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藥典頻道 > 中藥材庫 > 正文
豨薟草(中藥材)
收藏
0
本詞條由國醫(yī)小鎮(zhèn)網(wǎng)整理并發(fā)布提供內(nèi)容,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載。

豨薟草為菊科植物豨薟Siegesbeckia orientalis L.、腺梗豨薟Siegesbeckia pubescens Makino或毛梗豨薟Siegesbeckia glabrescens Makino的干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花開前和花期均可采割,除去雜質,曬干。豨薟主產(chǎn)于秦嶺及長江以南各地;腺梗豨薟產(chǎn)于全國大部分地;毛梗豨薟主產(chǎn)于長江以南及西南各地。

  • 中藥名稱豨薟草

  • 中藥學名(拉丁名)SIEGESBECKIAE HERBA

  • 別 名火薟、豬膏莓、虎膏

  • 所屬功效類祛風濕藥

  • 菊科

  • 分布區(qū)域豨薟主產(chǎn)于秦嶺及長江以南各地;腺

來源

本品為菊科植物豨薟Siegesbeckia orientalis L.、腺梗豨薟Siegesbeckia pubescens Makino或毛梗豨薟Siegesbeckia glabrescens Makino的干燥地上部分。(《中國藥典2015》)

分布產(chǎn)地

豨薟主產(chǎn)于秦嶺及長江以南各地;腺梗豨薟產(chǎn)于全國大部分地;毛梗豨薟主產(chǎn)于長江以南及西南各地。

入藥部位

全草

采收加工

夏、秋二季花開前和花期均可采割,除去雜質,曬干。(《中國藥典2015》)

藥材性狀

本品莖略呈方柱形,多分枝,長30-110cm,直徑0.3-1cm;表面灰綠色、黃棕色或紫棕色,有縱溝和細縱紋,被灰色柔毛;節(jié)明顯,略膨大;質脆,易折斷,斷面黃白色或帶綠色,髓部寬廣,類白色,中空。葉對生,葉片多皺縮、卷曲,展平后呈卵圓形,灰綠色,邊緣有鈍鋸齒,兩面皆有白色柔毛,主脈3 出。有的可見黃色頭狀花序,總苞片匙形。氣微,味微苦。(《中國藥典2015》)

性味歸經(jīng)

辛、苦,寒。歸肝、腎經(jīng)。(《中國藥典2015》)

藥材功效

祛風濕,利關節(jié),解毒。(《中國藥典2015》)

藥材主治

用于風濕痹痛,筋骨無力,腰膝酸軟,四肢麻痹,半身不遂,風疹濕瘡。(《中國藥典2015》)

用法用量

9-12g。(《中國藥典2015》)

用藥禁忌

無風濕者慎服;生用或大劑應用,易致嘔吐。(《中藥大辭典》)

貯藏保存

置通風干燥處。(《中國藥典2015》)

藥材鑒別

顯微鑒別:
本品粉末黃綠色。葉上表皮細胞垂周壁略平直,可見少數(shù)氣孔;下表皮細胞垂周壁呈波狀彎曲,氣孔不定式。葉上、下表皮多見非腺毛,常斷裂,完整者1-8細胞,有的細胞縊縮。頭狀大腺毛,頭部類圓形或半圓形,由數(shù)十個至百余個細胞組成;柄部常斷裂,細胞排成3-7列。葉下表皮可見雙列細胞小腺毛,頂面觀長圓形或類圓形,兩兩相對排列似氣孔。花粉粒類圓形,直徑18-32μm,表面有刺狀紋飾,具3孔溝。
理化鑒別:
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10ml,超聲處理15分鐘,濾過,取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奇壬醇對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1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4: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中國藥典2015》)

