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人的生理功能隨著四時氣候的變化而有所改變,飲食也必須考慮到這一點,宜根據(jù)季節(jié)氣候的變化而做出相應的改變。祖國醫(yī)學在飲食上十分重視氣候變化與人體的關系,認為隨著四時氣候寒熱溫涼的變化,飲食的性(寒熱溫涼)、味(酸苦甘辛咸)及種類亦應隨之變化。對于準備懷孕的夫妻,更應針對四季氣候的變化,進行相應的食養(yǎng)。
【春季食養(yǎng)】
春天,是從立春之日起,到立夏之日止,包括了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等六個節(jié)氣。
春季,冰雪消融、萬物新生,陽氣升發(fā),人體新陳代謝也開始旺盛,飲食宜選辛、甘、溫之品,忌酸、澀;宜清淡,忌油膩生冷,少食酸味多食甘味的食物以扶脾。春為肝氣當令,此季可適當補肝,宜食用豬肝、羊肝、雞肝等動物肝臟;同時,初春陽氣升發(fā),辛甘之品可發(fā)散以助春陽之氣,而溫食也有利于維護人體的陽氣。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大辛、大熱之人參、鹿茸、附子之類,則非春季養(yǎng)生所宜。
春季食養(yǎng),糧谷類可選用性溫、味甘的糯米、黑米、黍米、燕麥等,蔬菜可選用性溫、味辛的洋蔥、芥菜、苤藍、蠶豆、豌豆、南瓜、胡蘿卜、菜花、萵筍、白菜等,肉類用清淡的各種魚類,如鯉魚、鯽魚、白鰱、花鰱以及鴿肉、鵪鶉等,水果則可選用味甘的香蕉、生梨、甘蔗、櫻桃或干果柿餅之類(味酸的新鮮水果不宜多食)。寒涼油膩之品易損脾陽,春季應注意少食。
春天主風,人體易發(fā)生因風邪而致的疾病,如感冒、風濕痛等。葉類的食物有輕揚升散的作用,有助于疏風散邪,可選用芹菜、薺菜、香椿、香菜等,但也不能矯枉過正,過用辛辣和發(fā)散,以免使腠理開泄過度,耗傷人體正氣,給病邪打開方便之門。春季不宜服用過多的補品,中醫(yī)一般重視冬令進補,但自立春后滋補之品應逐漸減量,至春分斷九而停止。因為此時天氣漸暖,過多食用髙熱量食物,會出現(xiàn)虛汗、食欲減退等表現(xiàn)。清淡爽口的食物更利于春季養(yǎng)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