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醫(yī)文化 > 中醫(yī)古籍 > 元朝 > 正文

養(yǎng)生導引秘籍

信息來源:國醫(yī)小鎮(zhèn)發(fā)布時間:2017/11/23

教誡篇第一

《神農(nóng)經(jīng)》曰∶食谷者智能聰明,食石者肥澤不老(謂煉五石也),食芝者延年不死,食元氣者地不能埋、天不能殺。是故食藥者,與天相翼日月并列。《混元道經(jīng)》曰∶谷神不死(河上公曰∶谷,養(yǎng)也,能養(yǎng)神則不死。神為五臟之神。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腎藏精,脾藏志。

五臟盡傷則五神去),是謂玄牝(言不死之道在于玄牝。玄,天地,天于人為鼻;牝,地也,地于人為口。天食人以五氣,從鼻入,藏于心。五氣清微,為精神、聰明、音聲、五性。其鬼曰魂,魂者雄也,出入人鼻與天通,故鼻為玄也。地食人以五味,從口入藏于胃。五味濁滯,為形骸、骨肉,血脈、六情。其鬼曰魄,魄者雌也,出入于口與地通,故口為牝也)。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根,原也。言鼻口之門,乃是天地之元氣所從往來也)。綿綿若存(鼻口呼吸喘息當綿綿微妙,若可存復(fù),若無有也),用之不勤(用氣當寬舒,不當急疾勤勞)?!痘煸赖陆?jīng)》曰∶出生(謂情欲出于五內(nèi)。魂定魄靜,故生也)入死(謂情欲入于胸臆。精散神惑,故死也),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言生死之類,各十有三,謂之九竅而四關(guān)也。其生也,目不妄視,耳不妄聽,鼻不妄嗅,口不妄言,手不妄持,足不妄行,精不妄施;其死也,反是)。人之生也,動皆之死地十有三(人欲求生動作,反之十有三之死地)。夫何故?以其求生之濃也(所以動之死地者,以其求生之活之太濃也。遠道反天,妄行失紀)。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以其不犯上十有三之死地也)。

《莊子·養(yǎng)生篇》曰,吾生也有涯(向秀曰∶生之所稟,各有極也),而智也無涯(嵇康曰∶夫不慮而欲,性之動也;識而發(fā)感,智之用也。性動者,遇物而當足則無余,智從感不求倦而不已。

故世之所患,恒在于智困,不在性動也)。以有涯隨無涯,殆已(郭象曰∶以有限之性,尋無趣之智,安得而不困哉)!已而為智者,殆而已矣(向秀曰∶已困于智矣,又為智以救之者,又殆矣)。莊子曰∶達生之情者,不務(wù)生之所無以為(向秀曰∶生之所無以為者,分外物也。張湛曰∶生理自全為分外,所為此,是以有涯隨無涯也)。達命之情者,不務(wù)智之所無奈何(時秀曰∶命盡而死者是。張湛曰∶乘生順之理,窮所稟分,豈智所知何也)。

《列子》曰∶少不勤行,壯不競時,長而安貧,老而寡欲。閑心榮形,養(yǎng)生之方也?!读凶印吩弧靡惑w之盈虛消息,皆通于天地,應(yīng)于萬類(張湛曰∶人與陰陽通氣)。和之于始,和之于終。靜神滅想,生之道也(始終和則神志不散)。

《混元妙真經(jīng)》曰∶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故養(yǎng)生者,慎勿失道;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與生相守,生與道相保?!饵S老經(jīng)玄示》曰∶天道施化,與萬物無窮。人道施化,形神消亡。轉(zhuǎn)神施精,精竭故衰,形本生精,精生于神。不以生施,故能與天合德;不與神化,故能與道同式?!缎尽吩弧靡孕位?,尸解之類,神與形離,二者不俱,遂象飛鳥,入海為蛤而隨季秋陰陽之氣。以氣化者,生可冀也;以形化者,甚可畏也。嚴君平《老子指歸》曰∶游心于虛靜,結(jié)志于微妙,委慮于無欲,歸計于無為。故能達生延命,與道為久?!洞笥薪?jīng)》曰∶或疑者云,始同起于無外,終受氣于陰陽,載形魄于天地,資生長于食息。而有愚有智、有強有弱、有壽有夭。天耶人耶?解者曰∶夫形生愚智,天也;強弱壽夭,人也。天道自然,人道自己。始而胎氣充實,生而乳食有余,長而滋味不足,壯而聲色有節(jié)者,強而壽;始而胎氣虛耗,生而乳食不足,長而滋味有余,壯而聲色自放者,弱而夭。生長全足,加之導養(yǎng),年未可量?!兜罊C》曰∶人生而命有長短者,非自然也,皆由將身不謹,飲食過差,淫無度,忤逆陰陽,魂神不守,精竭命衰,百病萌生,故不終其壽?!逗訄D帝視萌》曰∶侮天時者,兇;順天時者,吉。春夏樂山高處,秋冬居卑深藏,吉利多福,壽考無窮?!堵鍟氂杳吩弧霉湃酥尾≈剑鸵怎啡?,潤以元氣,藥不辛不苦,甘甜多味。

常能服之,津流五臟,系在心肺,終身無患?!犊鬃蛹艺Z》曰∶食肉者勇敢而悍(虎野狼之類),食氣者神明而壽(仙人、靈龜是也),食谷者智能而夭(人也),不食者不死而神(直任喘息而無思慮)。

傳曰∶雜食者,百病妖邪所鐘,所食愈少,心愈開,年愈益。所食愈多,心愈寒,年愈損焉。太史公司馬談曰∶夫神者生之本,形者生之具也。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斃。神形早衰,欲與天地長久,非所聞也。故人所以生者,神也;神之所托者,形也。神形離別則死,死者不可復(fù)生,離者不可復(fù)返。故乃圣人重之。夫養(yǎng)生之道,有都領(lǐng)大歸,未能具其會者,但思每與俗反,則暗踐勝轍,獲過半之功矣。有心之徒,可不察歟?《小有經(jīng)》曰∶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怒、少好、少惡。

行此十二少,養(yǎng)生之都契也。多思則神殆,多念則志散,多欲則損志,多事則形疲,多語則氣爭,多笑則傷臟,多愁則心懾,多樂則意溢,多喜則忘錯昏亂,多怒則百脈不定,多好則專迷不治,多惡則憔煎無歡。此十二多不除,喪生之本也。無多者,幾乎真人。大計奢懶者壽,慳勤者夭,放散劬之異也。

田夫壽,膏粱夭,嗜欲少多之驗也。處士少疾,游子多患,事務(wù)繁簡之殊也。故俗人競利,道士罕營。

胡昭曰∶目不欲視不正之色,耳不欲聽丑穢之言,鼻不欲向膻腥之氣,口不欲嘗毒刺之味,心不欲謀欺詐之事,此辱神損壽。又居常而嘆息,晨夜而吟嘯,干正來邪也。夫常人不得無欲,又復(fù)不得無事。但當和心少念,靜身捐慮,先去亂神犯性,此則嗇神之一術(shù)也?!饵S庭經(jīng)》曰∶玉池清水灌靈根,審能修之可長存。名曰飲食自然。自然者,則是華池;華池者,口中唾也。呼吸如法咽之,則不饑也。《老君尹氏內(nèi)解》曰∶唾者湊為醴泉,聚為玉漿,流為華池,散為精浮,降為甘露。故口為華池,中有醴泉,漱而咽之,溉臟潤身,流利百脈,化養(yǎng)萬神,支節(jié)毛發(fā),宗之而生也?!吨薪?jīng)》曰∶靜者壽,躁者夭,靜而不能養(yǎng),減壽;躁而能養(yǎng),延年。然靜易御,躁難將。盡順養(yǎng)之,宜者則靜亦可養(yǎng),躁亦可養(yǎng)。

韓融元長曰∶酒者五谷之華,味之至也,亦能損人。然美物難將而易過,養(yǎng)性所宜慎之。邵仲湛曰∶五谷充肌體,而不能益壽;百藥療疾延年,而不甘口。甘口充肌者,俗人所珍;苦口延年者,道士之所寶。《素問》曰∶黃帝問岐伯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百歲而動作不衰(謂血氣猶盛也),今時之人,年始半百,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將人之失耶?岐伯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則陰陽,和于術(shù)數(shù)(房中交接之法),飲食有節(jié),起居有度,不妄動作,故能形與神俱,盡終其天年,壽過百歲。今時之人則不然,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好散其真。不知持滿,不識御神,務(wù)快其心。游于陰陽,生活起居無節(jié)無度,故半百而衰也。老君曰∶人生大期,百年為限,節(jié)護之者,可至千歲,如膏之用小炷與大耳。眾人大言而我小語,眾人多煩而我少記,眾人悸暴而我不怒。不以人事累意,不修仕祿之業(yè),淡然無為,神氣自滿,以為不死之藥,天下莫我知也。無謂幽冥,無知人情;無謂暗昧,神見人形。心言小語,鬼聞人聲。犯禁滿千,地收人形。人為陽善,吉人報之;人為陰善,鬼神報之。人為陽惡,賊人治之;人為陰惡,鬼神治之。故天不欺人,根據(jù)以影;地不欺人,根據(jù)以響。老君曰∶人修善積德而遇其兇禍者,受先人之余殃也。