中藥配伍

1.治風、寒、濕三氣著而成痹,以致血脈凝澀,肢體麻木,腰膝酸痛,二便燥結,無論痛風,痛痹,濕痰,風熱,宜于久服,預防中風痿痹之病:豨薟草不拘多寡,去梗取葉,曬干,陳酒拌透,蒸過曬干,再拌再蒸,如法九次。曬燥,為細末,貯聽用,蜜丸,早空心溫酒吞服四、五錢。(《活人方匯編》豨薟散)
2.治感受風濕,或嗜飲冒風,內(nèi)濕外邪,傳于四肢脈絡,壅塞不舒,以致兩足軟酸疼痛,不能步履,或兩手牽絆,不能仰舉,凡辛勞之人,?;即税Y,狀似風癱:地梧桐(花、葉、梗、子俱可,切碎曬干,炒,磨末子)一斤,豨薟草(炒,磨末子)八兩。上二味,和勻,煉蜜丸,如桐子大。早晚以白滾湯送下四錢,或單用臭梧桐二兩,煎湯飲,以酒過之,連服十劑,其痛即瘥,或煎湯洗手足亦可。忌食豬肝、羊血、番茄等物。(《養(yǎng)生經(jīng)驗合集》豨桐丸)
3.治癘風腳弱:豨薟草(五月取赤莖者,陰干,以凈葉蜜酒九蒸九曬)一斤,當歸、芍藥、熱地各一兩,川烏(黑豆制凈)六錢,羌活、防風各一兩。為末,蜜丸。每服二錢,空心溫酒下。(《張氏醫(yī)通》豨薟丸)
4.治中風口眼歪斜,手足不遂,語言蹇澀,口角流涎,筋骨攣強,腰腳無力等證:豨薟(酒蒸,曬九次)三斤,蘄蛇二條,人參、黃耆、枸杞子、川萆薢、於白術、當歸身各八兩,蒼耳子、川芎、葳靈仙、半夏曲各四兩(以上諸藥,但用酒拌炒),沉香二兩(不見火)。共十三味,俱為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早晚各服三錢,白湯送下。(《方脈正宗》)
5.治瘧疾:豨薟草(干品)一兩。每天一劑,兩次煎服,連服三天。(《全展選編?傳染病》)
6.治急性黃疸型傳染性肝炎:黃花草五錢,山梔子一錢,鐵銹釘二枚。按病情可加三叉槍(三葉鬼針草)適量。加水800毫升,煎成300毫升。每天一劑,兩次煎服。(《全展選編?傳染病》)
7.治發(fā)背丁瘡:豨薟草、五葉草(即五爪龍)、野紅花(即小薊)、大蒜等分。擂爛,入熱酒一碗,絞汁服,得汗效。(《乾坤生意秘韞》)
8.治癰疽腫毒,一切惡瘡:豨薟草(端午采者)一兩,乳香一兩,白礬(燒)半兩。為末。每服二錢,熱酒調(diào)下,毒重者連進三服,得汗妙。(《乾坤生意秘韞》)
9.治蜘蛛咬傷及狗咬、其它蟲咬:豨薟草,搗爛敷患處。(《貴州省中醫(yī)驗方秘方》)
10.治風氣行于腸胃泄瀉:火枚草,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湯下。(《世醫(yī)得效方》火坎丸)
11.治翻胃及脾間諸疾,腹痛泄瀉:皺面地蔥花(即火枚草花),不以多少,焙干,為細末,蜜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湯送下,不拘時候。(《百一選方》)
12.治腸風下血:豨薟葉,酒蒸為末,煉蜜丸。每服三錢,白湯下。(《方脈正宗》)

中藥炮制

豨薟草:除去雜質,洗凈,稍潤,切段,干燥。
酒豨薟草:取凈豨薟草段,照酒蒸法(通則0213)蒸透。(《中國藥典2015》)

