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以瀉下藥為主組成,具有通便、瀉熱、逐水、攻積等作用,治療里實證的方劑,統(tǒng)稱為瀉下劑。屬于“八法”中的“下法”?!端貑?陰陽應象大論》說:“其下者,引而竭之”,“其實者,散而瀉之。”即是瀉下劑的立論依據(jù)。
里實證的范圍很廣,臨床上由于其形成的病因不同,有熱結、寒結、水積、燥結等的區(qū)別,患者體質(zhì)又有虛實的差異。故方劑根據(jù)組方作用及瀉下藥物的選擇,分為寒下、溫下、潤下、逐水、攻補兼施五類。
1、寒下劑
寒下劑適用于里熱積滯實證。其臨床表現(xiàn)主要為大便秘結,腹部或脹或滿或痛,甚或潮熱,舌苔黃厚,脈實等。寒下劑常用寒性瀉下藥,如大黃、芒硝等為主組成。由于里熱積滯壅阻,影響腸腑氣機通降,甚或?qū)е職庋鰷?,故常須配伍行氣與活血藥物,如枳實、厚樸、桃仁、牡丹皮等。代表方如大承氣湯、大黃牡丹湯等。
2、溫下劑
溫下劑,適用于里寒積滯實證。其臨床表現(xiàn)主要為大便秘結,腹痛喜按,手足不溫,脈沉緊等。
溫下劑常用瀉下藥,如大黃、巴豆配伍溫里藥附子、干姜等為主組成。由于寒積阻滯,不僅可使腸腑氣滯,同時又會損傷中陽,導致脾弱氣虛,故常須配伍行氣藥及補氣之品,如厚樸、木香及人參、炙甘草等。代表方如大黃附子湯、溫脾湯等。
3、潤下劑
潤下劑,適用于腸燥津虧,大便秘結之證。其臨床表現(xiàn)主要為大便秘結,小便短赤,或有身熱,口干,腹脹或痛,舌紅苔黃,脈滑數(shù)等。
本類方劑常用潤下藥,如麻子仁、杏仁,其能潤燥滑腸,促使大便排出。代表方劑如麻子仁丸。
4、逐水劑
逐水劑,適用于水飲壅盛于里的實證。其主要表現(xiàn)為懸飲內(nèi)停,或水腫腹脹,二便不利,脈實有力。
逐水劑常以峻下逐水藥,如大戟、芫花、甘遂、牽牛子等為主組成。因其藥力峻猛,有一定的毒性,故常須配伍養(yǎng)胃扶正之品,如大棗等。由于水飲壅盛,極易導致氣機痹阻、飲凝痰聚或腸腑不通等,根據(jù)氣行水行之理,故往往配伍行氣、祛痰或瀉下通腑之品,如青皮、木香、檳榔等。代表方如十棗湯。
5、攻補兼施劑
攻補兼施劑,適用于里實正虛而大便秘結之證。其主要表現(xiàn)為腹?jié)M便秘而兼氣血不足或陰液虧虛。此時不攻則不能去其實,攻實則正氣更虛;不補則不能補其虛,補虛則里實更重。惟有攻補兼施,使攻邪而不傷正,補正而不助邪,方為兩全之策。
本類方劑常以攻下藥和補益藥組成。代表方劑如黃龍湯。
瀉下劑是專為以大便秘結不通為主證的里實證而設,故只在里實已成、外無表證時方能使用。若表證未解,里實已成,則應視表里證的輕重,或先解表后攻里,或表里雙解;若兼血瘀、蟲積、痰飲,則宜分別配合相應藥物;對于年老體弱、病后津傷、婦女妊娠期或經(jīng)期、亡血者,應當慎用或禁用。另外,瀉下劑易傷胃氣,故得效即止,慎勿過劑;服藥期間應忌食油膩及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重傷胃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