犯禁為惡而遇其福者,蒙先人之余慶也。《名醫(yī)敘病論》曰∶世人不終耆壽,咸多夭歿者,皆由不自愛惜,忿爭盡意,邀名射利,聚毒攻神。內(nèi)傷骨髓,外貶筋肉。血氣將無,經(jīng)脈便擁,肉理空疏,唯招蠱疾,正氣日衰,邪氣日盛矣。不異舉滄波以注爝火,頹華嶺而斷涓流。語其易也,甚于茲矣。彭祖曰∶道不在煩,但能不思衣、不思食、不思聲、不思色、不思勝、不思負、不思失、不思得、不思榮、不思辱,心不勞,形不極,常導引、納氣、胎息爾,可得千歲。欲長生無限者。當服上藥。仲長統(tǒng)曰∶蕩六情五性,有心而不以之思,有口而不以之言,有體而不以之安。安之而能遷,樂之而不愛,以之圖之,不知日之益也,不知物之易也。其彭祖、老聃,庶幾不然。彼何為與人者同類而與人者異壽?陳紀元方曰∶百病橫夭,多由飲食。飲食之患,過于聲色。聲色可絕之逾年,飲食不可廢之一日。為益亦多,為患亦切(多則切傷,少則增益)。張湛云∶凡脫貴勢者,雖不中邪,精神內(nèi)傷,身必死亡(非妖禍外侵,直由冰炭內(nèi)煎,則自崩傷中嘔血也)。始富后貧,雖不中邪,皮焦筋出,委辟為攣(貧富之于人,利害猶于權(quán)勢,故疹損于形骸而已)。動勝寒,靜勝熱,能動能靜,所以長生。精氣清靜,乃與道合。莊子曰∶真人其寢不夢。慎子云∶晝無事者夜不夢。張道人,年百數(shù)十,甚翹壯也。云∶養(yǎng)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臥、久視、久聽。莫強食飲,莫大沉醉,莫大憂愁,莫大哀思,此所謂能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壽也?!断山?jīng)》曰∶我命在我不在天。但愚人不能知此道為生命之要,所以致百病風邪者,皆由恣意極情,不知自惜,故虛損生也。譬如枯朽之木,遇風即折;將崩之岸,值水先頹。今若不能服藥,但知愛精節(jié)情,亦得一二百年壽也。張湛《養(yǎng)生集》敘曰∶養(yǎng)生大要,一曰嗇神,二曰愛氣,三曰養(yǎng)形,四曰導引,五曰言語,六曰飲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醫(yī)藥,十曰禁忌。過此以往,義可略焉。

青牛道士言∶人不欲使樂,樂人不壽。但當莫強健,為力所不任,舉重引強,掘地苦作,倦而不息,以致筋骨疲竭耳。然于勞苦,勝于逸樂也。能從朝至暮,常有所為,使之不息乃快,但覺極當息,息復(fù)為之,此與導引無異也。夫流水不腐,戶樞不朽者,以其勞動數(shù)故也。飽食不用坐與臥,欲得行步務(wù)作以散之。不爾,使人得積聚不消之疾,及手足痹蹶、面目黧,必損年壽也?;矢β柷嗯5朗浚ㄇ嗯5朗?,姓封字君達),其養(yǎng)性法則,可施用大略云∶體欲常勞、食欲常少,勞無過極、少無過虛。去肥濃,節(jié)咸酸,減思慮,捐喜怒,除馳逐,慎房室。武帝行之有效。彭祖曰∶人之受氣,雖不知方術(shù),但養(yǎng)之得理,常壽之一百二十歲。不得此者,皆傷之也。小復(fù)曉道,可得二百四十歲。復(fù)微加藥物,可得四百八十歲(嵇康亦云∶導養(yǎng)得理,上可壽千歲,下可壽百年)。彭祖曰∶養(yǎng)壽之法,但莫傷之而已。夫冬溫夏涼,不失四時之和,所以適身也。

彭祖曰∶重衣濃褥,體不勞苦,以致風寒之疾。濃味脯臘,醉飽厭飫,以致聚結(jié)之病。美色妖麗,嬪外家盈房,以致虛損之禍。淫聲哀音,怡心悅耳,以致荒耽之惑。馳騁游觀,弋獵原野,以致發(fā)狂之失。

謀得戰(zhàn)勝,兼弱取亂,以致驕逸之敗。蓋圣賢或失其理也。然養(yǎng)生之具,譬猶水火,不可失適,反為害耳。彭祖曰∶人不知道,徑服藥損傷,血氣不足,肉理空疏,髓腦不實,內(nèi)已先病。故為外物所犯,風寒酒色以發(fā)之耳。若本充實,豈有病乎?仙人曰∶罪莫大于淫,禍莫大于貪,咎莫大于讒。此三者,禍之車,小則危身,大則危家。若欲延年少病者,誡勿施精,命夭殘;勿大溫,消骨髓;勿大寒,傷肌肉;勿咳唾,失肥液;勿卒呼,驚魂魄;勿久泣,神悲戚;勿恚怒,神不樂;勿念內(nèi),志恍惚。

能行此道,可以長生。


食誡篇第二

真人曰∶雖常服藥物而不知養(yǎng)性之術(shù),亦難以長生也。養(yǎng)性之道,不欲飽食便臥,及終日久坐,皆損壽也。人欲小勞。

但莫至疲,及強所不能堪勝耳。人食畢,當行步躊躇,有所修為,為快也。故流水不腐,戶樞不朽蠹,以其勞動數(shù)故也。故人不要夜食,食畢但當行中庭,如數(shù)里可佳。飽食即臥,生百病,不消成積聚也。

食欲少而數(shù),不欲頓多難銷。常如飽中饑,饑中飽。故養(yǎng)性者,先饑乃食,先渴而飲??钟X饑乃食,食必多;盛渴乃飲,飲必過。食畢當行,行畢使人以粉摩腹數(shù)百過,大益也。青牛道士言∶食不欲過飽,故道士先饑而食也;飲不欲過多,故道士先渴而飲也。食畢行數(shù)百步,中益也。暮食畢,行五里許乃臥,令人除病。凡食,先欲得食熱食,次食溫暖食,次冷食。食熱暖食訖,如無冷食者,即吃冷水一兩咽,甚妙,若能恒記,即是養(yǎng)性之要法也。凡食,欲得先微吸取氣,咽一兩咽,乃食,主無病。真人言∶熱食傷骨,冷食減臟,熱物灼唇,冷物痛齒。食訖踟躕,長生;飽食,勿大語。大飲則血脈閉,大醉則神散。春宜食辛,夏宜食酸,秋宜食苦,冬宜食咸,此皆助五臟、益血氣,辟諸病。食酸咸甜苦,即不得過分食。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腎,四季不食脾。如能不食此五臟,尤順天理。燕不可食,入水為蛟蛇所吞,亦不宜殺之。飽食訖即臥,成病背疼。飲酒不欲多,多即吐,吐不佳。醉臥不可當風,亦不可用扇,皆損人。白蜜勿合李子同食,傷五內(nèi)。醉不可強食,令人發(fā)癰疽、生瘡。醉飽交接,小者令人面咳嗽;不幸傷絕臟脈,損命。

凡食欲得恒溫暖,宜入易銷,勝于習冷。凡食皆熟勝于生,少勝于多。飽食走馬,成心癡。飲水勿忽咽之,成氣病及水癖。人食酪,勿食酢,變?yōu)檠导澳蜓J碂崾?,汗出勿洗面,令人失顏色,面如蟲行。食熱食訖,勿以醋漿漱口,令人口臭及血齒。馬汗息及馬毛入食中,亦能害人。雞、兔、犬肉不可合食。爛茅屋上水滴浸諸脯,名曰郁脯,食之損人。久饑不得飽食,飽食成癖病。飽食夜臥失覆,多霍亂死。時病新瘥,勿食生魚,成痢不止。食生魚,勿食乳酪,變成蟲。食兔肉,勿食干姜,成霍亂。人食肉不用取上頭最肥者,必眾人先目之,食者變成結(jié)氣及疰癘,食皆然。空腹勿食生果,令人膈上熱,骨蒸作癰。銅器蓋食,汗出落食中,食之發(fā)瘡肉疽。觸寒未解,食熱食,亦作剌風。飲酒熱未解,勿以冷水洗面,令人面發(fā)瘡。飽食勿沐發(fā),沐發(fā)令人作頭風。蕎麥和豬肉食,不過三頓,成熱風。干脯勿置秫米甕中,食之閉氣。干脯火燒不動,出火始動,擘之筋縷相交者,食之患人或殺人。羊胛中有肉如珠子者,名羊懸筋,食之患癲癇諸濕。食不見形影者,食之成疰、腹脹。

暴疾后不周飲酒,膈上變熱。新病瘥,不用食生棗、羊肉、生菜,損顏色,終身不復(fù),多致死,膈上熱蒸。凡食熱脂餅物,不用飲冷醋漿水,善失聲苦咽。生蔥白合蜜食,害人,切忌。干脯得水自動,殺人。曝肉作脯,不肯燥,勿食。羊肝勿合椒食,傷人心。胡合羊肉食之,發(fā)熱。多酒食肉,名曰癡脂。