道地性

非道地

相關論述

1.《綱目》:豨薟,生搗汁服則令人吐,故云有小毒;九蒸九暴則補人,去痹,故云無毒。生則性寒,熟則性溫,云熱者非也。
2.《本草通玄》:豨薟,苦寒之品,且有毒,令人吐,以為生寒熟溫,理或有之,以為生瀉熟補,未敢盡信,豈有苦寒搜風之劑,一經(jīng)蒸煮,便有補益之功耶?世俗以慎微《本草》譽之太過,遂誤認為風家至寶,余少時亦信之,及恪誠修事,久用無功,始知方書未可盡憑也。古人所謂補者,蓋以邪氣去則正氣昌,非謂其本性能補耳。
3.《本草正》:豨薟,氣味頗峻,善逐風濕諸毒,用蜜酒層層和涵,九蒸九曝,蜜丸,空心酒吞,多寡隨宜。善治中風口眼歪斜,除濕痹,腰腳痿痛麻木。生者酒煎逐破傷風危急,散撒麻疔,惡毒惡瘡,浮腫,虎傷狗咬,蜘蛛蟲毒,或搗爛封之,或煎湯,或散敷并良。其掃蕩功力若此,似于元氣虛者非利。
4.《本草述》:有云,豨薟制如法,大益氣血,四肢不遂,大有功。又曰,古方愈風湯、四白丹,藥多辛散,恐非類中所宜。半身不遂病久,補氣血、化痰藥外,更常服豨薟丸佳。又云,口眼歪斜緩者,豨薟尤佳。合而參之,則此味止宜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證,似不能療中藏奄忽之證也。蓋中藏證是陰不能御陽,風火相煽,致陰已離陽,所謂升降息而氣立孤危者也,至是以索益元氣之劑,以求生于萬一,毋亦后時而濟于存亡之數(shù)乎,固不得責其效于茲藥也。凡患四肢麻痹,骨間疼,腰膝無力,由于外因風濕者,生用,不宜熟;若內(nèi)因屬肝腎兩虛,陰血不足者,九制用,不宜生。
5.《本草新編》:豨薟入腎。然散人真氣,最不宜服。不宜用而人之茲編者何也?蓋腎經(jīng)之藥,藥品中最少,腎犯風邪濕氣,又最難治,姑存之以治腎中風濕之病。中風之癥,必問其腰間索有水濕之癬否?有水濕之癬,又必問其腎囊之干濕苦何。腎中有風,其人必然腰痛而重,腎中有濕,其人必然囊破而癢。即用豨薟,亦必與人參、白術大劑共用。至于濕痹腰腳酸疼之癥,又必加入苡仁、茯苓、黃芪、芡實同施,始萬全也。夫豨薟未嘗無功,余慮入誤認補味而常用之耳。風入腎者最難治,存豨薟而不刪去者,正備妙用耳。不然,防己可祛腎內(nèi)之風濕,存防己何必復取豨薟?正以豨薟功用勝于防已,其耗散精血亦遜于防己,所以存防己而仍存豨薟。蓋防己治腎內(nèi)之風濕,止可一用以出奇,不可再用以貽害,若豨薟則不妨一用而至于再用,但不可久用耳。
6.《本草正義》:豨薟,生時氣臭味澀,多服引吐,蓋性本寒涼,而氣猛烈,長于定竄開泄,故能治熱煩癰毒而吐痰瘧;及其九次蜜酒蒸曬,和蜜為丸,則氣味已馴,而通利機關,和調(diào)血脈,尤為純粹,凡風寒濕熱諸痹,多服均獲其效,洵是微賤藥中之良品也。
7.《唐本草》:煩滿不能食,生搗汁服三、四合。主金瘡,止痛,斷血,生肉,除諾惡瘡,消浮腫,搗封之。湯漬、散敷并良。
8.《本草拾遺》:主久瘧,痰飲,生搗絞汁服,得吐出痰;亦碎敷蜘蛛咬,蟲蠶咬,蠼螋溺瘡。9.《開寶本草》:療虎及狗咬瘡。
10.《本草圖經(jīng)》:治肝腎風氣,四肢麻痹,骨問疼,腰膝無力者。亦能行大腸氣。服之補虛,安五臟,生毛發(fā)。兼主風濕瘡,肌肉頑痹;婦人久冷,尤宜服用之。
11.《履巉巖本草》:醫(yī)軟癱風疾,筋脈緩弱。為末,酒調(diào)服。
12.《滇南本草》:治諸風、風濕癥,內(nèi)無六經(jīng)形癥,外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痰氣壅盛,手足麻木,痿痹不仁,筋骨疼痛,濕氣流痰,癱瘓痿軟,風濕痰火,赤自癜風,須眉脫落等。
13.《本草經(jīng)疏》:祛風除濕,兼活血之要藥。
14.《分類草藥性》:明目,黑發(fā),滋陰養(yǎng)血。
15.《貴州民間方藥集》:潤肺止咳。
16.《廣西中藥志》:其葉外敷蝦鉗瘡(生兩指隙間)。
17.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安神降壓,祛風止痛。治神經(jīng)衰弱,失眠;高血壓;風濕痹痛;蛇蟲咬傷。

