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茸,學名松口蘑,別名松蕈、合菌、臺菌,隸屬擔子菌亞門、口蘑科,是松櫟等樹木外生的菌根真菌,具有獨特的濃郁香味,是世界上珍稀名貴的天然藥用菌,我國二級瀕危保護物種。
松茸好生于養(yǎng)份不多而且比較干燥的林地,一般在秋季生成,通常寄生于赤松、偃松、鐵杉、日本鐵杉的根部。四川、西藏、云南等青藏高原一帶是我國松茸的主要產地,產量四川為首、品質西藏為佳、名氣香格里拉最大。
松茸是一種純天然的珍稀名貴食用菌類,被譽為“菌中之王”。相傳1945年8月廣島原子彈襲擊后,唯一存活的多細胞微生物只有松茸,目前全世界都不可人工培植。它長在寒溫帶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山林地。宋代《經史證類務急本草》有過記載。研究證明,松茸富含蛋白質,有18種氨基酸,14種人體必需微量元素、49種活性營養(yǎng)物質、5種不飽和脂肪酸,核酸衍生物,肽類物質等稀有元素。另含有3種珍貴的活性物質,分別是雙鏈松茸多糖、松茸多肽和全世界獨一無二的抗癌物質——松茸醇,是世界上最珍貴的天然藥用菌類。松茸秋季的8月上旬到10月中旬采集、食用。有特別的濃香,口感如鮑魚,極潤滑爽口。
松茸在日本被奉為“神菌”。 日本人習慣于秋季食用松茸料理,信奉“以形補形”,食之具有強精補腎,健腦益智和抗癌等作用。
形態(tài)特征
鮮松茸形若傘狀,色澤鮮明,菌蓋呈褐色,菌柄為白色,均有纖維狀茸毛鱗片,菌肉白嫩肥厚,質地細密,有濃郁的特殊香氣。
作用
擴大根系的吸收面積和延長根系的吸收時間
松茸群的地下菌絲與松、櫟類植物根系形成的外生菌根通常均有外延菌絲,這是菌根的主要吸收器 官 ,它 在 數(shù) 量 、 接 觸 面 積 和 長 度 上 遠 遠 超 過 根毛。初步統(tǒng)計,每l0mg菌根土壤中含有的菌絲數(shù)達200~400條。這樣在植物根際形成一個周密而龐大的菌絲吸收網;同時由于菌絲的侵入刺激菌根明顯延長并分枝,大大地增加了根系的吸收面積。另一方面,沒有菌根的營養(yǎng)根雖有根毛,但其壽命一般也只有幾天就失去了吸收功能,外生菌根的吸水作用一般可延長一年之久才衰竭。
分泌酶、激素
外 生 菌 根 真 菌 松 茸 能 產 生 各 類 轉 換 酶 、 蛋 白酶、脂酶、纖維素酶、半纖維素酶、磷酸酶等水解酶,這些酶類分泌到土壤中,對植物根系不能直接吸收的物質轉化為可吸收的物質具有直接作用,促進根系吸收礦物質和氮、磷素等營養(yǎng)物質。同時菌根還能分泌各種生長激素,如細胞生長素、細胞分裂素、赤霉素、維生素B生長調節(jié)素、吲哚乙酸等。這些生長激素同植物本身所產生的植物生長激素是同性質的。
抗菌作用
一 是 產 生 抗 生 素 物 質 。 在 活 性 菌 根 帶 內 ,細菌、放線菌全部消失,霉菌也大大減少,土樣中只發(fā)現(xiàn)有藻狀菌綱被孢霉屬的種類 (齊樂賢, 1999;楊民和, 1997) ,在該區(qū)域外則存在有大量的細菌和放線菌。二是哈蒂氏網防衛(wèi)。大部分菌絲可以侵入共生植物幼根皮層形成哈蒂氏網,對病原菌的入侵感染和蔓延具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學屏障作用。一旦病原菌感染了已形成的外生菌根,病原菌進入到哈蒂氏網區(qū)域就停止蔓延,很難通過哈蒂氏網侵入到皮層組織細胞中。
改良土壤
松茸類地下菌絲和菌根的活動使得共生植物根標土壤疏松、透氣良好,持水、肥能力提高。松茸群即使在土壤較貧瘠干旱的松櫟林地亦可良好地生長繁衍產菇,經過其地下菌絲和菌根的活動,土壤明顯地聚集呈粉末狀結構,并由于其活動最大限度地吸收有限的水分和營養(yǎng)物質供其和共生植物共用而使得土壤結構改變,并進一步干化,因而加強了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松櫟類共生植物的抗旱性和抗貧瘠性。除此之外松茸類還具有抗低溫的特性,其擔孢子在- 19℃保存35d仍然有萌發(fā)能力產生菌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