憂狂無恒,食良藥五谷充悅者,名曰中士。猶慮疾苦,食氣保精存神,名曰上士,與天同年。

雜誡忌禳害祈善篇第三

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立傷骨,久坐傷肉。凡遠思強健傷人,憂恚悲哀傷人,喜樂過差傷人,忿怒不解傷人,汲汲所愿傷人,戚戚所患傷人,寒熱失節(jié)傷人,陰陽不交傷人,凡交須根據(jù)導引諸術(shù)。若能避眾傷之事而復(fù)陰陽之術(shù),則是不死之道。大樂氣飛揚,大愁氣不通,用精令人氣力乏,多視令人目盲,多睡令人心煩,貪美食令人泄痢。俗人但知貪于五味,不知元氣可飲。圣人知五味之生病,故不貪;知元氣可服,故閉口不言。精氣自應(yīng)也。唾不咽,則海不潤,海不潤則津液乏。是知服元氣、飲醴泉,乃延年之本也。沐浴無常不吉,夫婦同沐浴不吉,新沐浴及醉飽、遠行歸還大疲倦,并不可行房室之事,生病,切慎之。丈夫勿頭北臥,令人六神不安,多愁忘。勿井,今古大忌。若見十步地墻,勿順墻坐臥,被風吹,發(fā)癲癇疾。勿怒目久視日月,失目明。凡大汗,忽脫衣不慎,多患偏風、半身不遂。新沐浴了,不得露頭當風,不幸得大風、刺風疾。觸寒來,勿臨面火上,成癇、起風眩。凡汗,勿床懸腳,久成血痹、足重腰疼。凡腳汗,勿入水,作骨痹,亦作遁疰。久忍小便,膝冷兼成冷痹。凡食熱物,汗出勿當風,發(fā)疰頭痛,令人目澀饒淚。凡欲眠,勿歌詠,不祥。起眠訖,勿大語,損人氣。凡飛鳥投人,不可食焉,若開口及毛下有瘡,并不可食之。凡熱泔洗頭,冷水濯,成頭風。凡人臥,頭邊勿安火爐,令人頭重、目赤鼻干。凡臥訖,頭邊勿安燈,令人六神不安。冬日溫足凍腦,春秋腦足俱凍,此乃圣人之常法也。凡新哭泣訖,便食,即成氣病。夜臥勿覆頭,婦人勿灶坐,大忌。凡若唾,不用遠,遠即成肺病,令人手重、背疼、咳嗽。凡人魘,勿點燈照,定魘死,暗喚之即吉,亦不可近前及急喚。凡人臥,勿開口,久成消渴,并失血色。凡旦起,勿以冷水開目洗面,令人目澀、失明、饒淚。凡行途中,觸熱,逢河勿洗面,生烏。人睡訖忽覺,勿飲水更臥,成水痹。凡時病新瘥,汗解,勿飲冷水,損人心腹、不平復(fù)。凡空腹不可見聞臭尸氣,入鼻令人成病。凡欲見死尸,皆須先飲酒及咬蒜,辟毒瓦斯。凡小兒不用令指月,兩耳后生瘡。是斷名月蝕瘡。搗蛤蟆末敷即瘥,并別余瘡,并不生。凡產(chǎn)婦不可見狐臭人,能令產(chǎn)婦著腫。凡人臥不用于窗下,令人六神不安。凡臥,春夏欲得頭向東,秋冬頭向西,有所利益。凡丈夫,饑欲得坐小便,飽則立小便,令人無病。凡人睡,欲得屈膝側(cè)臥,益人氣力。凡臥欲得數(shù)轉(zhuǎn)側(cè)。微語笑欲令至少,語莫令聲高碩。春欲得暝臥早起,夏秋欲得侵夜臥早起,冬欲得早臥晏起,皆有所益。雖云早起,莫在雞鳴前;晏起,莫在日出后,冬日天地閉,陽氣藏,人不欲勞作。汗出發(fā)泄陽氣,損人。新沐浴訖,勿當風,失語。勿以濕頭臥,使人患頭風、眩悶、發(fā)頹、面腫、齒痛、耳聾。濕衣及汗衣皆不可久著,令發(fā)瘡及患風瘙癢。老君曰∶正月旦,中庭向寅地再拜咒曰∶(某甲)年年受大道之恩,太清玄門,愿還(某甲)去歲之年。男女皆三通自咒。常行此道,延年(玄女有清神之法,淮南崇祠灶之規(guī),咸欲體合真靈,護衛(wèi)真生者)?!断山?jīng)秘要》,常存念心中有氣,大如雞子,內(nèi)赤外黃。辟眾邪,延年也。欲卻眾邪百鬼,常存為炎火如斗,煌煌光明,則百邪不敢干人,可入瘟疫之中。暮臥常存作赤氣在外,白氣在內(nèi),以覆身,辟眾邪鬼魅。老君曰∶凡人求道,勿犯五逆、六不祥,有犯者兇。大小便向西,一逆;向北,二逆;向日,三逆;向月,四逆;仰視天及星辰,五逆。夜起裸形,一不祥;旦起嗔恚、二不祥;向灶罵詈,三不祥;以足內(nèi)火,四不祥;夫妻晝合,五不祥;盜恚師父,六不祥。凡人旦起,恒言善事,天與之福。勿言奈何、歌嘯,名曰請禍。

慎勿上床臥歌,兇;始臥伏床,兇;飲食伏床,兇;以匙箸擊盤上,兇。司陰之神,在人口左,人有陰禍,司陰白之于天,天則考人魂魄。司殺之神,在人口右,人有惡言,司殺白之于司命,司命記之,罪滿即殺。二神監(jiān)口,唯向人求非安,可不慎言?舌者身之兵,善惡由之而生,故道家所忌。食玉泉者,令人延年,除百病。玉泉者,口中唾也。

雞鳴、平旦、日中、日晡、黃昏、夜半時,一日一夕,凡七漱玉泉食之,每食輒滿口咽之,延年。發(fā)血之窮、齒骨之窮、爪筋之窮,千過梳發(fā),發(fā)不白;朝夕啄齒,齒不齲;爪不數(shù)截,筋不替。人常欲數(shù)照鏡,謂之存形,形與神相存,此其意也。若矜容顏色自愛玩,不如勿照。凡人常以正月一日、二月二日、三月三日、四月八日、五月一日、六月二十七日、七月十一日、八月八日、九月二十一日、十月十四日、十一月十一日、十二月三十日,但常以此日取枸杞菜,煮作湯沐浴,令人光澤,不病不老。

月蝕,宜救活人,除殃、活萬人,與天同功(天不好殺,圣人則之。不好殺者,是助天地長養(yǎng),故招勝福)。善夢可說,惡夢默之,則養(yǎng)性延年也。

服氣療病篇第四

《元陽經(jīng)》曰∶常以鼻納氣,含而漱滿,舌撩唇齒咽之,一日一夜,得千咽甚佳。當少飲食,飲食多則氣逆、百脈閉,百脈閉則氣不行,氣不行則生病?!缎尽吩?,志者,氣之帥也;氣者,體之元也。善者遂其生,惡者喪其形。故行氣之法,少食自節(jié),動其形、和其氣血,因輕而止之,勿過失突,復(fù)而還之,其狀若咽。正體端形,心意專一,固守中外,上下俱閉,神周形骸,調(diào)暢四溢,修守關(guān)元,滿而足實,因之而眾邪自出。彭祖曰∶常閉氣納息,從平旦至日中,乃跪坐拭目,摩搦身體,舐唇咽唾,服氣數(shù)十,乃起行言笑。其偶有疲倦不安,便導引閉氣,以攻所患,必存其身、頭、面、九竅、五臟、四肢,至于發(fā)端,皆令所在覺其氣,云行體中。起于鼻口,下達十指末,則澄和真神,不須針藥灸刺。凡行氣,欲除百病,隨所在,作念之。頭痛念頭,足痛念足,和氣往攻之,從時至時,便自消矣。

時氣中冷,可閉氣以取汗,汗出輒周身解矣。行氣、閉氣,雖是治身之要,然當先達解其理。又宜空虛,不可飽滿。若氣有結(jié)滯,不得空流,或致發(fā)瘡。譬如泉源,不可壅遏,若食生魚、生菜,肥肉及喜怒憂恚不除而以行氣,令人發(fā)上氣。凡欲學行氣,皆當以漸。劉君安曰∶食生吐死,可以長存。謂鼻納氣為生,口吐氣為死也。凡人不能服氣,從朝至暮,常習不息,徐而舒之,常令鼻納口吐,所謂吐故納新也?!斗饨?jīng)》曰∶道者氣也,保氣則得道,得道則長存。神者精也,保精則神明,神明則長生。

精者血脈之川流,守骨之靈神也。精去則骨枯,骨枯則死矣。是以為道務(wù)寶其精,從夜半至日中為生氣,從日中后至夜半為死氣。常以生氣時正偃臥,瞑目握固(握固者,如嬰兒之拳手,以四指押拇指也),閉氣不息,于心中數(shù)至二百,乃口吐氣出之。日增息。如此,身神具,五臟安。能閉氣至二百五十,華蓋明(華蓋,眉也)、耳目聰明、舉身無病、邪不干人也。凡行氣,以鼻納氣,以口吐氣,微而引之,名曰長息。納氣有一,吐氣有六。納氣一者,謂吸也。吐氣有六者,謂吹、呼、唏、呵、噓、,皆出氣也。凡人之息,一呼一吸,元有此數(shù)。欲為長息吐氣之法,時寒可吹,時溫可呼。委曲治病,吹以去風,呼以去熱,唏以去煩,呵以下氣,噓以散滯,以解極。凡人極者,則多噓。道家行氣,率不欲噓,噓者,長息之心也。

此男女俱存法,法出于仙經(jīng)。行氣者,先除鼻中毛,所謂通神之路。若天露惡風,猛寒大熱時,勿取氣。

《明醫(yī)論》云∶疾之所起,自生五勞,五勞既用,二臟先損。心腎受邪,府臟俱病。五勞者,一曰志勞,二曰思勞,三曰心勞,四曰憂勞,五曰疲勞。五勞則生六極,一曰氣極,二曰血極,三曰筋極,四曰骨極,五曰精極,六曰髓極。六極即為七傷,七傷故變?yōu)槠咄?,七痛為病。今人邪氣多,正氣少?/span>

忽忽喜忘悲傷,不樂飲食,不生肌膚,顏色無澤,發(fā)白枯槁。甚者,令人得大風、偏枯、筋縮、四肢拘急攣縮、百關(guān)隔塞、羸瘦短氣、腰腳疼痛。此由早娶,用精過差,血氣不足,極勞之所致也。凡病之來,不離于五臟,事須識根。不識者,勿為之耳。心臟病者,體有冷熱,呼吹二氣出之;肺臟病者,胸背脹滿,噓氣出之;脾臟病者,體上游風習習,身癢疼悶,唏氣出之;肝臟病者,眼疼,愁憂不樂,呵氣出之。以上十二種調(diào)氣法,根據(jù)常以鼻引氣,口中吐氣,當令氣聲逐字吹、呼、噓、呵、唏、吐之。若患者根據(jù)此法,皆須恭敬用心為之,無有不瘥,愈病長生要術(shù)。

導引按摩篇第五

《導引經(jīng)》云∶清旦未起,先啄齒二七,閉目握固,漱滿唾三咽。氣尋閉不息自極,極乃徐徐出氣,滿三止。便起野狼踞鴟顧,左右自搖,亦不息自極,復(fù)三。便起下床,握固不息,頓踵三。還上一手、下一手,亦不息自極,三。又叉手項上,左右自了捩不息,復(fù)三。又伸兩足及叉手前卻,自極,復(fù)三。皆當朝暮為之,能數(shù)尤善。平旦,以兩手掌相摩令熱,熨眼三過。次又以指搔目四,令人目明。按經(jīng)文拘魂門,制魄戶,名曰握固,與魂魄安門戶也。此固精明目,留年還白之法。若能終日握之,邪氣百毒不得入(握固法,屈大拇指于四小指下把之,積習不止,眼中亦不復(fù)開。一說云,令人不遭魔魅)。

