹酒治宿食結(jié)實,及痰癖實,瓜蒂散方。

瓜蒂(一兩)赤小豆(四兩)上二味,搗篩,溫湯三合,以散一錢匕投湯中,和服之。須臾當吐,不吐更服半錢,湯三治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水飲所作,枳實白術(shù)湯方。

枳實(七枚炙)白術(shù)(三兩)上二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腹中軟即散。忌桃李、雀肉等物。(《外臺》卷八)治冷熱久癖,實不能下,虛滿如水狀方。

前胡(四兩)生姜(四兩)枳實(三兩炙)半夏(四兩洗)白術(shù)(三兩)茯苓(四兩)甘上八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外臺》卷十二)

治咳喘上氣方

治久患氣嗽,發(fā)時奔喘,坐臥不得,并喉里呀聲,氣欲絕方。

麻黃(去節(jié)三兩)杏仁(去尖皮兩仁者碎三兩)紫菀(三兩)柴胡(四兩)橘皮(四兩)上五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分三服,一劑不瘥,頻兩、三劑,從來用甚驗。(《外臺》卷九)治寒冷咳嗽,上氣胸滿,唾腥膿血,四味石鐘乳散方。

鐘乳(碎研)白石(煉)款冬花桂心(各一分)上四味,搗合下篩,以筒吸之,如大豆許,一匕聚,先食,日三,不知稍增之,數(shù)試有驗。當作七聚遂吸之。忌生蔥。(《外臺》卷九)補肺湯,治肺氣不足,咳逆短氣,寒從背起,口中如含霜雪,語無音聲而渴,舌本干燥方。

五味子白石英(研綿裹)鐘乳(同上)桂心橘皮桑根白皮(各三兩)粳米(二合)茯苓竹葉款冬花紫菀(各二兩)大棗(五十枚)杏仁(五十枚去兩仁尖皮)蘇子(一升)上十六味,切,以水一斗三升,先煮桑白皮、棗、粳米熟,去滓,內(nèi)諸藥,煮取四升,分三服,日再夜一。忌大酢、生蔥。(《外臺》卷十)治肺脹,咳嗽上氣,咽燥,脈浮,心下有水,麻黃湯方。

麻黃芍藥生姜(五兩)細辛桂心(各三兩)半夏(半升洗)石膏(四兩)五味子(半上八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忌生蔥、羊肉、餳、生菜。(《外臺》卷十)沃雪湯,治上氣不得息臥,喉中如水雞聲,氣欲絕方。

麻黃(四兩去節(jié))細辛(二兩)五味子(半升)桂心干姜(各一兩)半夏(八枚洗去滑一上六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絞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投杯則臥,一名投杯麻黃湯。令人汗出不得臥,勿怪。亦可從五合,不知稍增,日再,凡煮麻黃先煎二沸,去上沫,又內(nèi)余藥。忌生蔥、生菜、羊肉、餳。(《外臺》卷十)治大走馬奔走喘乏,便飲冷水冷凍飲料,因得上氣發(fā)熱方。

竹葉(三兩)橘皮(三兩切)上二味,以水一斗半,煮取三升,去滓,分為三服,三日服一劑,良。(《外臺》卷十)治咳嗽冷氣,結(jié)脹方。

干姜為末,熱酒調(diào)半錢服。兼治頭旋眼眩,立效。(《證類本草》卷八)肺熱悶不止,胸中喘急,悸,客熱往來,欲死,不堪服藥,泄胸中喘氣方。

用桃皮、芫花各一升,二物,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以故布手巾內(nèi)汁中,薄胸,溫四肢,不盈數(shù)刻即歇。(《證類本草》卷二十三)

治肺痿、肺癰及腸癰方

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方。

生姜(五兩)人參(三兩)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上四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忌海藻、菘菜。(《外臺》卷十)治肺痿,咳嗽涎沫,心中溫溫,咽燥而渴方。

生姜(五兩)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擘)上三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一方干姜三兩代生姜。忌海藻、菘菜。

(《治肺痿,時時寒熱,兩頰赤氣急方。

童子小便,每日晚取之。去初末少許,小便可有五合,取上好甘草,量病患中指節(jié),男左女右,長短截之,炙令熟,破作四片,內(nèi)小便中,置于閑凈處露一宿,器上橫一小刀,明日平旦去甘草,頓服之,每日一劑。其童子勿令吃五辛。忌海藻、菘菜、熱面。(《外臺》卷治肺痿咳嗽,鬼氣疰病方。

停久臭溺,日日溫服之。(《本草綱目》卷五十二)桔梗(二兩)甘草(二兩炙)上二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再服,朝暮吐膿血則瘥。(《外臺》卷十)治腸癰湯方。

