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源】《中國藥典》2015年版575、576頁。
【處方】柴胡445g、黃芩167g、姜半夏222g、黨參167g、生姜167g、甘草167g、大棗167g。
【制法】以上七味,黨參45g、甘草45g粉碎成細粉;剩余的黨參與甘草、柴胡、黃芩、大棗加水煎煮二次,每次1.5小時,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05-1.10(80℃)的清膏;姜半夏、生姜用70%乙醇作溶劑,浸漬24小時后,緩緩滲漉,收集滲漉液1670ml,回收乙醇,與上述清膏合并,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10-1.20(80℃)的稠膏,加入上述細粉及適量淀粉,混勻,干燥,粉碎成細粉,85%乙醇溶液制成顆粒,干燥,加入硬脂酸鎂1%,混勻,裝入膠囊,制成1000粒,即得。
【性狀】本品為硬膠囊,內(nèi)容物為灰棕色至黑褐色的顆粒及粉末;氣微,味甜、微苦。
【功效】解表散熱,疏肝和胃。
【主治】用于外感病,邪犯少陽證,癥見寒熱往來、胸脅苦滿、食欲不振、心煩喜嘔、口苦咽干。
【用法與用量】口服。一次4粒,一日3次。
【注意】風(fēng)寒表證不宜使用。
【規(guī)格】每粒裝0.4g。
【貯藏】密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