《內(nèi)解》云∶一曰精、二曰唾、三曰淚、四曰涕、五曰汗、六曰溺,皆所以損人也,但為損者有輕重耳。人能終日不涕唾,隨有,漱滿咽之。若恒含棗核,咽之,令人愛氣生津液。此大要也(謂取津液,非咽核也)。常每旦啄齒三十六通,能至三百彌佳,令人齒堅不痛。次則以舌攪漱口中津液,滿口咽之,三過止。次摩指少陽令熱,以熨目,滿二十七止,令人目明。每旦初起,以兩手叉兩耳極,上下熱挪之,二七止,令人耳不聾。次又啄齒漱玉泉,三咽,縮鼻閉氣,右手從頭上引左耳二七,復(fù)以左手從頭上引右耳,二七止,令人延年不聾。次又引兩鬢發(fā),舉之一七,則總?cè)“l(fā),兩手向上極勢抬上一七,令人血氣通,頭不白。又法,摩手令熱,以摩面,從上至下,去邪氣,令人面上有光彩。又法,摩手令熱,揩摩身體,從上至下,名曰干浴,令人勝風寒時氣熱頭痛,百病皆除。夜欲臥時,常以兩手揩摩身體,名曰干浴,辟風邪。踞坐,以左手托頭,仰右手向頭上盡勢托,以身并手振動三,右手托頭振動亦三,除人睡悶。平旦,日未出前,面向南踞坐,兩手托,盡勢,振動三,令人面有光澤。平旦起,未梳洗前,踞坐,以左手握右手于左上,前卻,盡勢,左三,又以右手握左手于右上,前卻,右亦三。次又叉兩手向前盡勢,推三。

次叉兩手向胸前,以兩肘向前盡勢三。次直引左臂、拳曲右臂,如挽一斛五斗弓勢,盡力為之,右手挽弓勢亦然。次以右手托地、左手仰托天,盡勢,右亦如然。次拳兩手,向前筑,各三七。次拳左手,盡勢向背上,握指三,右手亦如之,療背膊臂肘勞氣。數(shù)為之,彌佳。平旦便轉(zhuǎn)訖,以一長柱杖策腋,垂左腳于床前,徐踞盡勢,掣左腳五七,右亦如之,療香港腳疼悶、腰腎間冷氣、冷痹及膝冷、腳冷并主之。

日夕三掣,彌佳。勿大飽及忍小便。掣如無杖,但遣所掣,腳不著地,手扶一物,亦得。晨夕以梳梳頭,滿一千梳,大去頭風,令人發(fā)不白。梳訖,以鹽花及生麻油搓頭頂上,彌佳。如有神明膏搓之甚佳。

旦欲梳洗時,叩齒一百六十,隨有津液,便咽之。訖,以水漱口,又更以鹽末揩齒。即含取微酢、清漿半小合許熟漱,取鹽湯洗兩目,訖,閉目以冷水洗面,必不得遣冷水入眼中。此法,齒得堅凈,目明無淚,永無齒。平旦洗面時,漱口訖,咽一兩咽冷水,令人心明凈,去胸臆中熱。

譙國華佗,善養(yǎng)生。弟子廣陵吳晉、樊城樊何,受術(shù)于佗。佗語晉曰∶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

人身常搖動,則谷氣消、血脈流通、病不生。譬猶戶樞不朽是也。古之仙者及漢時有道士君倩為道引之術(shù),作熊經(jīng)鴟顧,引挽腰體,動諸關(guān)節(jié),以求難老也。吾有一術(shù),名曰五禽戲。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鳥,亦以除疾,兼利手足。以常導引體中不快。因起作一禽之戲,遣微汗出,即止。以粉涂身,即身體輕便,腹中思食。吳晉行之,年九十余歲,耳目聰明,牙齒堅完,吃食如少壯也?;蛘撸闹嗟?,前三躑,卻三躑,長引腰,側(cè)腳,仰天,即返距行、前卻各七過也。鹿戲者,四肢距地,引項反顧,左三右二,伸左右腳,伸縮亦三亦二也。熊戲者,正仰,以兩手抱膝下,舉頭左擗地七,右亦七,蹲地,以手左右托地。猿戲者,攀物自懸,伸縮身體,上下一七,以腳拘物倒懸,左右七、手鉤腳五,按頭各七。

鳥戲者,雙立手,翹一足,伸兩臂,揚眉,用力各二七,坐伸腳,手挽足趾,各上,縮伸二臂各七也。夫五禽戲法,任力為之,以汗出為度。有汗以粉涂身,消谷氣,益氣力,除百病。能存行之者,必得延年。又有法,安坐,未食前,自按摩。以兩手相叉,伸臂股,導引諸脈,勝如湯藥。正坐,仰天呼出,飲食醉飽之氣立銷。夏天為之,令人涼不熱。

 序曰∶性非生知,學道者,必資于切問。道難言傳,立教者不尚于明文,藏機隱意,恐輕泄于圣言;比物囑辭,乃密傳于達士。世有讀書而五行俱下,開卷則一覽無遺,聲名喧世,孰知不死之方;頭角摩天,豈悟希夷之理。必也訪道尋真,求師擇友,覽仙經(jīng)之萬卷,不出陰陽;得尊師之一言,自知真?zhèn)巍K鹉窘鹜粒逍幸?,相生而為子母,相克而為夫婦,舉世皆知也。明顛倒之法,知抽添之理者,鮮矣。上、中、下、精、氣、神,三田也。精中生氣,氣中生神,舉世皆知也;得反復(fù)之義,見超脫之功者,鮮矣。知五行顛倒,方可入道;至于抽添,則為有道之人也。得三田反復(fù),方為得道,至于超脫,則為成道之人也。古先達士,無不道成;委成道者,百無一二。今來后學,徒有道名;委入道者,十無八九。欲論得道而超脫者,西山十余人矣。遂同前圣后圣,秘密參同。一集五卷,取五行正體之數(shù);每卷五篇,應(yīng)一氣純陽之義。開明至道,演說玄機,因誦短篇,發(fā)明鐘呂、太上至言。庶得將來有悟,勤而行之,繼仆以出塵寰,為蓬瀛之侶。華陽真人施(肩吾希圣)序。

識道

葛仙翁曰∶天下無二道,殊途而同歸;圣人無兩心,百慮而一致。古今一道,圣賢同心。逮夫道原既判,心識自分。談道者,強自分別,同流異派,摘葉尋枝,自為見鮮,以獨立教門。萬物之理,既不能窮,一己之性,胡為而盡?如釋子于頑空,乃以今世求于后世;儒者執(zhí)于見在,遂以少年榮為老年。殊不知先圣之行道,存乎一心也。

《西山記》曰∶呂先生言∶初習儒業(yè),長好性宗,修天爵而棄人爵,鄙頑空而悟真空。天爵止于人事,真空不離因緣。

葛仙翁曰∶以五常言道,止得其緒余;用三乘見性,難窮其根蒂。是知道不疏于儒、釋,儒、釋自疏于大道。歷古及今,聰明有識之士,莫不留心清虛而志在玄元也。迨以安樂延年,次以長生不死,默盜天機,當為己用。自人升仙而為天官,何止儒者之虛榮于當年?由百歲延而及萬年,何同釋子之因報于后世?修真者邪正不可辨也。欲識大道,三教中太上為先,一身之外,更何求也?

識法

《太上隱書》曰∶法本無法,理歸自然。心因境亂,法本心生。立法之意,救補已失而防于未萌。故三千六百法,養(yǎng)命數(shù)十家。三千六百法者,十年之期;養(yǎng)命數(shù)十家者,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一、三、五、七、九,五行之陽數(shù),二、四、六、八、十,五行之陰數(shù)。大道分而為二氣,二氣裂而為五行。大而為天地,明而為日月,靈而為人。莫不稟二氣而生五行,運五行而貫三才也。

《西山記》曰∶華佗觀五禽之戲而作導引,以為人之久逸而氣滯血凝,故屈體勞形,使榮衛(wèi)通暢。

后人因之名為般運。欲求超脫,誤矣。昔陳義遺女于道,久餓而學龜之吐納,得終年不死。后人因之名為服氣。欲求丹藥,誤也。張紹審五味之亂人真液,一臟好而一臟惡,一氣盛而一氣弱,故罷五味而素且淡之。后人因之名為休糧,誤也。劉洞知真陽真陰,有余則引其子,不足則殺其鬼,補且瀉之也。

后世因以采日精月華,取天地正氣,誤也。

昔廣成子教黃帝房中之術(shù),恐走失真氣而虧修養(yǎng)之宜,止欲御敵可欲之境,不說采戰(zhàn)有功而奪婦人之氣。后人因之以為人補人,采氣還精,損人害己,以望長生,誤也。

廣成子教黃帝根據(jù)法修養(yǎng),久不見功。于崆峒山,凡以內(nèi)事為法則,煉外丹以補久虛積傷之損。后人因之以無情金石,鍛煉于煙焰之中,分胎見寶,欲餌之以求上升或不死延年,誤也。

扁鵲解《靈樞》,以鼻引清氣,口吐濁氣,留之二十四息為一。兩火以煉真鉛如戲蕊而曰陽胎,煉真汞如含蓮而曰陰胎。胎在息住,息住神存,可以留形住世,積而入圣超凡。后人因之以多入少出,欲聚氣為胎,閉息為法,誤也。《九仙經(jīng)》言∶病大用火,病小用水。用火則納氣復(fù)升于身,真氣遍于四大,陰鬼邪魔望之不敢近也。用水則納氣而復(fù)升于身,氣透水如涌泉,定中以意送在所病之處,氣血通流,自無滯礙。后人因之而獨坐閉氣,以舌為轆轤,左旋右攪,收斂余津,漱而咽之,復(fù)隨腸胃傳送于外,乃曰澆灌以長黃芽,欲為大藥,誤也?!锻ㄐ娼?jīng)》云∶守無為之道,得自然之理。清而不濁,靜而后動,移神于希夷之域,保形于仁壽之途。一念不生,萬惑俱息,長生延年,安閑自樂。后人因之不悟擇靜絕跡,默默忘機,終年竟不見功,誤也。《靈室內(nèi)觀經(jīng)》曰∶外境不入,內(nèi)境不出,神志自守,閉目內(nèi)視。降君火于下田,布黃云于四大,笙簧車騎,羅列往來,自得壺中之趣。后人因之形如槁木,必若死灰,謹守頑空,失于昏寂,陰靈出于天門,止于投胎就舍,誤也。