薏苡仁(一升)牡丹皮(三兩)桃仁(三兩)冬瓜仁(一升)凡四物,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再服。(《醫(yī)心方》卷十五)

治賁豚氣方

賁豚茯苓湯,治短氣,五臟不足,寒氣厥逆,腹脹滿,氣賁走沖胸膈,發(fā)作氣欲絕,不識人,氣力羸瘦,少腹起騰踴如豚子,走上走下,馳往馳來,寒熱,拘引陰器,手足逆冷,或煩茯苓(四兩)生葛(八兩)甘草(二兩炙)生姜(五兩)半夏(一升湯洗)人參(三兩)當上九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五升,服一升,日三夜二服。忌羊肉、餳、海藻、菘菜、酢物等。(《外臺》卷十二)治賁豚氣,上沖胸腹痛,往來寒熱,賁豚湯方。

甘草(二兩炙)芎(二兩)當歸(二兩)半夏(四兩湯洗)黃芩(三兩)生葛(五兩)芍上九味,切,以水二斗,煮取五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夜二服。忌海藻、菘菜、羊肉、餳等。(《外臺》卷十二)治賁豚氣從下上者湯方。

生葛(五兩)半夏(五兩洗)黃芩(二兩)桂心(二兩)芍藥(三兩)人參(二兩)生姜(上八味,切,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五升,去滓,溫分為五服,日三夜二服。忌羊肉、餳、生

治癥瘕積聚方

治凡所食不消方。

取其余類燒作末,酒服方寸匕,便吐去宿食,即瘥。(《外臺》卷十二)治宿食不消,大便難,練中丸方。

大黃(八兩)葶藶杏仁(去皮尖)芒硝(各四兩)上四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服七丸,日三。不知稍加至十丸。(《外臺》卷十二)治癥堅,心下大如杯,食則腹?jié)M,心腹絞痛方。

葶藶(二兩)大黃(二兩)澤漆(四兩洗)上三味,搗篩,蜜和,搗千杵,服如梧子二丸,日三。不知稍加。(《外臺》卷十二)治心腹宿癥,及卒得癥方。

取雄雞一頭,飼之令肥,肥后餓二日,以好赤朱泄飯,極令朱多以飼雞,安雞著板上取糞燥末,溫清酒服五分匕,可至方寸匕,日三,若病困急者,晝夜可五、六服。一雞少,更飼余雞取足。(《外臺》卷十二)治卒暴癥,腹中有物堅如石,痛如刺,晝夜啼呼,不治之百日死方。

取牛膝根(二斤咀曝令極干)上一味,酒一斗浸之,密器中封口,舉著熱灰中溫之,令味出,先食服五、六合至一升,以又方用蒴根,亦準此大良。(《外臺》卷十二)又方商陸根搗蒸之,以新布籍腹上,以藥鋪布上,以衣覆,冷即易,取瘥止,數(shù)日之中,晨夕勿息。(《外臺》卷十二)又方牛膝酒神驗也。(《肘后方》卷四)治鱉癥,伏在心下,手揣見頭足,時時轉(zhuǎn)者,并心腹宿癥及卒得癥方。

白雌雞一雙,絕食一宿,明旦以膏熬飯飼之,取其屎,無問多少,以小便和之,于銅器中火上熬令燥,搗篩服方寸匕,日四、五服,消盡乃止。常飼雞取屎,瘥畢,殺雞單食之。

(《外臺》卷十二)熨癥法。

茱萸三升碎之,以酒和煮熟,布裹熨癥上,冷更炒,更番用之,癥移走逐熨之,候消乃止

治諸瘧疾方

黃帝曰∶夫瘧皆生于風,夏傷于暑,秋為瘧。問曰∶瘧先寒而后熱何也?對曰∶夫寒者,陰氣也。風者,陽氣也。先傷于寒,而后傷于風,故先寒而后熱也。問曰∶先熱而后寒者何?對曰∶先傷于風,而后傷于寒,故先熱而后寒也,名曰溫瘧。其但熱而不寒者,陰氣先絕,陽氣獨發(fā),名曰癉瘧。(《醫(yī)心方》卷十四)治諸瘧方。

牛膝莖葉一把,切,以酒三升,漬一宿,分三服,令微有酒氣,不即斷,更作,不過三服麻黃湯,治瘧須發(fā)汗方。

麻黃(四兩去節(jié))大黃(四兩)栝蔞(四兩)甘草(一兩炙)上四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未發(fā)前食頃服,臨發(fā)更服,服后皆覆取汗治瘧或間日發(fā),或夜發(fā)者方。

