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醫(yī)文化 > 中醫(yī)古籍 > 元朝 > 正文

瘴瘧指南

信息來源:國醫(yī)小鎮(zhèn)發(fā)布時間:2017/11/23

自序

余賦性孱弱。幼嬰多病。迨丁年尤甚。嘗患內傷。諸藥罔效。于是悉取內經。難經。甲乙經。

東垣十書。傷寒六書各論。及薛氏等書。至于殊國僻壤。奇方怪疾。皆沿波溯源。推詳考索。

循古人之余而為之。不知其已瘳已。人情莫不欲言其所自。知交親承是謬。推庸多奏效。妄意遂謂凡病不出傷寒內傷之范圍也。壬寅秋。天時熱甚。入冬仍不寒。四方疫癘大作。其證似瘧而寒熱不閑。

似傷寒而三陽經少陰太陰經證齊。似內傷而氣口脈不大于人迎。向所妄意以自信者。胥失之矣。

彼以傷寒治者七日逝。以內傷治。以瘧治者。先后亦逝。間有染輕本固者。稍淹浹旬。終歸不起。至一發(fā)不能言者。其死尤速。惟輕而不服藥者。百起一二。即老醫(yī)宿匠。計與術兩窮矣。然天地之大德曰生。

塞極必有以通之者。有宋李待制之書在也。書名瘴瘧衛(wèi)生方。專是一證。始以風壤闊越。一涉獵而置之。而后乃知其寶也。

論證則辨晰周詳。用藥則簡易平順。此真妙于治也。且諸書瘧部亦嘗及瘴瘧矣。本末未甚悉。豈身履其地。傳不獲習乎。待制造端王張討潤。皆因宦彼地。得其真詮。是書賴以全。予始以一二及十百。

因沿鄉(xiāng)曲面流疏遠。隨手應心??唐谏鹨印S杳刂?。是以人命為私也。告之同業(yè)。懼不能遍。

謀梓以廣之。區(qū)區(qū)之公而已??陀懈嬷咴?。夫瘧何有于瘴哉。閩廣之間。山深雨淫。積嵐為瘴。

黃霧隱天。中人作苦。吾信界在中土。土不同方。風亦殊俗。曠絕千里。嵐瘴何從。母乃巧于署名以炫技乎。余曰。否否。諸疾之作。由天時也。四時之變。由氣數也。人身肖天地與氣順逆也。易曰。

觀乎天文以察時變。其征在國。國實以人。天氣流轉。山澤通之。以時驗變。以人驗時。奧氣不藏。

時之變也。物直槎夭。人直疾病。山川不必同。而氣至則行之矣。故吾信不必閩廣而氣類之。此瘴瘧之所由作也。且如癸卯之冬。四山花木盎然。如春甲辰夏仲菊華如秋六月反擁絮。春秋隕霜不殺。

注謂四時失其序。則其施必悖。月令仲夏行秋令。民殃于疫。在昔識之。蓋天失其序。氣旁行。

于是乎在邇。年以來冬復大暖。草木禽蟲不含不蟄。殆物得氣之先。與韓昌黎雪擁藍關句。李唐嶺南尚雪。今絕無之。馴至洛陽。杜鵑天氣。自南而北。不尤信乎??鸵蝾I之。予又謂瘴瘧于文為瘧。

章言疾彰于外。內無實也。為瘧如虎。反爪向人也。以瘧施無實之人。故多瀕于死。李待制之調劑。

思深哉。不揣愚陋。次其源委。附以鄙見。別傷寒內傷諸瘧之形似。詳藥餌之宜用宜禁。驗病色之可治弗治。編曰瘴瘧指南。車僭妄之罪固無所逃。然于活人?;蛴行⊙a。庸有未盡。以俟后之君子。


萬歷三十七年歲次己酉十月朔信州鄭全望撰。


瘴瘧形狀

或問曰。發(fā)熱頭痛人俱稱為傷寒。一以傷寒藥治之可乎。予曰。當有所辨。諸般發(fā)熱種種不一。

而最毒者在內傷有瘴瘧。或曰。若內傷。果有東垣內外傷論。辨別詳晰甚為有理。若醫(yī)瘴瘧則不能無疑矣。將以予為妄。吾見子治斯病活人甚多。但未聞是書未聆是語。當明以告我。予曰。傷寒內傷所病處廣。況立法者。乃仲景東垣。二人圣醫(yī)也。名重寰宇。而擴充是法者。陶節(jié)庵薛立齋二君。

故其書傳之廣。而心于活人者未有不讀也。若夫瘴瘧惟炎方有之僻于一偶。況業(yè)醫(yī)者鮮。惜李待制治瘴之圣。其書所傳不廣。宜乎吾子之未聞是書。未聆是語。

或曰。既有是書。其病形可得聞歟。予曰。其病有三。而形狀不外于頭痛。發(fā)熱。腰重。腳軟。

或冷或嘔或泄。或大便秘。或小便赤。面赤。目紅。口渴。心煩。胸中大熱。舌或黑??裱宰d語。

欲飲水。欲坐水中?;蛲卵;螋?。或腹痛?;蛴泻埂;驘o汗。諸證。以有寒有熱者為寒瘴。

或間日?;虿婚g日。為易治。以單熱不寒者。為熱瘴。為難治。得間日猶可以不言語。惟噫噫作聲者。為瘴為不治。瘴瘧之形狀大都如是矣。

人身肖天地瘴瘧類天時

天以一氣覆于上。地以一氣載于下。人居覆載中。若何能與覆我載我者。相肖也。上古圣人等。天地人為三才。豈無灼見而妄立說耶。蓋謂天以輕清之氣。上浮而下轉。地居其中。而干健之運。無一毫少息。若一毫不續(xù)。則穹壤判。

一息不運。則機緘窮。人身肖之。其氣亦無息。天以日月循環(huán)。人以榮衛(wèi)循環(huán)。地有九州。人有九竅。經曰。天氣通于肺。地氣通于嗌。風氣通于肝。雷氣通于心。谷氣通于脾。風氣通于腎。

六經為川。腸胃為海。九竅為水注之氣。陽之汗以雨名。陽之氣以風名。人之一身。身以上其氣象天。

身以下其氣象地。故天不足西北。而人之耳目。右不如左之聰明也。故西北之人頭常冷。地不滿東南。而人之手足。左不如右之利便也。故東南之人。腰足常冷。天有陰陽。以生風暑濕燥寒。地有陰陽。