又有開頂縮龜,住山識性,燒煉看讀,布施供養(yǎng)。非徒無益,而又害之。是少識無知之徒,自生小法旁門,互相授受,迷惑后來,致使大道日遠日疏。殊不知仰視俯察,默合天地陰陽升降之宜,日月魂魄往來之理。一氣初浮,識自己之陰陽;五行既分,交自己之水火?;鹬杏兴杏谢??;鹕县撽?,恍恍惚惚,其物為真一之水;水上抱陽,杳杳冥冥,其精力正陽之氣。二氣交媾,結(jié)成內(nèi)藥,養(yǎng)就金丹,可為陸地神仙者也。


識人

上清玄格曰∶大道似不肖盛。德若不足,韜光晦跡,自衛(wèi)其身,人不知也。道未足于己,言已輕于人;事未充于內(nèi),驕已見于外,好勝于人,人不知也。修真之士,識人為先務(wù)。當其取士也,聽其言而觀其行;及其求法也,察其理而驗其功。勿以人而廢言,防其大辯若訥者;勿以言而用人,防其善為說辭者?;虼蟠级〈茫加薅K圣。修真之士,亦有知人之鑒,不可不奉無上之道也。

《西山記》曰∶古今賢圣,雖有兼人之智、普照之明,未嘗不先求于人,謂務(wù)學而不如務(wù)求師;師,人之模范也。黃帝求赤松子,半年方得中戒經(jīng),止于防外行之失。劉安玉師王道原,終年始得小術(shù)法,又不言修養(yǎng)之事。陰長生不以馬明生久病而怠其志,葛稚川不以鄭思遠家法而晦于人耳。朱度胡氏而始終如一,方遇金華而遠近相隨。張夢干三遇海蟾,方得三乘之法。解志一一見旌揚,盡授九轉(zhuǎn)之功。王猛見長壽大仙,談笑之間而識破大道。梅福遇大洞真君,步趣之次而訣盡天機。歷古非神仙以入南洲,然修真之士不遇者,于識人之際不明也。其或道貌古顏,辯辭利口者,始謂得神仙,悠久始知常俗之輩。學而不遇,一也?;驑I(yè)重福薄,不信天機,輕命重財,甘為下鬼。錄人纖惡,棄人大善,雖見其人,不聽其言,雖聽其言,不納其理,終無所得,仙凡自隔。遇而不得,二也?;虿W篤志,切問近思,縱得真訣,自生懈怠。悅須臾,厭持久,朝為夕改,坐望立成。得而不守,三也。又況交接狂徒,搜索異論,廢時亂日,何以成功?古人上士,始也博覽丹書,次以遍參道友,以道對言,所參無異論,以人合道,所師無狂徒。嗟!愚而自專,賢否不辨,賤而自用,邪正不分。論識人之去就,不可勝舉也。故古今上圣真人,未修煉,先修養(yǎng)。故曰∶沐浴不可當風。若幽室靜房,閉目冥心,伸身正坐,使元氣上升,通滿四大,上入泥丸,此真沐真浴,萬倍于外之水火也。

又曰∶不欲遠唾以損氣,不欲疾步以損筋,不欲極視而昏精,不欲疾聽而傷腎,不欲久立而傷骨,不欲久臥而傷肉。多睡濁神,頻醉散氣.多汗損血,力困傷形。奔車走馬,氣亂而神驚;望高登峻,魄散而魂飛。養(yǎng)形之道,安而不勞,勞而不乏其力;靜而不撓,撓而不亂其氣。外有所補,內(nèi)有所益。然后識五行以保全沖和之氣,外固內(nèi)真,兩皆得趣,可以長久矣。

識時

《洞玄經(jīng)》曰∶有形者不能無名,有名者難逃于數(shù)。大則天地陰陽,升降不失其宜;明則日月魂魄.往來自有其度。差之毫米,失之顛倒。陰陽有愆伏,則四序亂而不能升成萬物;寒暑無代謝,則八候差而不能運轉(zhuǎn)一氣。人為萬物之貴,一氣之靈。大則取象乎天地,無乖升降之宜;明則取法乎日月,不亂經(jīng)營之度。定之以時,應(yīng)之以數(shù)。于道也,夫何遠哉!《西山記》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溫涼寒暑,一年一交合,交合不失其時,一年之后有一年。

大道無情,營運日月。弦望晦朔,一月一往來,往來不失其時,一月之后有一月。大道無名,長養(yǎng)萬物。

勿謂春生夏長也,而梅艷菊芳;勿謂秋收冬藏也,而柏實松茂。因時日受氣,因氣發(fā)生,無知之草木,如是最靈。而為人者,胡不順養(yǎng)真性而修煉形軀耶?鶴知夜半,燕識戊己。因陰感陽,緣水避土。蛇于巳日不過道,鶯于春時自出谷。無識之禽獸,如是最貴。而為人者,何不順時養(yǎng)元陽而收藏真氣耶?嗟!無知之徒,自氣足之后,走失耗散,八百一十丈,元氣久久而損。豈知真氣大運隨天∶春在肝,夏在心,秋在肺,冬在腎。元氣小運隨日∶子在腎,卯在肝,午在心,酉在肺。天地之春夏秋冬,日月之弦望晦朔,人之子午卯酉,正相合也。冬,陰也。陰中陽生而為溫,則曰春也。是陽為主而陰為客。

陽中又陽生而為熱,則曰夏也。夏,陽也。陽中陰生而為涼,則曰秋也。是陰為主而陽為客。陰中又陽,生而為寒,則曰冬也。此天地之四時矣。旦則暗也,魄中魂生而為明,則曰上弦。上弦之后,魂為體而魄為用,魂中又魂生而曰望矣。望則明也,魂中魄生而為暗,則曰下弦。下弦之后,魄為體而魂為用,魄中又魄生而曰晦矣。是日月之四時矣。天地有三百六十日,日月有三百六十時,人有三百六十度。天地有二十四氣,日月有二十四度,人有二十四時。自子至午,氣生之時,陽也。自午至子,氣謝之時,陰也。寅辰午申子戌,陽生之六時;卯巳未酉亥丑,陰生之六時;甲丙戊庚壬,五行之陽時;乙丁己辛癸,五行之陰時。辰則太陽而卯則陽明,寅則少陽而丑則太陰,子則少陰而亥則厥陰,戌則太陽而酉則陽明,申則少陽而未則太陰,午則少陰而巳則厥陰。午則腎氣交心氣,從下而上,三陽氣聚之時。子則心氣交腎氣,從上而下,三陰氣聚之時?;隇殛幹兄枺錃馍诿?;魄為陽中之陰,其氣生于酉末。

養(yǎng)陽不在春夏,春夏所以養(yǎng)陽者,以氣在心與肝也;養(yǎng)陰不在秋冬,秋冬所以養(yǎng)陰者,以氣在腎與肝。

夏至之后,真汞積于絳宮;冬至之后,真鉛積于丹田。木運交天二十五度,是時巽也,以陽交陽,當此收之而成大藥。金運交靈符二十五度,是時干也,以陰交陰,當此煉之而號還丹。煉形起火,須在氣升之前;聚火還元,必用陰降之際。煉形住世,以氣為先,用五行相克之時,煉氣超凡,以時為先,使三田往返之候。修真之士不見功者,以旺時不收,損時不補,散時不聚,合時不取,無時不求,還時不煉。不知交會之時,又無采取之法,蹉時亂日,不見尺寸之功,安得比天地長久、日月堅固哉?

嘗聞松有千歲之固,雪無一時之堅。若植松于腐壤,不期月而必蠹;藏雪于陰山,雖累年而不消。

違其性則堅者脆,順其理則促者延。物情既爾,人理豈殊?然則所謂調(diào)攝之術(shù)者,又可忽乎?臣竊覽前人所撰保生之書,往往拘忌大多,節(jié)目大繁,行者難之,在于崇貴,尤不易為。臣少也多病,留心養(yǎng)生,研究既久,編次云就。其術(shù)簡易,乘間可行。先欲固其正氣,次欲調(diào)其肢體,至于衣服、居處、藥餌之方,蔬果、禽魚之性,有益者必錄,無補者不書。古方有誤者,重明;俗用或乖者,必正。目之曰《保生要錄》。雖無裨于聞道,粗有資于衛(wèi)生。冒昧上獻,伏深戰(zhàn)灼。蒲虔貫謹序。

養(yǎng)神氣門

嵇叔夜云∶服藥求汗,或有弗獲。愧情一焦,渙然流離。

明情發(fā)于中而形于外,則知喜怒哀樂,寧不傷人?故心不撓者神不疲,神不疲則氣不亂,氣不亂則身泰壽延矣。


調(diào)肢體門

養(yǎng)生者,形要小勞,無至大疲。故水流則清,滯則污。養(yǎng)生之人,欲血脈常行,如水之流。坐不欲至倦,行不欲至勞,頻行不已,然宜稍緩,即是小勞之術(shù)也。故手足欲時其屈伸,兩臂欲左挽右挽,如挽弓法?;騼墒蛛p拓,如拓石法?;螂p拳筑空,或手臂左右前后輕擺,或頭項左右顧,或腰胯左右轉(zhuǎn),時俯時仰,或兩手相捉細細捩,如洗手法,或兩手掌相摩令熱,掩目摩面。事間隨意為之,各十數(shù)過而已。每日頻行,必身輕目明,筋節(jié)血脈調(diào)暢,飲食易消,無所擁滯。體中小不佳快,為之即解。舊導引方太煩,崇貴之人不易為也。今此術(shù)不擇時節(jié),亦無度數(shù),乘閑便作,而見效且速。

