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方】牛膝70克、牛蒡子(微炒)36克、防風30克、牛蒡根40克、萆薢30克、大麻子40克、晚蠶沙40克、枸杞子30克、羌活30克、海桐皮60克、秦艽20克、黑豆(炒熟)30克、蒼耳子30克、制附子30克、五加皮30克、茄子根60克、虎脛骨(用狗骨代替,酒酥炙微黃)30克
【制用法】上十七味,共搗碎,以紗布袋盛,置于壇內,用好酒4斤浸之,密封口,經(jīng)7日開取。每日午、晚各服1次,每次空心溫飲1~2杯。隨飲添新酒,味淡即止。
【功效】祛風濕,壯筋骨,通血脈,益肝腎。
【主治】半身不遂,腰膝疼痛,四肢麻木,血氣凝滯,少腹冷痛。
【來源】《普濟方》。
※小知識※
牛蒡根,別名:惡實根、鼠粘根、牛菜,桔梗目、菊科、牛蒡屬植物根系,中藥名,呈紡錘狀,皮部黑褐色,有皺紋,功能有:祛風熱,消腫毒治風毒面腫。明朝李時珍稱其“剪苗淘為蔬,取根煮,曝為脯,云其益人”,《本草綱目》中詳載其“通十二經(jīng)脈,除五臟惡氣”;《名醫(yī)別錄》稱其“久服輕身耐老”。宋人蘇頌曾這樣描寫牛蒡:“葉如芋而長,實似葡萄核而褐色,外殼如栗木小而多刺”,“根有極大者,作菜茹尤益人”。在日本占據(jù)臺灣時曾在臺南要求當?shù)剞r(nóng)民大量種植,主要原因是臺南有曾文溪畔松沙土質、北回歸線氣候加上有阿里山延脈造就其當?shù)嘏]虻锰飒毢竦恼滟F性,臺灣已作為蔬菜食用多年,有發(fā)祥地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