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產后小便不通:許多產婦,尤其是初產婦,在分娩后一段時間內會出現(xiàn)小便困難,有的產婦膀胱里充滿了尿,但想尿又尿不出來;有的產婦即使能尿,也是點點滴滴地尿不干凈;還有的產婦膀胱里充滿了尿,卻毫無尿意。稱為產后小便不通,本病為產后常見并發(fā)癥,產后三日內明顯,相當于現(xiàn)代醫(yī)學產后尿潴留,多發(fā)生于初產婦,也可發(fā)生在正常分娩后,但以滯產及手術產后為多見。
2.發(fā)病原因:主要是由于胎兒通過產道時,擠壓尿道和膀胱而引起膀胱和尿道內口黏膜充血、水腫所致,有的是因為在臨產前準備工作不周,沒進行棑尿,使膀胱內潴尿過多,造成膀胱神經暫時麻痹,而出現(xiàn)膀胱排尿障礙;也有的是因為會陰傷口縫合后疼痛,引起尿道括約肌痙攣所致。
3.本病表現(xiàn):小便可點滴不通,小腹脹痛,伴有短氣,神疲乏力,頭暈目眩。以膀胱內有小便潴留為其特點,必伴有小腹脹急疼痛。
4.本病危害:這種病不但給產婦造成痛苦,而且還可因膀胱脹滿而影響子宮收縮復原,甚至引起產后出血,有的還會導致泌尿系感染。
5.飲食療法:產后尿潴留是一件很難受的事,如果產后發(fā)生了小便困難可在產后短時間內多吃些帶湯飲食,多喝紅糖水,使膀胱迅速充盈,以此來強化尿意。也可取中藥沉香、琥珀、肉桂各0.6g,用開水沖服。
6.按摩法:拇指先揉按中極(取穴時,可采用仰臥的姿勢,中極穴位于人體下腹部,前正中線上,具體找穴法如上:將恥骨和肚臍連線五等分,由下向上1/5處即為該穴)、關元(取穴時,可采用仰臥的姿勢,關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線上,從肚臍到恥骨上方畫一線,將此線五等分,從肚臍往下五分之三處,即是此穴)、曲骨(曲骨穴位于人體的下腹部,當前正中線上,恥骨聯(lián)合上緣的中點處),后重按足三里(在膝蓋下,外膝眼四橫指、脛骨外側約一橫指。取法:坐椅上,用右手掌按左腿膝蓋骨正中央,輕抓膝蓋。中指沿脛骨伸長,在中指尖水平劃線,與食指方向延交會處即是),再以掌骨揉按臍以下至毛際以上小腹區(qū)。也可指壓氣海穴(取穴時,可采用仰臥的姿勢,氣海穴位于人體的下腹部,直線連結肚臍與恥骨上方,將其分為十等分,從肚臍3/10的位置,即為此穴)先輕后重5~15分鐘。
7.拇指按壓法:產婦平臥,腹部放松,家人將拇指按壓在產婦肚臍與恥骨聯(lián)合之間部位,逐漸向下腹部推進并增加按壓的力量,直至產婦有排尿感覺時,將拇指停留在該處稍傾,如一次不成功,還可重復進行按摩,適用于產后6小時以上無尿意但膀胱膨隆的產婦。
8.飲水沖擊法:對于產后數(shù)小時以上有尿液而膀胱不甚充盈的產婦,可囑產婦大量飲水(尤以濃紅糖水為佳),使膀胱在短時間內迅速充盈,以提髙膀胱感受器的敏感度,引起排尿反射而達到排尿的目的。
9.效驗方
(1)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
藥物組成:黃芪20g,桂枝、白芍、生姜、當歸、茯苓、桔梗各10g,通草3g,炙甘草6g。
功用:益氣通陽,調和營血,助膀胱氣化。適應證:產后陽氣耗傷,陰血虧虛,膀胱氣化失職所致產后小便不通者。
(2)克癃湯
藥物組成:澤瀉、桂枝、枳殼、木通、檳榔各10g,滑石30g,大棗3枚。
功用:疏肝理氣、利尿通閉。適應證:肝郁氣滯型產后小便不通。
(3)益氣活血通利湯
藥物組成:黃芪20g,歸尾、川芎、丹參、益母草各10g,川牛膝15g,桔梗6g,通草3g。
功用:益氣、活血、通利小便。適應證:氣虛血瘀證。產后小便不通。
10.中成藥
(1)金匱腎氣丸
藥物組成:干地黃、山萸肉、山藥、茯苓、澤瀉、牡丹皮、附子、肉桂。
功用:補腎溫陽。
適用證:適用于腎陽虛之小便不利。
(2)補中益氣丸
藥物組成:黃芪、白術、黨參、陳皮、升麻、柴胡、當歸、桔梗。
功用:補中益氣。
適應證:中氣不足之小便不利。
11.心理調理:排尿時要增加信心,放松精神,平靜而自然地去排尿。
12.主動排尿:預防產后排尿困難的方法最好在產后6~8小時主動排尿,不要等到有尿意再解。
13.誘導排尿:排尿時不要緊張,盡量放松,不習慣臥位排尿的產婦,可以起床或入廁排尿;如不能排出,可在恥骨聯(lián)合上方的膀胱部位,用熱水袋外敷,以改善膀胱的血液循環(huán),消除水腫,或用溫水熏洗外陰和尿道周圍,以解除尿道括約肌痙攣,誘導排尿反射;也可用滴水聲誘導棑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