夫人夜臥,欲自以手摩四肢胸腹十數(shù)過,名曰干浴。臥欲側(cè)而曲膝,益氣力。常時濁唾則吐,清津則咽。常以舌拄上,聚清津而咽之。潤五臟,悅肌膚,令人長壽不老?!饵S庭經(jīng)》曰∶口為玉池大和宮,嗽咽靈液災(zāi)不干。又曰∶閉口屈舌食胎津,使我遂煉獲飛仙。頻叩齒令齒牢,又辟惡。夫人春時暑月,欲得晚眠早起,秋欲早眠早起,冬欲早眠晏起。早不宜在雞鳴前,晚不宜在日出后。

熱時欲舒暢,寒月欲收密。此合四氣之宜保身益壽之道也。

論衣服門

  臣聞衣服濃薄,欲得隨時合度。是以暑月不可全薄,寒時不可極溫。盛熱能著單熟衣臥熟帳,或腰腹膝脛以來覆被,極宜人。冬月綿衣莫令甚濃,寒則頻添重數(shù)。如此則令人不驟寒不驟熱也。故寒時而熱則減,減則不傷于溫;熱時而寒則加,加則不傷于寒。寒熱若時,妄自脫著,則傷于寒熱矣。寒欲漸著,熱欲漸脫。腰腹下至足脛,欲得常溫。胸上至頭,欲得稍涼。涼不至凍,溫不至燥。衣為汗?jié)?,實時易之。薰衣火氣未歇,不可便著。夫寒熱平和,形神恬靜,疾疹不生,壽年自永。

論飲食門

飲食者,所以資養(yǎng)人之血氣。血則榮華形體,氣則衛(wèi)護四肢。精華者,為髓為精;其次者,為肌為肉。常時不可待極饑而方食,候極飽而撤饌。常欲如饑中飽,飽中饑。青牛道士云∶人欲先饑而后食,先渴而后飲。不欲強食強飲故也。又不欲先進熱食而隨餐冷物,必冷熱相攻而為患。凡食,先熱食,次溫食,方可少餐冷食也。凡食太熱則傷骨,太冷則傷筋。雖熱不得灼唇,雖冷不可凍齒。

凡食溫勝冷,少勝多,熟勝生,淡勝咸。凡食熱汗出,勿洗面,令人失顏色,面上如蟲行。食飽沐發(fā)作頭風。凡所好之物,不可偏耽,偏耽則傷而生疾。所惡之味,不可全棄,全棄則臟氣不均(如全不食苦則心氣虛,全不食咸則腎氣弱是也)。

是以天有五行,人有五臟,食有五味。故肝法木,心法火,脾法土,肺法金,腎法水。酸納肝,苦納心,甘納脾,辛納肺,咸納腎。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制土,土制水,水制火,火制金,金制木。故四時無多食所生并所制之味,皆能傷所生之臟也。宜食相生之味,助王氣也。王臟不傷,王氣增益。飲食合度,寒溫得宜。則諸疾不生,遐齡自永矣。

藥枕方

(久枕治頭風、目眩、腦重、冷痛、眼暗、鼻塞,兼辟邪)蔓荊子(八分),甘菊花(八分),細辛(六分),吳白芷(六分),白術(shù)(四分),芎(六分),通草(八分),防風(八分),本(六分),羚羊角(八分),犀角(八分),石上菖蒲(八分),黑豆(五合,揀擇令凈)。

上(前)件藥細銼,去碎末,相伴令勻。以生絹囊盛之,欲達其氣。次用碧羅袋重盛,縫之如枕樣,納藥直令緊實,置在合子中。其合形也如枕,納藥囊令出合子唇一寸半以來。欲枕時揭去合蓋,不枕即蓋之,使藥氣不散。枕之日久漸低,更入藥以實之,或添黑豆令如初。三、五月后,藥氣歇則換之。

初枕旬日或一月,耳中微鳴,是藥抽風之驗。

論藥食門

辯服金石金石之藥,有可服不可服之理。欲究養(yǎng)生之術(shù),須窮藥石之由。今假設(shè)問辭,用明至理。

或問曰∶夫金石之藥,埋之不腐,煮之不爛,用能固氣,可以延年。草木之藥,未免腐爛之患,焉有固駐之功?答曰∶夫金石之藥,其性驃悍而無津液,人之盛壯,服且無益;若及其衰弱,毒則發(fā)焉。夫壯年,則氣盛而滑利。盛則能制石,滑則能行石,故不發(fā)也。及其衰弱,則榮衛(wèi)氣澀。澀則不能行石,弱則不能制石。石無所制而行者留積,故為人大患也。欲益而損,何固駐之有哉?問曰∶亦有未虛而石發(fā)者乎?答曰∶憂恚在心而不能宣,則榮衛(wèi)澀滯而不行,石勢結(jié)積而不散,隨其積聚,發(fā)諸癰瘡。又有服石之人,倚石勢而縱佚游。石勢既行,乃作強中之病。不曉者,以為奇效。精液焦枯,猛熱遂作,洞釜加爨,罕不焦然。

問曰∶金石之為害若此,農(nóng)皇何以標之于《本經(jīng)》?答曰∶太虛積冷之人,不妨暫服,疾愈而止,則無害矣。

又問∶前云石勢驃悍,臟衰則發(fā),今先虛而服石者,豈能制其勢力乎?且未見其有害,何也?答曰∶初服之時,石勢永積,又乘虛冷之甚,故不發(fā)也。以此觀之,當太虛積冷之時,暫可服餌。若久長防患,則不如草木之藥焉。

又問∶草木自不能久,豈能固人哉?答曰∶服之不倦,勢力相摟,積年之后,必獲大益。夫攻療之藥,以疾瘥而見功;固駐之方,覺體安而是效。形神既寧,則壽命自永矣。

果類蓮實粉。主補中養(yǎng)神,益氣力,除百疾。久股輕身延年。

取蓮實八月,就他皮黑者去皮心,曝干,搗篩為粉。早以酒或白粥調(diào)之,不宜與地黃同食。蓮實嫩時,生食動氣,為粉益人。

栗子粉。主濃腸胃,補腎氣。

取栗子曝干,令皮自坼,去皮薄切。又曝令極干,搗為粉,如蓮粉法食之。凡食栗子,生食動蟲發(fā)氣,熟食亦發(fā)脹,皆不及曝令半干。衣中近肌肉暖而食之,甚益人。

葡萄作漿,雖是常術(shù),且補益功優(yōu)。主筋骨濕痹,益氣力,強志,令人肥健。久服輕身,不老延年。葡萄熟時,先于根底著羊肉汁、米泔汁各一斗,如是經(jīng)宿。揀熟者摘之,納新白瓶中,令滿稍實,密封石器,自然成漿。去滓飲之,味過醇酎,甚益人。

榴梨漿

(治風熱、昏悶、煩躁)青梨(大者二十顆),石榴(十顆),淡竹瀝(三大升)。

上搗榴梨。捩取自然汁,澄濾拌竹瀝。一服五合,日三服。梨極大方用二十顆,小者三十顆。

谷并菜類胡麻。主腸中虛羸,補五內(nèi),益氣力,長肌肉,填髓腦,堅筋骨,去虛熱。久服明目輕身,不老延年。一名巨勝,四棱為胡麻,八棱為巨勝。陶弘景云∶八谷之中,唯此為良。又云∶味甘,在米豆部。此正是烏麻也。今時所用巨勝,莖莢雖小,類麻而葉子大。極味苦,其性甚冷。夫味苦不可入米谷,性冷不可為補益。其葉又與麻不同,陰暗則低,日烈則起。此當別是一物,非巨勝、胡麻也。今俗但用不覺其非。正當用烏油麻,味甘而莢有四棱者為胡麻,八棱者曰巨勝。正合本經(jīng),不當用味苦而冷者也。

肉類羊。丈夫食之損陽,女人食之絕陰(此羊中有角者是)。羊髓補虛損(腦髓,食不益人)。

鹿肉。溫,補中,強五臟,益氣力。壺居士云∶鹿性警烈,多食良草,處必山岡,產(chǎn)必澗澤。故可饗神者,以其潔故也。食良草有九物(鹿蔥、鹿藥、白蒿、水芹、甘草、山蒼、葛葉并根、齊頭蒿、薺)。鹿常食此九草,性能解毒、治風、壓丹石。服附子。多食鹿肉、附子,少力也。五月忌食之,茸不可近鼻。

獐肉。溫,補五臟。八月至十一月食,勝羊肉。十二月以后,動風發(fā)氣,不堪食。

鰻鱺魚。性溫,主五痔,殺諸蟲,補陽氣。食三五度,腰腎間百病自瘥。五色者,兼理婦人帶脈百病。碎切去骨,以五味調(diào),內(nèi)羊腸中,系兩頭炙之,候冷,然后切食。

雞雌而黃者,性溫。主虛渴、數(shù)溺泄利。補五臟,益氣力,黑者治風。

圓魚。平補。去骨節(jié)間諸壅熱氣。五六月不宜食(有人以鱉甲作散,五六月間感陰濕氣,忽化為小鱉)。

豬無筋,雞無髓,藥食多絀之。

鵪。性平補。不宜合菌食之,酥煎良佳。

食宜篇

思仙問曰∶夫修養(yǎng)之士,何物所宜食之充饑得不傷損矣?真人曰∶酸咸甘苦,食之各歸其時,春夏秋冬,順之勿逆其臟。所食大過,成疾亦深,節(jié)戒作,方延益無限。其傷損之事,前已具言。延益之宜,今為子說。無令說略,子宜志之。

