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特色療法頻道 > > 針炙 > 正文

陰虛盜汗,中醫(yī)針刺復溜穴效果好

來源:發(fā)布時間:2015/11/30
導讀:【穴性特點】復溜穴出自《靈樞本輸》篇,是足少陰腎經之經金穴。究其字義,復是重返與輪回之意;溜,本通流,水流貌。復溜即以腎經循行至太溪繞踝回轉之后,復直流向上而得名。復溜,位于太溪穴上2寸。腎多虛證,“虛則補其母”,而復溜為腎經之母穴,故取本穴多行補法,具有滋…

【穴性特點】


復溜穴出自《靈樞·本輸》篇,是足少陰腎經之經金穴。究其字義,復是重返與輪回之意;溜,本通流,水流貌。復溜即以腎經循行至太溪繞踝回轉之后,復直流向上而得名。


復溜,位于太溪穴上2寸。腎多虛證,“虛則補其母”,而復溜為腎經之母穴,故取本穴多行補法,具有滋陰補腎之功效。


《千金方》載:“復溜、豐隆,主風逆四肢腫”,《雜病穴法歌》載:“水腫,水分與復溜”。


現(xiàn)代臨床常用來治療泄瀉、腸鳴、水腫、腹脹、腿腫、足痿、盜汗、身熱無汗、腰脊強痛等。


【操作技法】


直刺0.8~1寸,使酸脹感傳至足跟。


【診療現(xiàn)場】


盜汗是中醫(yī)的一個病證名,是以入睡后汗出異常,醒后汗泄即止為特征的一種病征,大部分盜汗是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引起的,其發(fā)病機制主要是交感神經異常興奮所致。多見于更年期婦女及久病虛弱之人。復溜穴是治療本病的一個很常用的穴位。


如治張某,男,45歲,1996年5月22日初診。


患者主訴夜寐汗出20余天?;颊哂?995年底突擊工作,過于勞累而致頭暈目澀,腰酸乏力,溲黃尿濁,曾以“神經衰弱”在某醫(yī)院治療,效果不佳。近20多天又出現(xiàn)盜汗,汗出如洗,兩小腿酸痛,舌尖紅,脈虛數(shù)。


證屬腎陽不足,心火偏亢,迫津外泄。治擬滋陰清火。


取穴:針補復溜,瀉陰郄,每日1次。5診后盜汗已止,小便轉清。8診后伴隨的目澀、腰酸腿痛等癥消失,后又經鞏固治療2次而愈。


 

本站聲明:如果您認為轉載內容侵犯了您的權益,請您來電聲明,我們將會在收到信息核實后24小時內刪除相關內容。

 

 

 

 

詳情請關注微信號:國醫(yī)小鎮(zhèn)或直接掃描右側二維碼關注

 

 

說兩句吧

網友評論

驗證碼 看不清,換張圖片?

你還可以輸入250個字

 
健康養(yǎng)生大數(shù)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