秫米(百粒)石膏(八兩碎)恒山(三兩)竹葉(三兩)凡四物,切,以水六升,漬藥,覆一宿,明旦煮取二升,分三服,取未發(fā)前一食頃第一服,取臨欲發(fā)第二服,當一日勿洗手足及漱口,勿進食飲。取過時不發(fā)乃洗澡進食也。并用余藥汁涂五心及胸前頭面,藥滓置頭邊。此方從來舊用神驗。(《醫(yī)心方》卷十四)夫瘧必從四肢始,治方。

先其時一食頃,用細左索繩緊束其手足十指,過發(fā)時乃解之。(《外臺》卷五)又方取大蜘蛛一枚,內(nèi)蘆管中,密塞管口,繩系以綰頸,過發(fā)時乃解去。(《醫(yī)心方》卷十四)又方桃葉二七枚,安心上,艾灸葉上十四壯。(《醫(yī)心方》卷十四)又方先作羊肉餅,飽食之,其進少酒隨所能,令其欣欣有酒氣,入一密室,里燃炭火,濃覆,治一切瘧,勞瘧,無問年月深遠,阿魏散及丸方。

阿魏安息香蘿卜子(各二兩)蕪荑(一合)上四味,搗篩為散,以暖水服半錢,如不能散服,蜜丸熟水下三十丸,須臾吐,忌冷水。

如治溫瘧、勞瘧、烏梅飲子方。

烏梅(七顆)桃、柳心(各七莖)蔥白(七莖)豆豉(一合)甘草(四分)柴胡(四分)知母(四分)大黃(三分)上八味,各細銼,以童子小便兩茶碗宿浸,明旦早煎三兩沸,去滓,頓服瘥,未瘥更作,服治溫瘧、痰瘧,久不瘥,黃連散方。

宣州黃連(二兩)上一味,搗篩未,以濃酒一盞,調(diào)三錢,空心頓服,相次更服三錢,更飲三、兩盞酒,任意醉,卻睡,候過時方得食,如渴枳實煎湯,并三日服瘥。忌豬肉、冷水。(《外臺》卷五)治勞瘧,積時不斷,眾治無效,此方治之。

生長大牛膝一大虎口,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再服,第一服取未發(fā)前一食頃,第二服取臨發(fā)。(《醫(yī)心方》卷十四)蜀漆丸,主嶺南瘴氣發(fā),乍熱乍寒,積勞似瘧,皆主之。

蜀漆知母升麻白薇地骨皮麥門冬(各五分)烏梅肉鱉甲(炙)葳蕤(各四分)上十三味,搗篩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飲下十丸,日再服,加至二十丸。此方用無不瘥。加光明砂一兩,神良。忌海藻、菘菜、人莧、生蔥、生菜。(《外臺》卷五)


治消渴方

治腎消渴,小便數(shù),宣補丸方。

黃(三兩)栝蔞(三兩)麥門冬(三兩去心)茯神(三兩)人參(三兩)甘草(三兩炙)黃連(三兩)知母(三兩)干地黃(六兩)石膏(六兩研)菟絲(三兩)肉蓯蓉(四兩)上十二味,末之,以牛膽汁三合,共蜜和丸梧子大,以茅根汁服三十丸,日漸加至五十丸,一名茯神丸。(《外臺》卷十一)治腎氣不足,虛損消渴,小便數(shù),腰痛,宜服腎瀝湯方。

羊腎一具(去脂膜切)遠志(二兩去心)人參(二兩)澤瀉(二兩)干地黃(二兩)桂心(二兩)當歸(二兩)龍骨(二兩)甘草(二兩炙)麥門冬(一升去心)五味子(五合)茯苓(一兩)芎(二兩)黃芩(一兩)生姜(六兩)大棗(二十枚)上十六味,切,以水一斗五升,煮羊腎取一斗二升,內(nèi)藥取三升,分三服。忌海藻、菘菜、黃連(一斤去毛)生地黃(十斤)上二味,搗絞地黃取汁漬黃連,出曝之燥,復內(nèi)之,令汁盡,干搗之下篩,蜜和丸如梧子,服二十丸,日三服。亦可散,以酒服方寸匕,日三服,盡更令作,即瘥止。忌豬肉蕪荑。

(《外臺》卷十一)治渴日飲一斛者方。

入地三尺取桑根白皮,炙令黃黑,細切,以水令相淹煮之,以味濃為度,熱飲之,勿與鹽治消渴引飲方。

用人參、栝蔞根等分,生研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服百丸,食前麥門冬湯下,日二服,以愈為度,名玉壺丸。忌酒面炙爆。(《本草綱目》卷十二)