以生木火土金水。人有陰陽。以生肝心脾肺腎。天氣以四時溫熱涼寒運于上。地氣以生長收藏應于下。而人之陽氣以升浮降沉應之。為生生不息之妙何也。天令春其氣溫。惟其氣溫。故地中之陽氣鼓動而升于外。以生萬物。人之陽氣。亦應之以升。天令夏其氣熱。惟其氣熱。地中之陽氣盡出于外。

以長萬物。所以地之下極寒。人之陽氣亦應之。盡出于外。脾坤土也象地。斯時脾土亦寒。天令秋其氣涼。惟其氣涼。所以陽氣能降于地。而行收成之令。

人之陽氣。亦應之而降于內。天令冬其氣寒。惟其氣寒。陽氣盡沉于地。而成閉藏之令。所以地之下暖。人之陽氣。亦應之沉藏于內。斯時脾土。亦暖。此天地得其常。而人之災害亦不生。發(fā)瘴之地則不然。春夏多寒。秋冬多熱。盛夏久雨。則可挾纊。隆冬久晴。寧不搖扇。一日之間。

日未升則寒。日中則熱。日入又寒。一日一夜。寒暑迭變。無論四時。久晴則熱蒸。蒸極則雨。雨下則濕。蒸雨久則凄涼。人生其間。飲食起居。安能一一謹慎。稍失調養(yǎng)。便感此乖戾之氣。而發(fā)寒熱。即謂之瘴。然瘴之發(fā)。多在秋冬。以其天氣熱。地中之陽氣不能收藏而外泄。故草木不花而花。不葉而葉。人之陽氣亦應之。不能收固。而恒泄之于外。惟其外泄。則脾土所以內虛寒。

身以上象天則極熱。身以下象地則不熱而寒?;驘嵴魳O而汗。汗出則凄涼。其人身之寒熱濕蒸。一與天時相似。故曰。人身肖天地。瘴瘧類天時。知斯道者。則治瘴之法過半矣。

受病之源

南方之地。寒暑不時。春夏淫雨則多寒。晨夕霧昏。地下濕蒸。故陰濕之氣常盛。秋冬久晴則多熱。草木不凋而放花。故陽燠之氣恒泄。晝燠。夜寒。晴霽熱。陰雨寒。人居其中。因寒濕之氣盛。

故下體重濕。生痰又多。痰因秋冬熱故。熱多上壅。膚多出汗。至腠理不密。陽外而陰內。陽浮而陰閉。

于斯時也。若飲食失度。起居不時。及食生冷食炙。則痰與食相并積于胃。而寒熱之病作矣。或不避暑。奔走于日中?;虮苁疃P當風。閉其汗孔。使汗不出。此病亦因之而作?;蛞蚱涑慷囔F而寒。

飲酒以御之。少焉日出。而熱。則酒與痰相并滯于膈上。此病亦因之而作?;虺亢僖隆;蛞估涠◆馈t寒與痰相并。亦作寒熱。或因晨寒多衣。行至日中未解。則暑與痰相并。亦作寒熱。要之此病之本。本于天氣熱元陽恒泄。在人之陽氣。自不降而內又多痰。再不能調攝。感于不正之氣。宜其病有上熱下寒之癥。所謂無痰不成瘧者是也。養(yǎng)生者能遠房室。省勞役。毋食生冷。毋食炙。毋醉早酒。毋飽晚飯。毋乘暑行走。毋當風坐臥。一日之中。順其寒暑。而加減衣裳。則瘴雖毒。庶可免矣。

瘴瘧傷寒辨

外傷寒邪之癥與瘴瘧。俱有寒熱。醫(yī)者盡以瘴瘧作傷寒。率用汗吐下之法治之。其枉死者。

不可勝計。由其不辨寒熱癥候耳。今細分之。經曰。冬傷于寒。春必病瘟。冬若即病。謂之傷寒。

不即病至春變?yōu)槲敛?。至夏變?yōu)闊岵?。其病也。多自太陽經始。故發(fā)熱惡寒。頭痛脊強無汗??谥泻投粣骸J趁}浮緊。為傷寒?;驉猴L自汗。而脈浮緩。為傷風。其熱無退時。若傳經或傳陽明經。則有目痛鼻干不得眠脈長之癥?;騻魃訇柦?。則有耳聾脅痛??诳鄧I吐。舌白苔脈弦之癥。若傳陽明腑病為入里。舌苔黃口渴。心煩舌干。不惡寒反惡熱。揚擲手足。揭去衣被??裱宰d語。脈洪數內實之證。宜用下劑。下遲則入陰經。方舌黑大。凡傷寒之熱。全不間斷。直至傳入里。下后方罷。經曰。夏傷于暑。秋必瘧。夏暑汗不出。秋成風瘧。是知瘧之發(fā)。多因于暑。故發(fā)瘴之地。

四時常似夏。其病也無傳經。若是冷瘴。則有惡寒發(fā)熱。頭痛腳弱腰重。口中不和。嘔吐或不嘔吐。

脈弦?guī)?。一呼一吸。脈來六至?;蚱咧涟酥痢;蛳群鬅帷;蛳葻岷蠛?。方其寒也。脈則沉遲而伏。及其熱也。脈則六至七至。而弦洪渴欲飲水。飲則多吐。揭去衣被。待其汗出。熱則退矣?;驘o汗而熱久亦退?;蜷g日再發(fā)?;蛞蝗找话l(fā)。此為輕癥。若是熱瘴。則不惡寒惟發(fā)熱壯熱。頭痛身倦。腰重腳弱煩躁。胸膈不利。嘔逆或不嘔逆。自利或不自利。小便赤澀。口渴脈洪弦七至八至。熱亦不間斷。一日二日舌便黑。目紅面赤??视嬂洹Ec之水亦能飲??裱宰d語。或大便閉。

至日晡尤甚。與傷寒下癥無異。細察之。身中之熱有不熱處。以手捫之。額上極熱。面微熱黃尖涼。

心胸及腹極熱。背微熱。腰以下不甚熱。重者常冷?;蜇是易d語。以手捫心胸。蜷臥狂起。則腳重無力何也。瘴病是上熱下寒。故腰以下。不熱而沉重。上身之癥。雖陽而陰。癥隱具于其中。鼻尖為年壽宮。年壽屬脾。脾寒所以鼻尖涼。此病是外熱內寒。熱癥雖見于外。而內寒之癥。驗于鼻涼。

