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類】和解少陽劑。
【來源】東漢,張仲景,《傷寒論》。
【組成】柴胡12克,黃芩9克,半夏9克,人參6克,炙甘草5克,生姜9克,大棗4枚。
【用法】水煎服。
【功用】和解少陽。
【主治】①傷寒少陽證。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自,脈弦。②婦人傷寒,熱入血室,以及瘧疾、黃疸而見少陽證者。
【方解】本方為和解少陽的代表方劑。少陽經(jīng)脈循胸布脅,位于太陽、陽明之間。傷寒邪由表而入,犯于少陽,病在半表半里,外與陽爭而為寒,內與陰爭而為熱,正邪相爭,故見寒熱往來。膽熱犯胃,胃失和降,則心煩喜嘔,默默不欲飲食;邪在少陽,郁而發(fā)熱,膽火上炎,故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是病邪尚未入里化熱之證,脈弦為少陽經(jīng)氣郁結所致。此時,邪在少陽,半表半里,治療宜用和解之法。方中柴胡為少陽經(jīng)專藥,透解半表半里之邪,為方中君藥;黃芩苦寒為臣,清泄少陽之熱,合君藥一散一清,和解少陽,相須為用;半夏和胃降逆止嘔,人參、甘草益氣扶正,均為佐藥;生姜、大棗外調營衛(wèi),內和脾胃,共為使藥。諸藥合用,以祛邪為主,兼顧正氣,以和解少陽為主,兼和胃氣。
【臨床應用】
(1)辨證要點:本方為和解少陽之主方。臨證以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心煩喜嘔,口苦,苔白,脈弦為應用要點;亦用于婦人傷寒,熱入血室,以及瘧疾、黃疸和內傷雜病而見少陽證者。
(2)加減化裁:若胸中煩而不嘔,為熱聚于胸,去半夏、人參,加瓜萎以清熱理氣寬胸;口渴者,是熱傷津液,去半夏,加天花粉以生津止渴;腹中痛,是肝氣乘脾,宜去黃芩,加芍藥以柔肝緩急止痛;心下悸,小便不利,是水氣凌心,應去黃芩,加茯苓以淡滲利水;不渴,外有微熱,是表邪仍在,宜去人參,加桂枝以解表;咳者,是素有肺寒留飲,宜去人參、大棗、生姜,加五味子、干姜以溫肺止咳。
(3)注意事項:本方柴胡輕清升散,用量較重,半夏、生姜又偏溫燥,故對肝火偏盛、陰虛血少、吐衄及上盛下虛、肝膽偏亢等,均不宜使用。
(4)現(xiàn)代應用:常用于治療感冒、流感、瘧疾、慢性肝炎、肝硬化、胸膜炎、膽囊炎、膽結石、急性胰腺炎、胸膜炎、睪丸炎、膽汁反流性胃炎、胃潰瘍等病見有少陽證者。
【方歌】小柴胡湯和解功,半夏人參甘草從,更加黃芩生姜棗,少陽為病此為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