治諸出血方

治卒下血不止方。

龍膽草(一握)上一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為五服,如不瘥,更服。(《外臺》卷十五)治卒下血方。

小豆(二升)上一味,搗碎,水三升和,絞取汁飲之,立止。(《外臺》卷二十五)治下血如刺諸方。

灶中黃土(半升綿裹)甘草(三兩炙)干姜(二兩)阿膠(三兩炙)芎(三兩)熟艾(三凡六物,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醫(yī)心方》卷十二)治吐血、下血、并婦人漏下方。

取雞蘇絞取汁,多少任意服之,愈。(《醫(yī)心方》卷十二)治小便出血方。

末龍骨二方寸匕,水調(diào)溫服之,日二服,瘥。(《證類本草》卷十六)人有九竅四肢指歧間出血,乃暴驚所為,治之方。

取新生犢子未食草者臍屎,日干燒末,水服方寸匕,日四、五頓,瘥。人云,口鼻出血亦良。(《證類本草》卷十七)治舌上忽出血如簪孔者方。

燒亂發(fā)灰∶水服方寸匕,日三。亦治小便出血。(《千金方》卷十二)治吐血不止方。

蠶蛻紙燒存性,蜜和丸如芡實大,含化咽津。(《本草綱目》卷三十九)治卒嘔血,腹內(nèi)絞急,胸中隱然而痛,面色紫黑,或從溺出方。

灸臍左右各五分四壯。(《醫(yī)心方》卷五)

治大便難及大小便并不通方

治脾胃不和,?;即蟊銏詮婋y方。

大黃芍藥濃樸(炙各二兩)枳實(六枚)麻子(別研五合)上五味,搗篩,入麻子,蜜和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日三服,稍稍增之,以通利為度,可常將之。(《外臺》卷二十七)治不得大便十日,或一月,煩滿欲死方。

葵子二升,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之。(《醫(yī)心方》卷十二)治大便牢難,腹熱連日,欲死方。

白蜜三升,于微火上煎之,使如強,以投冷水中,須臾當凝出丸,丸如手指大,長六寸、七寸,內(nèi)谷道中,即得通。(《醫(yī)心方》卷十二)治七、八日奔氣傷心欲死者,須臾便通方。

豬膽一枚,內(nèi)下部中,良。(《外臺》卷二十七)治大、小便不通,三陽實,大便不通方。

榆白皮(三兩)桂心(二兩)滑石(六兩)甘草(三兩炙)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外臺》卷二十七)治關(guān)格之病,腸中轉(zhuǎn)痛,不得大、小便,一日一夜不瘥欲死方。

芒硝三兩,紙三重裹,于炭火內(nèi)燒令沸,安一升水中盡服之,當先飲溫湯一、二升以來,吐風寒冷氣入腸,忽痛堅急如吹狀,大、小便不通,或小腸有氣結(jié),如升大脹起,名為關(guān)格病。又治大、小便不利病。

苦參滑石貝齒(各等分)上三味,搗篩為散,每服飲下一匕。(《外臺》卷二十七)又方煮葵根汁服之,彌佳。(《外臺》卷二十七)治久不得大、小便方。

豬脂如雞子,著一杯酒中,煮之令沸,頓服。(《醫(yī)心方》卷十二)治大、小便卒關(guān)格不通方。

吳茱萸南行枝,取之斷度如手第二指中節(jié),含之立下。(《證類本草》卷十三)治大小便閉方。

亂發(fā)末三指撮,投半升水中,一服。(《證類本草》卷十五)

治小便難及遺尿、尿頻方

治小便不通方。

豬膽大如雞子者,內(nèi)熱酒中服。亦治大便不通。(《證類本草》卷十八)治小便難,淋瀝湯方。

滑石(八兩)石葦(三兩去毛)榆皮(一升)葵子(一升)通草(四兩)上五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一方加黃芩三兩(《外臺》卷二十七)治淋,小便不利,陰痛,石葦散方。

石葦(二兩去毛)瞿麥(一兩)滑石(五兩)車前子(三兩)葵子(二兩)上五味,搗篩為散,服方寸匕,日三。(《外臺》卷二十七)治遺尿方。

取雄雞腸,燒灰為末,用三指一撮服之,朝暮服當愈。(《外臺》卷二十七)治尿床方。

用雞一具,并腸燒存性,服之,男雌女雄。(《證類本草》卷十九)治小便數(shù)而多方。

羊肺羹內(nèi)少許羊肉合作之,調(diào)和鹽,如常食之法,多少任意,不過三具效。(《外臺》卷二十七)

原標題:集驗方
上一篇:奇效簡便良方下一篇:華佗神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