蜷臥叉手。胃胸隱然見矣?;蛑^是傷寒陰癥。似陽亦非是。若陰癥似陽??视嬂?。與之冷則不飲。

瘴病與之則能飲。若用藥得宜則熱退?;虻瞄g日熱。退時則脈微弱。非復前之洪弦數矣。大抵瘴與傷寒大不相同。傷寒因于寒。瘴病因于暑。傷寒有傳經。有變癥。有傳染。而瘴病不傳經。無變癥。

不傳染。若醫(yī)者誤認惡寒發(fā)熱為表癥。用傷寒汗藥。以狂言譫語。大便秘舌黑為里癥。用傷寒下藥。則不旋踵而告變矣。

瘴瘧內傷辨

內傷飲食勞役過度之病。其發(fā)熱惡寒。與瘴瘧相似。若以瘴瘧。而用內傷勞役之藥治之。則神識昏亂。譫語如狂。

其熱愈劇。服多亦至不起。由不細察其癥候耳。今細辨之。內傷勞役之病。其惡寒也。見風見寒居陰處。無日陽處則惡之。若避風寒。居溫暖處。或添衣被。則不惡也?;螂m發(fā)寒。一暖便已。其發(fā)熱也。蒸蒸然。上徹頭頂。旁徹皮毛。下至腰足。渾身燥熱。若袒衣被。近寒涼處則已?;驘針O而汗出亦解。若涼片時。即惡寒。添衣被。則不惡寒。又發(fā)熱。

直至甘溫之劑。進多則病已。其他頭痛。身重。手心熱??诳?。心煩。舌黑。妄語。妄有見聞。大便秘或沸。小便赤澀或嘔??诓恢丁F涿}氣口洪大?;蚣娓髋K形癥內傷之病。如此瘴瘧之作其寒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領腰杳俱痛。雖重衣濃被。滾湯熱火。不能溫。寒去則內外皆熱??视嬂洹km袒去衣被。重冰泉水不能寒?;蛳群鬅?。

或先熱后寒。或一日一發(fā)?;蜷g日一發(fā)?;蛞蝗斩l(fā)。此是冷瘴。其脈洪弦數。冷瘴與內傷。其寒熱不同又如此。惟熱瘴熱未間斷時。又當細辨之。內傷之熱。渾身上下皆熱。熱瘴之熱。惟額極熱。

胸腹極熱。腰以下則不熱。足發(fā)厥。又易辨之。亦有足熱者。雖熱亦不甚。內傷之熱。袒去衣被即解片時。

熱瘴之熱。即臥于冷地亦不解。內傷之脈。氣口獨洪大而六至。熱瘴之脈。六脈俱弦洪而七八至。

或陽癥而見陰脈。要之。兼癥雖多。惟以寒熱及脈。潛心分別。則瘴瘧內傷若冰炭矣。茍誤認瘴瘧為內傷。

而用補中益氣湯。則熱愈劇而神愈昏。蓋瘴因陽氣不降而然。升麻柴胡。乃輕清升藥。使不降之陽氣。

愈飛越矣。瘴乃類天時。天氣郁蒸。得雨方解。瘴之熱悶。欲俟下元溫固。自然出汗方舒。黃白術斂腠理藥也。使腠理閉塞。汗不得出。

愈加熱悶神昏矣。若是內傷。此藥一進。病勢即漸減。縱不減亦不加。病之疑難如此。醫(yī)者不明望聞問切之理。不分別其內傷瘴瘧傷寒。而妄為施治者。屠劊之流也。

升藥

南方之地。其氣不正。陰常盛。春夏多寒。陽恒泄。秋冬多熱。陽外而陰內。陽浮而陰閉。

故人得病多內寒外熱。下寒上熱。醫(yī)者不察。概用升陽發(fā)表等藥。致病者痰滯神昏。而不知人。

服多者氣逆。噦而汗出即逝。蓋瘴病之作。秋冬為多。人之陽氣。春升夏浮。秋降冬藏。秋冬熱。

是行夏浮之令。而秋冬之令不行。陽氣之不降也明矣。陽氣不降。則中下二焦空虛而寒。大法升降浮沉則順之。寒熱溫涼則逆之。知此者急使陽氣下降。及溫中之不暇。而況敢用升浮涼藥以犯逆時之戒乎。凡升陽之藥。味辛性涼。味辛便能散真氣。性涼非脾胃虛寒所宜。因其升。

故心肺之陽不降。所以神愈昏不知人。因其散氣。故中氣愈虛。不能運痰。所以痰滯。因其性涼。

脾胃愈寒。所以發(fā)噦。因其發(fā)汗。故汗一出翻然作冷。上焦幾微之間。氣隨汗而出。所以即逝。

議論至此。治瘴者。豈可以升陽風藥而妄用之哉。所謂升陽風藥者。如升麻。防風。荊芥。羌活。獨活。

前胡。薄荷。天麻。蔓荊。葛根。細辛。白芷。川芎。紫蘇之屬是也。余觀今之醫(yī)瘴者。不識其端。

妄以頭痛發(fā)熱。身痛口渴。為時行寒疫。用敗毒散及升陽散火湯二三服。則痰滯不語。目瞪口噤。

元氣素實者。熱退時此癥亦退而蘇。熱來時其癥復來。此時急宜溫中利痰。用治瘴正法。多有得生者。

若元氣虛。服三四服即變瘴。七日外竟成大夢。又有一等元氣極實者。服前藥亦不痰滯。亦不變。

止是熱不退。直至十四日內熱微時。方作噦而逝。此等變癥不惟敗毒散火湯。雖參蘇飲變癥亦如此。

降藥

經曰。重陰必陽。重陽必陰。瘴病之作。天氣熱而人身亦熱。上多燥渴。心胸煩熱。是重陽也。

而鼻尖涼。腰足冷痛。是陰寓于其中也。又寒極生熱。熱極生寒。故瘴之始作也。必大熱。及其病退也。身無尺寸之膚下如冰冷。醫(yī)者不知此理。見其發(fā)熱煩躁舌黑面紅目赤脈數便以為大熱之癥。