八素云∶春宜食辛(辛能散也),夏宜食咸(咸能潤也),長夏宜食酸(酸能收也),秋宜食苦(苦能堅也),冬宜食甘肥(甘能緩中而長肌肉,肥能密理而補中)。皆益五臟而散邪氣矣。此四時之味,隨所宜加之食,皆能益臟而除于邪,養(yǎng)生之道,可不移矣?!抖Y記·內(nèi)則》云∶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調(diào)以滑甘。注云∶多其時味,以養(yǎng)其氣也。經(jīng)曰∶春無食酸,夏無食苦。四時各減時味者,謂氣壯也。減其時味,以殺盛氣?!秲?nèi)則》所云多其時味,恐氣虛羸,故多其時味,以養(yǎng)其氣也。《內(nèi)則》云∶春宜羔豚,膳膏薌(春為木王。膏薌,牛膏也。牛中央土畜,木克土,木盛,則土休廢,用休廢之膏以節(jié)其氣,故用牛膏薌也)。夏宜,膳膏臊,(,干雉也,,干魚也,臊,犬膏也。犬屬西方金也,夏屬南方火,火克金,火盛則金休廢,故用犬膏臊以節(jié)氣也)。秋宜犢,膳膏腥(膏腥,雞也。雞屬東方木,秋屬西方金,金克木,金盛則木休廢,故用雞膏腥也)。冬宜鮮羽,膳膏(膏,羊也。羊?qū)倌戏交穑瑢俦狈剿?,水克火,水盛則火休廢,故用休廢膏也)。鄭云∶彼羔豚物生而肥,犢物成而充,熱而干,魚雁水涸而性定。此八物,得四時之氣尤盛,為人食之不勝,是以用休廢之脂膏煎和膳之也。凡牛宜,羊宜黍,豕宜稷,犬宜粱,雁宜麥,魚宜瓜。言其氣味相成也。

