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諸病源候論》記載了當時人們對飲食衛(wèi)生的認識。該書卷26列“諸飲食中毒侯”等十五候,多次強調“因疫病死者”、“著疫死者”、“皆有毒,不可食之”。該書卷34所述蠅瘺候中認為飲食清潔、不被蚊蠅玷污是十分重要的?!吨夂蠓健分惺鲇小爸问持兄T毒方”,明確提出“飲食中毒”概念。該書卷26對“飲食中毒”定義作了如下的論述,指出:“凡人往往因飲食忽然困悶,少時致甚,乃致死者,名為飲食中毒”。這是關于飲食中毒的一次理論性總結,該書還對動物傳染性疾病對人體的毒害作用進行了論述,這對于防止食源性疾病的發(fā)生是有重要意義的。
孫思邈對飲食宜忌問題作了多方面的科學論述,“常須少食肉多食飯”,“每學淡食”;又如“常食如飽中饑、饑中飽耳”;“食當熟嚼”“久飲酒者,腐爛腸胃”,并強調食后漱口,摩腹與散步等衛(wèi)生方法。
唐代長安是我國古代一座建筑很壯麗的大都市,其衛(wèi)生設施也很先進,例如在地下系統(tǒng)設置排除生活污水與雨水用的地下水道(在東門外中興路出土)和鐵閘門(在北門外紅廟坡出土),其中鐵閘門安置在水道的入口,作過濾渣物之用,在改善城市環(huán)境衛(wèi)生方面與現代基本相似。唐代李肇《國史補》“鎖井而飲”的記載,可見當時人們更重視用井口加蓋的方法來保護水源。唐人還在井水中加礦物藥改善水質,如“唐李文勝家藥井,用朱砂、硫磺、金紀玉”(沈括《忘懷錄》),這類藥井所用藥物,可能是受神仙方士的影響,但這類藥物確有殺菌、澄濾而不使井泥上泛的作用,無疑是有衛(wèi)生意義的。
早在晉代《肘后備急方》就有“尸注”的記載,即“死后復傳之旁人”。至隋代,《諸病源候論》卷24稱為“殃注”,并采取隔離措施。
關于預防疾病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在具體措施上也有發(fā)展。如《干金要方》“備急”卷中,介紹了應急藥物以備不測。對于傳染病更有不少預防的方法,如該書卷9“避溫”節(jié)作了集中的論述,飲屠蘇酒;或將避瘟藥如雄黃、朱砂、菖蒲、白芷等投入井中,消毒水源;或焚燒煙熏,消毒空氣;或佩帶身上、懸掛于門前室內;或用藥未涂體表局部和全身等等,現代研究表明,這些方法對于防疫均有一定的效果。
此期,有益于健身的運動也得到發(fā)展,如:“角抵”、“球戲”與“拔河”等。角抵相傳起源于戰(zhàn)國。至隋代,郡邑百姓每至正月十五日作角抵戲。唐代規(guī)定農歷正月十五日和六月十五日為角抵之期。唐皇如穆宗、敬宗、文宗、僖宗等都是角抵迷,如《角力記》載:“敬宗御三殿,觀角抵戲,一更三點方罷。”角抵相當于現在的“摔跤”,是增強體質的體育活動。唐代還有“打馬球”及“蹋球的運動,如唐懿德太子墓出土的巨幅打馬球壁畫。拔河在先秦時期原是一種軍事體育運動,到了唐代流傳民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