用苦寒降藥。如黃芩黃連梔子黃柏知母之屬。愈投愈劇。連服數劑。則上熱未降。中寒作。或變?;蛱禍??;虬l(fā)噦。或手足梢冷厥而泄。諸癥一起。百無一生。又有甚者。見其煩躁引飲。而用白虎湯石膏湯見其舌。黑大便秘小便赤。而用大柴胡湯承氣湯。此藥下咽或即發(fā)狂而斃?;蚣刺禍?。頃刻危亡。是知瘴病未必遽能危人。醫(yī)危之也??嗪邓?。如天花粉木通滑石車前子元參連翹元明粉生地黃之類。亦不可輕用。醫(yī)者審之。庶不誤人。

平胃

或曰。瘴病因于脾胃虛寒。外感乖戾之氣而成。而治法必先正氣和解。所用正氣散養(yǎng)胃湯不換金和解散諸方。俱有平胃散在內。蓋平胃散古人用以治脾胃敦阜。有削平之義。故曰平胃。

非補脾胃藥。何又用之。況瘴病脈弦。脈弦而服平胃散。又犯東垣虛虛之戒何也。予曰發(fā)瘴之地。

其地多山。其土卑薄。方其晴明。天氣熱蒸。地下生水。及其陰雨。地下多濕。人生其間。常履于濕土之上。經曰谷氣通于脾。濕傷脾內。故脾胃之虛。多由陽氣浮于上。陰濕之氣傷于下而然。

非若內傷之主于飲食勞倦也。用平胃以去脾濕。胡為不可。中有蒼術之燥濕。不閉腠理。使汗易出。

陳皮之消痰下氣。川樸溫中下氣理痰消食。甘草之調中氣。益脾胃。故李待制選。以為治瘴要藥也。

若謂脈弦在內傷。謂肝木克脾土。宜補脾抑肝。不宜去濕。故犯虛虛之戒。不知瘴病脈弦。是瘧脈自弦之弦。

為邪在半表半里。因濕生痰而作。故不禁平胃。正欲其溫中去濕也。


麻黃

衛(wèi)生方云。麻黃生于中牟。有麻黃之地。冬雪不積。蓋麻黃能泄外陽故也。今南方無霜雪。皆如麻黃之地。陽氣恒泄。即此可知。人居其間。不勞麻黃而自汗。有病則不宜輕發(fā)汗。輕用麻黃。

此理甚明。前輩詩云。四時恒是夏。一雨便成秋。讀此一聯(lián)。不惟知南方天氣。亦可觸類而知。

夫人之病也。假如病者多熱。才經一汗。便翻然為冷。是豈宜輕發(fā)汗耶。如五積散。通關散。金沸草散。九寶飲。小續(xù)命湯。十神湯。香蘇散。俱有麻黃。雖有主對。亦不可服。若麻黃湯。青龍湯。南方尤不可遽用也。今人例以麻黃為發(fā)散藥。殊不知其力只能驅我之內陽。以劫外寒也。古今方書用肺經咳嗽。以肺之性惡寒。肺為嬌臟。易于感寒。乃宜用之。

仲景治足太陽傷寒。以太陽在表。非汗不解。及治少陰經傷寒。發(fā)熱脈沉。蓋少陰當無熱惡寒反發(fā)熱者。邪在表也。故以溫劑佐之。發(fā)中有補。皆所當用也。除此三經。方書已自少用。況南方不寒之地。瘴氣交重。瘴病豈盡因感寒耶。不因感寒。不用麻黃。又何不可。南史記范云欲赴梁武帝九錫之命。忽爾傷寒。召醫(yī)徐文伯治之??植坏门c慶事。實告之曰。欲即愈。當先期取汗。

但不免妄泄元陽??侄旰蟛粡推鹨?。云曰朝聞夕可。況二年乎。文伯燒地布席。置云于上。得汗而解。云大喜。文伯曰。不足喜也。后二年果應。夫發(fā)汗先期。尚促壽限。況不當汗而汗乎。

又嘗見有染瘴者。上熱下寒。腰足寒痛。自謂五積散癥也。遂倍加麻黃。多衣覆汗。竟成重癥。

雖服真武湯。亦莫能救。并贅于此。為妄用藥者之戒。大凡瘴病誤用麻黃。服后啞者。七日內死。

或筋惕肉者。十四日內死?;蚰砍嗌蠚獯僬摺J娜諆人?。若汗出不止。脈細如無悸動。寒戰(zhàn)發(fā)噦者。實時死。余常目擊。可不慎哉。

柴胡

衛(wèi)生方云。夫人身本地水火風。四大假合。陰陽和會。上焦屬火為陽。下焦屬水為陰。遇有寒熱。見上熱下寒之疾。不能升降既濟之。而反用藥。實實虛虛。則水火解散。而人身壞矣。嘗謂見柳司教彭亮一曰。染瘴身熱心煩。自以為實熱乘渴。以冷水吞黃連黃芩丸。又取冷水以漬胸膈。

至日晡小便漸多。更服黃芩湯小柴胡湯。是夜連進數服。小便愈數。次日早。熱漸才退。而即逝??晌吩?。夫下元為人身根本。根本既虛。身乎何有。小柴胡湯。今人但知為可用退熱。抑知其所以用乎。夫仲景制方惟用之以治足少陽膽經傷寒。蓋膽無出入道路。柴胡乃本經藥。邪在半表半里。

非柴胡黃芩之苦。能發(fā)傳經之熱則不可。佐以半夏之辛。以散除煩嘔。復用人參甘草之甘。以緩中和之氣。又且存攻守之意也。

倘不擇其可而概用之。鮮有不蹈彭司教之轍者。大凡瘴病誤用柴胡湯后。愈增煩渴。舌愈黑。身沉重。自利頻頻。手稍冷。漸漸厥者。二三日決死?;虬l(fā)噦者。七日內死?;蛱的娑鴨≌摺F呷账?。

俱所目擊者?;蛟?。若然柴胡斷不可用與。余曰。柴胡能治邪氣在半表。非不可用也。但必須其癥一定。不可已。方可用之。亦不可遽用。其性極寒。必須先溫中。固下正氣后。及十四日后。

