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中醫(yī)文化事跡:龐安時《傷寒總病論》

《傷寒總病論》共6卷,卷一敘論重點對外感病的病因、病機、分類、傳變、治療、預后等進行了闡述,提出“寒毒”概念,并統(tǒng)論六經(jīng)分證;卷二論述汗、吐、下、溫、灸等治法,將《傷寒論》有關條文及湯方按治法歸類加以論述,并補充了后世許多效驗方劑;卷三論述與傷寒有關的臨床病證如結胸、痞氣、陰陽毒、狐惑、百合、勞復等;卷四論暑病、時行、寒疫、斑痘等;卷五論述天行溫病、黃病、小兒傷寒等;卷六載傷寒雜方、妊娠雜方、傷寒暑病通用針刺法、傷寒溫熱病死生候、差后禁忌、仲景脈說等。每證之下,有論有方。其處方用藥,在《傷寒論》的基礎上,參考諸家學說并結合個人實踐經(jīng)驗,有所補充和發(fā)揮。龐氏有感于當時醫(yī)家不能區(qū)別傷寒與溫病,以及治療上以傷寒方治溫病的弊端,明確指出了辨別傷寒與溫病的重要性,其在《傷寒總病論》中說:“四種溫病,敗壞之候,自王叔和后,鮮有炯然詳辨者,故醫(yī)家一例作傷寒行汗下……溫病誤作傷寒行汗下必死,傷寒汗下尚有錯謬,又況昧于溫病乎!天下枉死者過半。”龐氏所謂四種溫病,指風溫、溫瘧、濕溫、溫毒。他認為,“風溫與中風脈同,溫瘧與傷寒脈同,濕溫與中濕脈同,溫毒與熱病脈同,唯證候異而用藥有殊耳,誤作傷寒發(fā)汗者,十死無一生?!睖夭∨c傷寒即便脈象相類,但總體證治各異,不可混同,如風溫證見脈陰陽俱浮、頸痛身熱、汗出體重、乃先傷于風,后傷于熱而為病,與傷寒中風證汗出惡風,脈陰弱陽浮,因受風邪而致營衛(wèi)不和之證不同,治當從厥陰風、少陰火入手?!秱偛≌摗返谝淮螌夭》庞谕瑐降鹊牡匚徽J識和辨治,不再從屬于傷寒,對后世溫病學科的形成、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秱偛≌摗窂牟∫蛏蠈夭》譃閮深悾活愂欠鼩鉁夭?,由冬時感受寒毒之氣,伏藏人體臟腑之間,至春夏陽氣升發(fā)之時而引發(fā),如《傷寒總病論》中說:“辛苦之人,春夏多溫熱者,皆由冬時觸冒寒毒所致,自春及夏至前為溫病?!绷硪活愂翘煨袦夭?,由感受“異氣”而發(fā),具有流行性、傳染性,如《傷寒總病論》中說:“冬時傷非節(jié)之暖,名曰冬溫之毒,與傷寒大異,即時發(fā)病者,乃天行之病耳。”此即后世所謂的溫疫、疫癘。作者從其豐富的臨床實踐中觀察到,發(fā)生這類疾病的主要原因,并非前人所說的“非其時而有其氣”,而是感受了致病性很強的“異氣”。書中認為,天行之病可以是感受“異氣”而即時發(fā)病,也可以在患傷寒病的基礎上再由感染“異氣”所致。其感受異氣而即時發(fā)病者,春有青筋牽,夏有赤泳?,秋有白氣貍,冬有黑骨溫,四季有黃肉隨。作者雖然針對異氣的種類和發(fā)病機制沒有詳細論述,但已認識到上述病證均是由感受異氣引起,隨四時季節(jié)不同而有不同表現(xiàn),這一認識在溫病病因?qū)W領域無疑是一個新的突破,對后世臨床實踐起到了重要的研究指導作用?!秱偛≌摗氛J為,治療溫病必須重用寒涼藥物,提倡采用清熱解毒之法。書中治療五臟溫毒及四種溫病等病證時,共選用16首方劑,其中用石膏者多達13方,少則一兩,多至四兩,或配知母、黃芩、大青葉以增強清熱解毒之功;或配芒硝、大黃以攻下里熱之積;或配淡竹葉、香豉以清浮游之熱;或配玄參、生地黃、葳蕤以滋陰護液;或佐以桂枝、生姜以制其寒涼之性。同時,對溫病兼有表證或?qū)俦砝锿≌?,首倡以表里雙解法治之。如論“溫毒”證時說:“寸口脈洪而大,數(shù)而滑,洪大榮氣長,數(shù)滑胃氣實,榮長則陽盛,怫郁不得出,胃實即牢難,大便苦干燥,三焦閉塞,津液不通。醫(yī)復發(fā)汗,令陽氣盛不周;復重下之,大便遂秘,小便不利?!北砝镫p解一法,實為龐氏開其先河,其后,諸家有所發(fā)揮,日漸成為臨床論治溫病的重要治法之一。作者從臨床實際出發(fā),對《傷寒論》方證作了進一步的補充和發(fā)揮,書中所引述的《傷寒論》方證,均屬臨床應用確切有效者。如論述桂枝湯適應證時說:“凡桂枝湯證,病者常自汗出,小便不數(shù),手足溫和,或手足指稍露之則微冷,覆之則溫,渾身熱,微煩而又憎寒,始可行之?!笨梢?,作者對桂枝湯證自汗出惡風的癥狀描述可謂既細致入微,又準確明了。手足露之則冷,覆之又嫌熱,病人自覺煩熱卻又怕冷,誠為實踐之所得。同時,書中不僅強調(diào)臨床應用桂枝湯時要辨證準確,亦要考慮到時令、地域等因素,靈活加減。書中還指出,治療傷寒病要顧及到患者的體質(zhì)因素及既往病史,此外,對眾多傷寒雜證的辨治也進行了必要的補充說明,如治傷寒頭痛者,用荊芥散;若頭痛壯熱,心中煩者,則用黃芩桅子湯等,均系補仲景未備之全新內(nèi)容,至今仍具有重要的臨床指導意義。

從醫(yī)經(jīng)歷

龐安時(約1042~1099年),字安常,自號蘄水道人,蘄水(今湖北浠水縣)人。出身于世醫(yī)家庭,自幼聰明好學,讀書過目不忘。取黃帝、扁鵲脈書研讀,不久即通曉其說,并能闡發(fā)新義,時年不滿20,后安時病耳聾,進一步鉆研《靈樞》、《太素》、《甲乙經(jīng)》等醫(yī)籍,經(jīng)傳百家與醫(yī)藥有關者,亦無不涉獵,融會貫通。


龐安時兼收并蓄,頗有心得,而尤精于《傷寒論》,以善治傷寒名聞當世,蘇軾曾贊其“精于傷寒,妙得長沙遺旨”。時人有“龐安時能與傷寒說話”之稱。

龐安時年方20歲時,醫(yī)名就傳遍江淮間。他性喜讀書,即使寒暑疾病也不釋卷,聽說大有異書,便如饑似渴地購買。他生平講俠義,也愛斗雞走狗擊球、博奕音樂等等。他為人治病,不分貴賤,招待住食,尊老慈幼,就像是病在自己身上一樣;其中不治者,必定如實相告,不再治療;病家持金來謝,也不盡取,其醫(yī)德高尚可稱。

著書論作

龐氏對《難經(jīng)》非常推崇,著有《難經(jīng)辨》、《主對集》、《本草補遺》,因年代久遠,這些醫(yī)學著作現(xiàn)在大多遺失,僅存著一部《傷寒總病論》。

最新圖片

熱門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