傳說淵源

       隋朝末年,隋煬帝楊廣殘暴無道,導致各地叛軍、軍閥混戰(zhàn),百姓流離失所,民不聊生。大批百姓舉家南遷,由于一路上糧食被部隊征收,大部分難民都食不果腹。
       逃到江南的難民,由于水土不服,加之南方氣候潮濕,大部分難民都出現(xiàn)了四肢關節(jié)疼痛等癥狀。處于戰(zhàn)亂時期的人們,由于缺醫(yī)少藥,而且缺少糧食,因此大部分難民即使逃到了南方,能夠活下來的也只有一小部分。這活下來的難民也大都患有四肢關節(jié)疼痛等病。
       在逃難的人群中有一對孤苦伶仃的母子倆。母親由于四肢關節(jié)疼痛,已經(jīng)不能行走多日了,且又長期吃不飽,已經(jīng)是奄奄一息。瘦小的兒子,看著奄奄一息的母親,悲憤不已。他決定讓母親在離世之前吃上一頓好的,于是就獨自一人去村里討飯。由于糧食已經(jīng)被軍隊征收了,他在村子里轉了整整一上午都沒有討到一粒糧食。正當他失望之時,無意中看到有一頭小豬在啃食路邊一株長著黃白色小花的野草??吹竭@一幕,他想,既然豬能吃這種草,那么人也肯定能吃。于是他摘了一株嘗了一下,除了感覺有點苦,味道也不是特別難吃。于是,他便采了很多野草回去,用水煮了給母親吃。
       母親吃完野草后,四肢疼痛的癥狀竟然漸漸地好轉了,這讓母子倆驚喜萬分。于是他們便把這種草能治療四肢疼痛的作用告知了其他難民,其他難民紛紛按照他們說的去找這種野草吃,吃后不僅能填肚子,還治好了他們四肢關節(jié)疼痛等毛病。
       由于這種草原本是豬吃的,所以他們都把這種草叫做肥豬草。這肥豬草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豨薟草,具有祛風濕,利關節(jié),解毒的功效,用來治療風濕痹痛、筋骨無力、腰膝酸軟、四肢麻痹、半身不遂、風疹濕瘡等病。

原標題:豨薟草
詞條標簽:毛梗豨薟,豨薟草

  • 來源來源
  • 分布產(chǎn)地分布產(chǎn)地
  • 入藥部位入藥部位
  • 采收加工采收加工
  • 藥材性狀藥材性狀
  • 性味歸經(jīng)性味歸經(jīng)
  • 藥材功效藥材功效
  • 藥材主治藥材主治
  •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 用藥禁忌用藥禁忌
  • 貯藏保存貯藏保存
  • 藥材鑒別藥材鑒別
  • 中藥配伍中藥配伍
  • 中藥炮制中藥炮制
  • 道地性道地性
  • 相關論述相關論述
  • 傳說淵源傳說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