其病退時。脈亦弦數。外癥的系實熱。方可用之。亦當與正氣平胃養(yǎng)胃兼用可也?;蚶畲撇窈?。

尤為穩(wěn)當。


陳皮半夏湯

治瘴瘧。不問先寒后熱。先熱后寒。多熱小寒。多寒小熱。皆因夏月傷暑。汗出不透?;蚯飩L。

或過食生冷。先傷脾胃。沐浴感冒。多作此疾。因為痰涎停于胸膈。所謂無痰不生瘧。初起宜先下感應丸。溫中去積滯。方服此以正氣去痰。

陳皮(去白)半夏(湯泡七次)各等分為粗散。每服四錢。姜七片水煎。不拘時服。壯實人日三四服。虛弱人日二服。瘴瘧本于痰。痰生于濕。半夏能勝脾胃之濕。所以化痰。與陳皮同用。

其味辛。辛能散滯氣。利水谷下氣。氣行則痰行。所以治瘴先用之。以正氣理痰也。


不換金正氣散

治四時感冒。五腫膈氣。和脾胃。溫中下痰。止霍亂吐瀉。心腹疼痛脹滿。吞酸噫痞。噎塞干嘔惡心。中受寒濕生冷。外感風邪。及山瘴之氣。發(fā)而為瘴。身體沉重。骨節(jié)酸疼。頭昏鼻塞。未分陰陽之間。正宜服之。則氣自正。而病自退。及能止汗。治諸瘧疾。遍身浮腫?;蝻L氣所灌。

手足腫痛。全不思飲食。腸腑時鳴。婦人胎前產后。皆可服之。小兒脾胃不和。時氣諸疾。又治四方不服水土。凡寓嶺南。此藥不可缺也。

濃樸(去皮生姜汁浸一夜)半夏(湯泡七次姜汁浸曬干)陳皮(去白)藿香(去梗洗凈)甘草草果(去皮)蒼術(去皮米泔水浸一宿妙)上各等分先用鍋炒濃樸令香。次入蒼術。炒令紫色。又會半夏。炒香熟。再入甘草炒黃。又入陳皮炒。方將眾藥安。藿香在中心。用藥遍蓋罨定。少時許。藿香干。方可取出。同草果為散。每服姜棗水煎。一方無草果。按發(fā)瘴之地。地土卑薄。陰濕之氣恒盛。四時多熱。陽燠之氣恒泄。濕氣盛則脾胃傷。陽氣泄。則脾胃冷。是方用濃樸之溫中去濕。滿陳皮之消痰下氣。

蒼術之燥濕健胃安脾。甘草之調中。同用以去敦阜之氣。半夏之利痰以除瘴本。藿香之芬芳助脾開胃止嘔。草果之辛以消食化滯。共為溫中正氣之劑。方名正氣者。謂其能正不正之氣。故治瘴為先用之劑。

藿香正氣散

治證同前。嘔吐不止者。用此藿香葉(曬干)陳皮(去白)半夏(湯泡姜汁浸炒)甘草濃樸(去皮姜汁炒)上各等分。姜棗水煎。此即前方去蒼術草果。治瘴之嘔甚者。聞藥氣則嘔。

蒼術草果其氣太辛竄。故去之。

大無神術散

治證同前。若兼耳閉心痛者。用此蒼術。濃樸。陳皮。藿香。甘草。石菖蒲。姜水煎服。

此方即不換金去半夏。加石蒲。此太無治瘴之方。若瘴初起兼耳閉心氣痛者。

可擇用之。以菖蒲味辛能散邪開竅。治冷氣也。


二陳湯

治瘴病術術欲吐不吐。及嘔而膨脹。又治證候未分。用此服之待其明白見證。

方用對證藥。

陳皮(五兩)半夏(五兩湯泡七次)茯苓(一兩去皮)甘草(一兩)上散。每服五錢。姜七片。烏梅一個。水煎溫服。不拘時候。

諺云無痰不成瘧。故瘴病當以治痰為主。痰生于濕。由脾土不能制濕而成。是方用半夏辛溫能燥濕。茯苓甘淡能滲濕。濕去則痰不生。陳皮辛溫能和氣。甘草甘平能益脾。則土足以制濕。

和氣則痰不能留滯。名曰二陳者。以半夏陳皮二藥宜陳用之為君。故名之。此方治瘴。首尾俱可用溫中固下之藥??制涮?。加入此方。含用則少緩。

和解方

治瘴瘧正氣之后。專用此方。一日五六服。南人常自汗。不可汗不可下不可吐。多是脾胃感冷成病。

此方和脾胃逐風邪。其妙如神。感病輕者。更不再發(fā)。重者亦自減輕。

蒼術(半斤制)陳皮(二兩去白)本(四兩洗)桔梗(四兩)甘草(四兩)濃樸(二兩去皮姜浸炒)上共為粗散每服三錢水一鐘。生姜三片。棗一枚。同煎至七分去渣熱服。一日夜五六服。不拘時。若用此藥不發(fā)。更服此藥一日方服別藥。發(fā)稍輕亦有奇效。后再發(fā)次日更服。

一日亦五六服。若第三次不發(fā)更服此藥。一日卻服別藥如三次再發(fā)。卻服后藥此藥不止。治瘴神效。

就是傷風傷寒作瘧。證候未分之時。并服此藥。一二日皆有效驗。如不效即自根據各癥用藥。若無于藥之地。病初發(fā)至末后。皆服有效。瘴病起于地濕。濕則生痰。天氣熱外泄。脾胃多寒。是方用蒼術為君。能去濕不閉腠理。使汗易出。汗出則病從汗減。與濃樸。甘草。陳皮。同為平胃之劑。

能去濕溫脾胃。去冷氣調中氣。濕去則痰不生。脾胃溫冷氣去。則土暖中氣既調。且和暖則瘴毒不能留。

自然作汗而解。加以本。乃太陽經藥。頭痛身熱。腰脊強痛。乃邪氣郁結于太陽經。本能使其邪自然作汗。而又治風流于四肢。凡中霧露之氣。皆能為瘴。本能祛其氣而清上焦。更去風除濕。桔梗之利肺氣利痰。發(fā)散胸膈瘴熱之氣。與平胃合為和解之劑。為治瘴和解之神方。


附子理中湯

治瘴毒發(fā)熱煩渴悶亂。外熱內寒。自利嘔逆。手足厥冷。

大附子(炮去皮臍)人參(去蘆)炙甘草炮干姜白術(去蘆土炒)上各等分水煎溫服。如欲飲冷則冷服。瘴病發(fā)熱煩渴。是心肺之陽不降而然。自利嘔逆。手足冷。是脾土無陽虛寒而然是方也。寒淫于內。治以辛熱。干姜附子之辛熱以治內寒。吐利則脾虛。脾虛者以參術甘草之甘補。大附子能引上焦之陽入于中焦。則煩熱退中焦曖則吐利除。


