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藥典頻道 > 中藥材庫 > 正文
鈴當子(中藥材)
收藏
0
本詞條由國醫(yī)小鎮(zhèn)網(wǎng)整理并發(fā)布提供內(nèi)容,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zhuǎn)載。

鈴當子為旋花科植物北魚黃草Merremia sibirica (L.) Hall. f.的種子。秋季采收果實,曬干,打下種子。產(chǎn)于山西、陜西、甘肅、河北、吉林、山東、安徽、湖南、四川、云南等地。

  • 中藥名稱鈴當子

  • 中藥學名(拉丁名)Semen Merremiae Sibiricae

  • 別 名

  • 所屬功效類瀉下藥

  • 旋花科

  • 分布區(qū)域、產(chǎn)于山西、陜西、甘肅

來源

本品為旋花科植物北魚黃草Merremia sibirica (L.) Hall. f.的種子。(《中華本草》)

分布產(chǎn)地

產(chǎn)于山西、陜西、甘肅、河北、吉林、山東、安徽、湖南、四川、云南等地。

入藥部位

果實及種子

采收加工

秋季采收果實,曬干,打下種子。(《中國植物志》)

藥材性狀

種子卵形,多為圓球體的四分之一,長4-6mm,寬3-5mm,表面灰褐色,被金黃色鱗片狀非腺毛,脫落處粗糙,呈小凹點狀,背面弓形隆起,中央有淺縱溝,腹腔面為一棱線,種臍明顯,在棱線及背面交界處呈缺刻狀。質(zhì)硬,橫切面淡黃色,可見2片皺縮折疊的子葉。氣微,味微辛、辣。(《中華本草》)

藥材功效

瀉下消積。(《中華本草》)

藥材主治

主治大便秘結(jié),食積腹脹。(《中華本草》)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研末,1.5-3g。(《中華本草》)

藥材鑒別

顯微鑒別
種子橫切面:表皮細胞徑向延長,外壁呈乳突狀,有的含棕色物,間有分化成棒槌狀單細胞非腺毛,直徑30-74μm。下皮細胞類方形。柵狀組織層徑向長40-85μm,外方可見光輝帶。子葉組織中分泌腔直徑約至90μm。
種皮表面觀:表皮細胞類多角形,直徑12-50μm,壁稍彎曲。下皮細胞狹長,寬2.5-5μm,以數(shù)個為一組,呈鑲嵌狀排列。(《中華本草》)

中藥配伍

①治便秘:鈴當子研細末。每次1.5g,每日服1次。
②治食積腹脹:鈴當子9g,雞內(nèi)金9g。共炒焦,研細末。每次3g,每日服2次。(1-2方出自《吉林中草藥》)

相關論述

《吉林中草藥》:“瀉下,逐水。治大便秘結(jié),食積。”

原標題:鈴當子
詞條標簽:北魚黃草,鈴當子

  • 來源來源
  • 分布產(chǎn)地分布產(chǎn)地
  • 入藥部位入藥部位
  • 采收加工采收加工
  • 藥材性狀藥材性狀
  • 藥材功效藥材功效
  • 藥材主治藥材主治
  •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 藥材鑒別藥材鑒別
  • 中藥配伍中藥配伍
  • 相關論述相關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