治中湯

治瘴疾。嘔吐心腹?jié)M痛。人參。白術。干姜。甘草。陳皮。青皮。上各等分。水煎熱服。不拘時。

瘴疾多嘔者。因脾土虛寒。痰氣上逆而然也。故以干姜之辛熱治寒。人參白術甘草之甘溫以補脾。

同為理中之劑。而陳皮青皮之辛以散氣。氣降則痰下而嘔止矣。

真武湯

治療病數日后。發(fā)熱腹痛頭目昏沉四肢疼痛。大便自利。小便或利或澀?;驀I或咳。

大附子(炮)白茯苓(去皮)白術(炒)白芍(炒黃色)上藥姜五片水煎。食前溫服。小便利者。

去茯苓。大便利者。去白芍。加干姜。嘔者加生姜五片。易簡方云。不下利而嘔者去附子加生姜。

然既去附子但存三味。似太平易更當臨時消息之。治病之法。本當遙度也?;钊藭?。太陽病發(fā)其汗出不解。仍發(fā)熱心悸頭眩。身筋惕。振振欲擗地。真武湯主之。意謂太陽經傷風。醫(yī)者借用麻黃。既然不解。

復成重虛。故宜術附。芍藥。之類。又云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

痛疼自利?;驀I或咳?;蛐”憷?。此為有水氣。真武湯主之。今并贅于此。以資用藥者見聞庶不局于一偏也。瘴病頭目昏沉。四肢沉重疼痛者。寒濕傷脾之外證也。腹痛自利小便不利者。寒濕傷脾之內證也。脾惡濕濕勝則濡泄。故用茯苓白術之甘以補脾去濕。寒淫所勝。治以辛熱。附子生姜以補脾。益陽氣而去寒。白芍收脾氣除腹痛。又能停諸濕而益津液。使小便自行。然必須酒炒黃色以去寒性。名真武者真武乃北方之神。能鎮(zhèn)北方寒水氣使不為禍也。

嘉禾散

(又名谷神散)治中滿下虛。五噎五膈。脾胃不和。胸膈痞悶。脅筋脹滿。心腹刺痛。不進飲食?;蚨嗵??;蛲趟嵝貪M。短氣肢體倦怠。面色萎黃。如中焦虛痞。不任攻擊。臟腑虛寒。

不受峻補?;蛞虿≈袣馑ァJ巢粡统?。稟受祛弱。不能多食。及瘴疾陰陽表里未分之際。尤宜服之。

枇杷葉(去毛姜汁炙一兩)石斛(酒拌微炒三錢)杜仲(酒姜汁同炒三錢)青皮(五錢)甘草(一兩五錢)藿香葉(三錢)谷芽(炒五錢)陳皮(去白三錢)白術(炒二兩)砂仁(二兩)薏米仁(炒一兩)隨風子(一錢如無小訶子代之)半夏(姜汁制三錢)丁香(五錢不見火)木香(三錢)桑白皮(炒五錢)檳榔(炒五錢)五味子(炒五錢)神曲(炒一兩)人參(去蘆一兩)白蔻(去皮炒五錢)茯苓(一兩去皮)大腹皮(炒三錢)沉香(三錢)上為末每服姜三片。棗二枚。水煎溫服。不拘時。此方療四時感冒。能調陰陽。使無變動??倘盏冒?。

如療五噎加干柿蒂一枚。同煎如療膈氣。吐逆羸困入蔥白三寸。棗五枚。同煎婦人亦可服。瘴病發(fā)熱候冷服。老人虛人大便閉。加蜜少許煎冷服。

瘴病多因脾胃感冷而成。是方用參術。苓草。陳半。六君以補脾利痰。丁香。木香。砂仁。白蔻。

藿香。以開胃除積冷以溫中。青皮以理氣。谷芽神曲以消積。瘴病上熱。肺最受邪。枇杷葉薏米仁桑白皮以養(yǎng)肺散肺熱。五味隨風子之酸以補肺斂肺氣。瘴病陽氣不降。

檳榔大腹皮沉香以降氣。氣不降則下寒。下寒則腎無陽。石斛杜仲合沉香引陽氣入腎而暖腰膝。

故李待制謂其宜于瘴病。能升降陰陽。雖證候未分。亦可服之。


平胃散

治脾胃不和。膈噎痰氣。嘔吐酸水。氣刺氣悶脅筋虛脹。腹痛腸鳴。胸膈痞滯。飲食不美。

常服則溫養(yǎng)脾元。及辟嵐瘴冷濕。病后進食悉有神效。

濃樸(三兩去皮姜汁炒)陳皮(留白三兩)甘草(二兩炙)蒼術(五兩米泔水浸炒)生姜(四兩和皮薄切)小棗(二百粒去核)上用水五升。漫火煎干。搗作餅子。先曬后焙。碾為末。入鹽少許。調服。如泄瀉加生姜。烏梅??招姆?/span>

脾寒瘧疾可加草果。烏梅。各一個。如胃寒嘔吐。加丁香茯苓生姜。氣不舒快。不美飲食。加砂仁香附各三兩。生姜湯調服。瘴地陰濕之氣常盛。脾惡濕。蒼術以扶脾燥濕。濃樸以溫中下氣。理痰消食去濕。陳皮以消痰利氣。甘草能健脾和中。姜以利痰溫胃。小棗之甘??梢匝a脾氣。

姜附湯

治瘴病內弱發(fā)熱?;蚝疅嵬鶃?。痰逆嘔吐。頭痛身疼?;蚝苟酂┰?。引飲或自利。小便赤兼主卒中風。

黑附子(大者要一兩以上者一個炮去皮臍)分作四服。每服加姜十片。煎溫服。如欲冷者。候冷服之。不拘時。

瘴病痰逆嘔吐自利者。脾土無陽。虛寒也。汗多者。陽氣外泄也。煩躁引飲小便赤者。陽氣上浮。

心肺焦熬而然也。頭痛心疼者。虛寒外甚也。是方用附子之辛熱以溫脾。收外泄之陽氣。佐以生姜又能發(fā)散外寒。候冷服之。則能導心肺之熱下行。除下焦宿冷。以熱攻熱。為治重瘴之良方。大意先見附子論。


干姜附子湯

治瘴毒。陰虛發(fā)熱。煩躁手足冷。鼻尖涼。身體重。舌苔黑。引飲煩渴。自利嘔逆。汗出惡風。

大附子(一個,去皮臍分作四服)干姜(二錢炮)上水煎。欲飲水者。冷服之。瘴病煩渴引飲。

舌黑陽氣上浮。心肺極熱也。手足冷。鼻尖涼。吐利脾土無陽。虛寒也。身體重。寒氣外盛也。汗出惡風。陽氣外泄。不能衛(wèi)皮毛也。姜附之辛熱能溫中祛外寒。而收外泄之陽氣。冷凍飲料之以導心肺之熱下行。而暖下焦上焦之熱下行。中下二焦溫暖。則寒熱退。諸病息矣。

沉附湯

治瘴病上熱下寒。腿足寒厥。

大附子(五錢)沉香(磨濃汁)上姜七片煎。八分乘熱入沉香汁。勿令十分熱。放冷服之。

此藥既主上熱下寒。須真正沉香方佳。雖弄沉亦不濟事。況此香自有數種。既用服餌當以滋味別之。

如咀嚼而香甜者。性平辛辣者。性熱用者。須審擇以對證。附子率用小者。及漏蘆側子之類。謂難得大者。然陰毒及冷瘴。但欲一時壯陽氣可也。若虛而藉降氣斂陽。倘非地道大附子。非徒藥之無益。

夫亦處方者之罪也。瘴病本上熱下寒。加之腿足寒厥。乃下焦腎經陽氣盡浮于上。腎經空虛之極。

是方用附子。乃腎經本藥。加以沉香能引上焦陽氣上腎。腎中有陽氣則下元暖。根本固而邪氣自息矣。

冷湯

治瘴病內寒外熱。咽噎干燥煩渴不止。

人參(五錢)甘草(三寸炙)淡竹葉(十四片)大棗(五枚)大附子(一錢去皮)上水煎服。

瘴病內真寒外假熱。咽噎干燥。煩渴不止者。心肺熱也。人參之甘。能補脾氣生津液。利痰。

甘草之甘。能和平。二味合用。能緩心肺之火。淡竹葉能解煩渴。大棗能補元氣。大附子能引心肺之火下行。則煩渴止矣。

既濟湯

治瘴病熱大。煩渴飲水無度。

大附子(三錢)人參(三錢)甘草(一錢)淡竹葉(二十片)半夏(一錢)粳米(二錢)麥門冬(二錢去心)上水煎服。

瘴病煩渴。飲水無度者。華蓋焦熬之極也。故用人參以補肺生津。甘草之甘。以緩火。麥冬竹葉之寒。

以潤肺清肺。佐以半夏不令痰滯。粳米乃肺經之谷。用以養(yǎng)肺。若附子之用。妙在于引火下行。

不令華蓋焦熬也。

養(yǎng)正丹

治瘴病。上盛下虛。升降陰陽。補接真氣。及治虛風頭眩。吐涎不已。

黑錫水銀硫黃朱砂(各一兩炒另研)上先將凈鐵。銚入鉛。先熔去滓一兩。凈再入銚。內用鐵匙。

炒攪將硫黃末一錢。漸投入或焰起。無妨只急手攪炒。令鉛熟無性。其硫黃皆燒去。但得鉛熟。遂領地下紙上。令硬即研細。以紗篩出鉛粉。其余成朱者。再炒再研。再篩次將銚頓漫火上。又熔鉛粉入硫黃一兩。頻頻攪炒。至黃煙上。即急持起放冷處。少頃又頓火上再炒。鉛與硫黃皆成黑色。

極調和了。卻放冷處。候其微冷。又頓在微火上。少頃入水銀。以匙攪炒。切勿令青煙上。又次入朱砂末。頻炒至十分調和。即頃在地中。紙上系硬別。研為末粘米糊為丸。綠豆大。每服二十丸鹽湯送下。

瘴病之證多上熱下寒。是方用硫黃大熱之藥。能補真陽壯真火。佐以朱砂黑鉛水銀三味。皆至陰之物。其性寒。所以去巨格之寒。兼有伏陽不得不爾。硫黃亦號將軍。功能破邪歸正。返滯還清。

挺出陽精。消陰回陽?;巧辍9手握斡弥?。能引上焦陽氣降于下焦。使陰升陽降。成水火之既濟。鎮(zhèn)墜其陽氣。使不上浮外泄。元常溫暖。已病瘴者。得愈。未病者??梢悦庖?。


黑錫丹

治瘴病上熱下寒。升降陰陽。及治痰氣壅塞。上盛下虛。心火炎熾。腎水枯竭。及婦人血海久冷。

無子赤白帶下。屬虛寒者并治之。

黑錫(二兩)硫黃(二兩)肉桂(五錢)沉香附子(炮去皮臍)故紙(炒)小茴(炒)木香胡蘆巴(酒浸炒)肉蔻(面煨)陽起石(研細水飛)金鈴子(蒸去皮核各二兩)上用新鐵銚。如常法。結黑硫砂于地上。出火毒候冷研極細末。余藥并末同研。自朝至暮。以黑光為度。酒面糊丸。梧桐子大。陰干入布袋內。擦令光瑩。每服三五十丸。鹽湯下。

或棗湯。婦人艾葉湯下。瘴病上熱下寒。是方硫黃之大熱。能助真火。佐以黑鉛之至陰。能治陰盛格陽之病。木香能理諸氣。肉蔻能下諸氣。沉香能降諸氣。加以故紙。小茴。胡蘆巴。引陽氣入腎。肉桂能保腎。附子導熱氣下行入腎。若陽起石。能補腎添精。直高巔之上。引陽氣下達腎經。

共為溫補下元。鎮(zhèn)固陽氣與瘴病為宜也。


來復丹

治瘴病上熱下寒。升降陰陽。及治痰氣壅塞。上盛下虛。心火炎熾。腎水枯竭。及婦人血海久冷。

無子赤白帶下。屬虛寒者并治之。

黑錫(二兩)硫黃(二兩)肉桂(五錢)沉香附子(炮去皮臍)故紙(炒)小茴(炒)木香胡蘆巴(酒浸炒)肉蔻(面煨)陽起石(研細水飛)金鈴子(蒸去皮核各二兩)上用新鐵銚。如常法。結黑硫砂于地上。出火毒候冷研極細末。余藥并末同研。自朝至暮。以黑光為度。酒面糊丸。梧桐子大。陰干入布袋內。擦令光瑩。每服三五十丸。鹽湯下。

或棗湯。婦人艾葉湯下。瘴病上熱下寒。是方硫黃之大熱。能助真火。佐以黑鉛之至陰。能治陰盛格陽之病。木香能理諸氣。肉蔻能下諸氣。沉香能降諸氣。加以故紙。小茴。胡蘆巴。引陽氣入腎。肉桂能保腎。附子導熱氣下行入腎。若陽起石。能補腎添精。直高巔之上。引陽氣下達腎經。

共為溫補下元。鎮(zhèn)固陽氣與瘴病為宜也。



靈砂丹

治瘴病上盛下虛。痰涎壅塞。此藥最能升降陰陽。鎮(zhèn)墜陽氣。安和五臟。扶助元氣。水銀(八兩)硫黃(二兩)上用新鐵銚炒成砂有煙即以醋酒。候研細入水火鼎內。醋調赤石脂封口。鐵線扎縛。

燈盞鹽土固濟。曬干用炭。二十斤。煉如鼎裂。筆蘸赤石脂。頻抹?;鸨M為度。經宿取出。研為細末。

糯米糊為丸。麻子大。每服二十丸。棗湯下。米飲人參任下。瘴病多因秋冬熱則陽氣外泄。浮而不降。下元虛冷。是方用硫黃大熱。能補下元真火。佐以水銀至陰之物。復加煉成水火既濟之義。能祛拒格之寒。兼有伏陽。大能降上焦之元氣。于下元鎮(zhèn)墜之。使不外泄。甚與瘴病為宜。


七棗湯

治外感風寒。內傷生冷?;蛭迮K氣虛。陰陽相勝。作為瘴瘧。寒多熱少?;虻粺帷?/span>

大附子(一個炭火煨以鹽浸再煨再浸七次去皮臍切片)上用生姜七片。棗七枚。水煎。當發(fā)早晨空心溫服。仍吃棗三五枚。忌口為要。冷瘴因寒疾而作。是方用大附子去寒痰。且能引上焦之陽氣。

下入至陰以成天地之交泰。正王太仆所謂益火之元。以消陰翳。加以大棗之甘。以溫補脾氣。則寒痰息而瘴瘧止矣。

四獸飲

治喜怒不節(jié)。飲食過度。勞役兼并。致陰陽相勝。結聚痰飲。與衛(wèi)氣相搏。發(fā)為瘴瘧。

人參半夏(湯泡七次)茯苓(去皮)白術草果(去皮)陳皮甘草(炙減半)烏梅(去核)上散用生姜棗子。入鹽少許之。食頃濃皮紙裹水蘸溫。慢火煨香熟。焙干。每服半兩。清水煎。

未發(fā)前連進三服。

瘴瘧雖因天時。若平人脾胃元氣實。則瘴毒雖慘。于身乎何有。惟喜怒傷氣。飲食傷脾。則元氣不固。

然后瘴毒得以干之。經所謂邪之所腠。其氣必虛是也。是方用參術苓草之甘溫補脾。以益元氣。加陳皮之辛。以理氣。半夏之辛。以燥濕利痰。草果之辛。

以消食。烏梅之酸。以斂氣生津。姜棗以補元氣。共為截瘧之方。亦君子滿座。小人自退之意也。

截瘴丸

治瘴病不問冷熱。或一日一發(fā)。二日一發(fā)。三日一發(fā)。

常山(五兩醋炒七次)烏梅(四十粒去核)檳榔(四十粒)甘草(三兩)上再同炒為細末。姜汁打米糊為丸。梧子大。未發(fā)時。好酒吞二十一丸。一日服七八次。尤妙。發(fā)時莫服。瘴止后。忌雞魚羊肉。及面蔥韭。并生冷瓜果。一切毒物。

避風寒。成房事毋忿怒。瘴與瘧同病而異名。第瘧有定規(guī)。瘴多變怪。治瘴之法。不間斷者。使之間斷。

明見作息有時。已間斷者。使之輕減。然后用是方。無痰不瘧。故用常山以去痰。寒熱所感。邪氣多在榮衛(wèi)肌肉之間。常山能去皮膚毛孔中之邪氣。佐以檳榔能下滯氣。消積利痰。

甘草之甘。以和中氣。借烏梅之酸。以斂外泄陽氣。生姜之辛。以開胃利痰。痰去則瘴本去矣。

截瘴之方。惟此為妙。

七寶飲

治瘴瘧一日一發(fā)?;蜷g日一發(fā)。明白作息。有時此以截之。

常山檳榔青皮草果(去皮)濃樸甘草上各等分用酒水各一鐘。煎好以棉罩之。放星月下露一宿。當日早冷服。服后莫熱飲食。無痰不成瘧。是方用常山以逐痰。檳榔以墜痰氣。草果以溫中去寒痰。濃樸青陳皮之辛以行氣。

氣行則痰不能留。甘草以調胃和中。共為行氣消痰之劑。痰消則瘧本消。宜乎瘴之不再作也。

按瘴病治法最難。于始發(fā)熱不間斷時。及其溫中固下。正氣和解后。明白作息。有時正氣漸和。

下焦?jié)窭湟讶?。諸凡截藥不犯寒涼。不吐不利者俱可用。

麥門冬湯

治瘴。神清目開。大小便如常。惟全不能出聲身熱。

麥冬(去心)人參白術陳皮川芎半夏當歸肉桂烏梅大附子甘草茯苓(去皮)上加姜三片。水煎溫調。黑神散服。

瘴若神昏直視。不知人事。痰響者屬痰。神昏不知人事。不痰響能飲食。惟不能出聲。此邪熱涌沸其血。上塞心肺之竅。故不能言也。是方用六君子。緩火邪以補脾救元氣。門冬解心肺之熱。

烏梅生津以收外泄陽氣。歸芎以行散上竅之血。血得熱則行。故用桂附之熱以行之。且能引上焦之陽下入陰分。再調黑神散。以驅逐其血。血散則心肺之竅開。而聲音出矣。

原標題:瘴瘧指南
上一篇:明醫(yī)指掌下一篇:養(yǎng)生類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