《周禮·天官》云∶凡食齊視春時,羔齊視夏時(羔宜熱也),醬齊視秋時(醬宜涼也),飲齊視冬時(飲宜寒也)。

太素云∶肝色青,宜食甘。粳米飯、牛肉、棗,皆甘。

心色赤,宜食酸。麻、犬肉、李皆酸。

脾色黃,宜食咸。大豆、豬肉、栗皆咸。

肺色白,宜食苦。麥、羊肉、杏皆苦。

腎色黑,宜食辛。黃黍、雞、桃皆辛。

又,肝病者,宜食麻、麥、犬肉、李、韭。

心病者,宜食麥、羊肉、杏、薤。

脾病者,宜食粳米、牛肉、棗、葵。

肺病者,宜食黃黍、雞肉、桃、蔥。

腎病者,宜食大豆、黃黍、豬肉、栗、藿。

是故謹和五味則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氣骨以精。謹?shù)廊绶?,長有天命。

羊肉大熱。羊頭肉平,主風眩疫疾。羊肚,主補胃虛損、小便數(shù),止虛汗。羊乳酪,補肺,利大腸。羊腎,補虛弱、益髓。

犬肉,溫。主補五臟勞傷,久服益氣力,濃腸胃,實下焦,填骨髓,不可炙食。

牛肉,平。牛乳甘寒,主補虛羸,止渴。牛酪主寒熱,止渴,除胸中熱。牛酥寒,淘胸間客氣,利大小腸。

鹿頭肉,主消渴及多夢。鹿肉,主補中益氣力。鹿蹄肉,主骨髓中疼痛。鹿久食,令人耐寒。

獐肉,補五臟。從八月至十一月食,勝羊肉。

驢肉,主風狂、憂愁不樂,能安心氣。

肉,主久水脹垂死,作羹食之大效。

豹肉,溫酸。主強筋骨志性。

肉,平。食之肥下焦,強胃氣,能食。

雄雞肉,酸溫。主下氣,去狂邪,安五臟,腸中消渴。

烏雄雞肉,甘溫。主補中,止痛,除心腹惡氣。

烏雌雞肉,味平甘。主除風寒濕痹、五緩六急,安胎及乳癰。

雁肉,味甘平。主益氣輕身,久服長發(fā),耐老不饑。

白鴨肉,平。主補虛羸,消毒熱,和臟腑,利水道。黑鴨不可食。

野鴨肉,味咸寒。主補中,益氣,和臟腑,除客熱,消食。九月后好食,消腹中蟲,平胃氣,調(diào)中,輕身,可長食之,勝家鴨。

鶉,溫。補五臟,益中,續(xù)氣,實筋骨,耐寒暑,消結(jié)實,長食令人不厭。四月以后八月以前,不中食。

干棗,味甘辛溫。主心服邪氣,安中,養(yǎng)脾氣,助十二經(jīng)脈,通九竅,補少津液、大驚、強志,久服輕身延年,不饑成仙。

栗,味咸溫。主益氣,濃腸胃,補腎,令人耐饑。生食治腰腳,不宜蒸食。

柿,味甘寒。補虛勞不足,干者濃腸胃,健脾氣,消宿血。紅柿至補肺氣,續(xù)經(jīng)絡(luò)氣。

橘子,味酸寒。主下氣,開胸膈痰疾、結(jié)氣,止渴。久服除口臭,輕身長年,皮陳久者良。

烏梅,味苦平。主下氣,除煩熱,安心神,支體疼痛、偏枯不仁,止下痢、好睡、口干。

HT,寒。益心氣,補中焦不足。

櫻桃,平。主調(diào)中,益脾氣,多食無損,令人好顏色,美志性。

蒲桃,味甘平。主益氣,倍力強志,耐饑寒去腸間水,調(diào)中。久服之,輕身延年。

林擒,溫。主止消渴、好睡,不可多食。

覆盆子,味甘平。主益氣、輕身,令人發(fā)不白。

甘蔗,味甘平。主益氣,補脾氣,利大腸,止渴。

豆蔻,味辛。主溫中,止嘔吐、口臭。

蓮子,寒。主五臟不足、傷中氣、絕利,益十二經(jīng)脈、二十五絡(luò),益血氣。食之心歡,止渴,去熱,補中養(yǎng)神,除百病,久服輕身,耐老延年。

藕,寒。主補中,益氣力,養(yǎng)精神,除目病。久服輕身,耐老不饑延年。

雞頭實,主補中,愈百病,益子精,強志明目。

菱實,平。主安中,補臟,令人不饑。

芋,平。主寬緩腹胃,除死肌,令人悅澤。

椹,寒。主補五臟,明耳目,利關(guān)節(jié),通血脈,益精神。久食不饑,變白發(fā)。

枸杞,味苦寒。主五內(nèi)邪氣、熱中,消胸脅氣,除客熱、風痹,堅筋骨,強陰,利大小腸,補虛損,明目,益精氣。久服輕身,耐寒暑。

葵,味甘寒。宜脾。久食利骨氣,為百菜主。

竹筍,味甘寒。主消渴,利水道,益氣力,不可久食。

苜宿,味苦寒。利五臟,輕身,去脾胃邪氣諸熱毒。不可久食,瘦人。

薺,味甘溫。主利肝臟,和中,明目。服丹石人不可多食。

蔓菁,味苦溫。主消食下氣,利五臟,輕身,益氣。

蘿卜,寒。利五臟,輕身益氣,根消食下氣,除五臟中風,煉五臟中惡氣。服之令人白凈,細肌理,美顏色,制面毒。

白苣,味苦寒。主補筋力,利五臟,通經(jīng)脈,令人齒白,聰明少睡。

蔥白,味辛溫平。冬月食之甚益,不可多食,虛人。蔥青,溫。歸肉,除肝邪,安中,利五臟,益目精,殺百藥毒。

薤,味苦辛。宜心歸骨,除寒熱,去水氣,溫中,散結(jié)氣,輕身耐老。學道人長服之,通神安魂,益氣,續(xù)筋骨。

韭,味辛酸溫。歸心,宜肝,可久食,安五臟。不利病患。

荏子,味辛。主咳逆下氣,溫中補髓。葉調(diào)中,卻臭氣。

紫蘇,下氣,除寒中。

薄荷,味苦平。卻腎氣,解勞。新病患不宜食。

荊芥,味苦溫。辟邪氣,除勞。不宜久食。

蘭香,溫。主消食,去停水,散毒瓦斯。

茼蒿,味辛平。主安心氣,養(yǎng)脾胃,消飲食。不可頻食。

香薷,味辛溫。散水腫,止霍亂,去熱風。不可多食。

苦菜,味苦寒。主五臟邪氣,久服安心益氣,少臥輕身,不老耐饑。

藍菜,平。主填骨髓,利五臟,調(diào)六腑,理經(jīng)絡(luò)結(jié)氣,明耳目。使人骨健、少睡,益心力。久食大益人。

生姜,溫。去痰,下氣,去胸中臭氣,通神明,散煩悶,開胃口。

水芹,寒。養(yǎng)神益力,令人肥健,殺百藥毒。

白蒿(今青蒿也),味辛。主補中益氣,養(yǎng)五臟,長毛發(fā)令黑,久服輕身不老。

小根,味甘溫。主養(yǎng)精保氣,令人肥澤。

野苣,寒。久食輕身少睡,調(diào)十二經(jīng)脈,利五臟虛熱氣。長食甚益人。

馬芹,溫。主心腹?jié)M,下氣消食,能調(diào)味甘香美。

決明,平。主明目,輕身,利五臟。

牛蒡,寒。主去熱風、頭面煩滿,四肢不遂。通十二經(jīng)脈,久服輕身。

菠,寒。主利五臟,通腸胃。服丹石人,食之甚良。

朱達,平。主補中下氣,利五臟。

白黍米,味甘辛溫。宜肺,主補中益氣。

粳米,味甘辛苦。主心煩,止渴益氣,斷下痢,平胃氣,長肌肉。

倉粳米,主補中益氣,堅筋骨,通血脈。

炊飯水,浸令酸,食之緩五臟六腑氣。

白粱米,味甘寒。除胸中客熱,移易五臟六腑,續(xù)筋骨,可長食之。

粟米,味咸寒。主養(yǎng)腎氣,去骨痹熱中益氣力。陳者止痢,壓丹石毒。

胡麻,味甘。主益力氣,長肌肉,填骨髓,堅筋骨,治金瘡止痛,久服輕身長年。

綠豆,味甘酸。主虛羸,補五內(nèi)虛乏,益氣安精神,行十二經(jīng)脈。食之脾濃肚寬,可長食之。

大麥,味咸寒。宜心,主消渴,除煩熱,益氣調(diào)中,久食頭不白。

麥,味甘寒。主輕身,除熱,久食令人多力健行。五谷之中,麥為上。

小麥,味甘寒。主養(yǎng)肝氣,去寒熱,止渴煩,補中益氣,和五臟,調(diào)經(jīng)絡(luò)。

薏苡仁,味甘溫。主筋急拘攣、久風濕痹,下氣。久服輕身益氣,除筋骨中邪氣,利腸胃,消水腫,令人能食。

稗米,味甘平。主益氣補中,利脾胃氣。

白豆,平。補五臟,益中,助十二經(jīng)脈,可長食之。

飴糖,味甘溫。主補虛乏,益心力,止渴,治喉咽痛,除唾血。

月宜篇

思仙問曰∶嘗聞月宿所宜食者,愿賜其法。

真人曰∶每月宿下,各有所宜之物。人若擇而食之,亦可除其疾疹矣。今傳于爾,亦可曉示將來。

養(yǎng)生論云∶正月卯日。食魚,使人無瘟病。

二月春分。食龜,使人不蛔,子孫蕃息。

三月宿畢。食鮪魚,使人不蛔,美色,多氣力。送迎各二日。

春三月。食大肉,又先酸麥,無齒病。因甲乙以具。

四月宿昂。食雞,使人目明。

五月夏至。食鳴,送迎各二日。食鴟梟,送迎十日。

六月宿房。食野雉,使人陽多,遂子孫矣。

夏三月,食雞雉及苦先麥,食之無癉病。因丙丁以具。

七月。食蠹,使人宜子孫,送迎各二日。蠹,木蝎也。

八月秋分。食蠹,使人無病淫,眾人畏之,送迎二日。

九月宿建星。食雁,使人不病癉,得良辰,美筋骨,送迎二日。

秋三月。食馬肉及辛,食之無寒病。因庚辛以具。

十月宿營室。食諸鳥使人爍心,益壽美色,送迎二日。

十一月冬至,食兔,令人不蛔,利足不僵。

十二月臘夜。令人持椒臥井旁,無與人言。納椒井中,除瘟病。

冬三月。食彘及咸,食之無足病。因壬癸以具。常以其月,不盡三月夕半,食者無飽。



四時調(diào)攝

春三月,此謂發(fā)陳。夜臥早起,節(jié)情欲,以葆生生之氣。少飲酒以防逆上之火。肝旺脾衰,減酸增甘。肝藏魂,性仁,屬木,味酸,形如懸匏。有七葉,少近心,左三葉,右四葉。著于內(nèi)者為筋,見于外者為爪。以目為戶,以膽為腑。故食辛多則傷肝。治肝用噓字導引。以兩手相重,按肩上。徐徐緩緩,身左右各三遍。又可正坐,兩手相叉,翻覆向胸三五遍。此能去肝家積聚風邪毒瓦斯,不令病作。

一春早暮,須念念為之。不可懈惰使一暴十寒,方有成效。

正月,腎氣受病,肺臟氣微。減咸酸,增辛辣,助腎補肺,安養(yǎng)胃氣。衣宜下濃而上薄,勿驟脫衣,勿令犯風,防夏餐雪。

二月,腎氣微,肝正旺。戒酸增辛,助腎補肝。衣宜暖,令得微汗,以散去冬伏邪。

三月,腎氣已息,心氣漸臨,木氣正旺。減甘增辛,補精益氣。勿處淫地,勿露體三光下。

膽附肝,短葉下,外應(yīng)瞳神、鼻柱間。導引,可正坐,合兩腳掌,昂頭,以兩手挽腳腕起,搖動為之三五度。亦可大坐,以兩手拓地,舉身努力腰脊三五度,能去膽家風毒邪氣。

夏三月,此謂蕃秀。夜臥早起。伏陰在內(nèi),宜戒生冷。神氣散越,宜遠房室。勿暴怒,勿當風,防秋為瘧。勿晝臥,勿引飲,主招百病。心旺肺衰,減苦增辛。心藏神,性禮,屬火,味苦,形如例懸蓮蕊。著于內(nèi)者為脈,見于外者為色。以舌為戶,以小腸為腑。故食咸則傷心,治心用呵字導引。可正坐,兩手作拳用力,左右互相虛筑各五六度。又以一手按髀,一手向上拓空,如擎石米之重,左右更手行之。又以兩手交叉,以腳踏手中各五六度,間氣為之,去心胸風邪諸疾。

行之良久,閉目三咽津,叩齒三通而止。

四月,肝臟已病,心臟漸壯,增酸減苦,補腎助肝,調(diào)養(yǎng)胃氣。為純陽之月,忌入房。

五月,肝氣休,心正旺。減酸增苦,益肝補腎,固密精氣,早臥早起。名為毒月,君子齋戒。薄滋味,節(jié)嗜欲,霉雨淫蒸,宜烘燥衣。時焚蒼術(shù),常擦涌泉穴,以襪護足。

六月,肝弱脾旺。節(jié)約飲食,遠避聲色。陰氣內(nèi)伏,暑毒外蒸。勿濯冷,勿當風,夜勿納涼,臥勿搖扇,腹護單衾,食必溫暖。脾藏意,性信,屬土,味甘,形如刀鐮。著于內(nèi)者為臟,見于外者為肉。以唇口為戶,以胃為腑。故食酸多則傷脾。旺于四季末,各十八日。呼吸橐龠,調(diào)和水火。會合三家,發(fā)生萬物,全賴脾土,脾健則身無疾。治脾用呼字導引??纱笞煲荒_,屈一腳,以兩手向后,及掣三五度。

又跪坐,以兩手據(jù)地,回頭用力作虎視各三五度。能去脾家積聚風邪毒瓦斯,又能消食。

秋三月,此謂容平。早臥早起,收斂神氣。禁吐、禁汗。肺旺肝衰,減辛增酸。肺藏魄,性義,屬金,味辛。形如懸磬,名為華蓋。六葉兩耳,總計八葉,著于內(nèi)者為膚,見于外者為皮毛。以鼻為戶,以大腸為腑。故食苦多則傷肺。治肺用字導引??烧詢墒謸?jù)地,縮身曲脊,向上三舉。去肺家風邪積勞。又當反拳槌背上,左右各槌三度。去胸臆間風毒邪氣。為之良久,閉目咽液叩齒而起。

七月,肝心少氣,肺臟獨旺。增咸減辛,助氣補筋,以養(yǎng)脾胃。安靜性情,毋冒極熱。須要爽氣,足與腦宜微涼。

八月,心臟氣微,肺金用事。減苦增辛,助筋補血,以養(yǎng)心肝脾胃。勿食姜,勿沾秋露。

九月,陽氣已衰,陰氣太盛。減苦增甘,補肝益腎助脾胃。勿冒暴風、恣醉飽。

冬三月,此謂閉藏。早臥晚起,暖足涼腦。曝背避寒,勿令汗出。目勿近火,足宜常濯。腎旺心衰,減咸增苦。腎藏志,性智,屬水,味咸。左為腎,右為命門。上對臍,附腰脊。著于內(nèi)者為骨,見于外者為齒,以耳為戶,以膀胱為腑。故食甘多則傷腎。治腎用吹字導引??烧?,以兩手聳托,左右引脅三五度。又將手反著膝,挽肘,左右同捩身三五度。以足前后踏,左右各數(shù)十度。能去腰腎風邪積聚。

十月,心肺氣弱,腎氣強盛。減辛、苦,以養(yǎng)腎氣。為純陰之月,一歲發(fā)育之功,實胚胎于此,大忌入房。

十一月,腎臟正旺,心肺衰微。增苦減咸,補理肺胃。一陽方生,遠帷幕,省言語。

十二月,土旺,水氣不行。減甘增苦,補心助肺,調(diào)理腎氣。勿冒霜雪,禁疲勞,防汗出。

起居調(diào)攝

平明睡覺,先醒心,后醒眼。兩手搓熱,熨眼數(shù)十遍。以睛左旋右轉(zhuǎn)各九遍。閉住少頃,忽大掙開。卻除風火。披衣起坐,叩齒集神,次鳴天鼓,根據(jù)呵、呼、、吹、噓、嘻六字訣,吐濁吸清。按五行相生循序而行一周,散夜來蘊積邪氣。隨便導引,或進功夫,徐徐櫛沐,飲食調(diào)和。面宜多擦,發(fā)宜多梳,目宜常運,耳宜常凝,齒宜常叩,口宜常閉,津宜常咽,氣宜常提,心宜常靜,神宜常存,背宜常暖,腹宜常摩,胸宜常護,囊宜常裹,言語宜常簡默,皮膚宜常干沐。食飽徐行,摩臍擦背,使食下舒,方可就坐。飽食發(fā)痔,食后曲身而坐,必病中滿。怒后勿食,食后勿怒。身體常欲小勞,流水不腐,戶樞不朽,運動故也。勿得久勞∶久行傷筋,久立傷骨,久坐傷肉,久臥傷氣,久視傷神,久聽傷精。忍小便膝冷成淋,忍大便乃成氣痔,著濕衣、汗衣,令人生瘡。夜膳勿飽,飲酒勿醉,醉后勿飲冷,飽余勿便臥。頭勿向北臥,頭邊勿安火爐。切忌子后行房,陽方生而頓減之,一度傷于百度。大怒交合,成癰疽;疲勞入房,虛損少子。觸犯陰陽禁忌,不惟父母受傷,生子亦不仁不孝。

臨睡時,調(diào)息咽津,叩齒,鳴天鼓。先睡眼,后睡心。側(cè)曲而臥,覺直而伸。晝夜起居,樂在其中矣。

延年六字訣

(此法,以口吐鼻吸、耳不聞聲,乃妙。此行六字工夫,秘要訣也。非此六氣行不到手。本經(jīng)以此導之。若不引經(jīng),不可知耳。)肝若噓時目瞪睛,肺知氣手雙擎。

心呵頂上連叉手,腎吹抱取膝頭平。

脾病呼時須撮口,三焦客熱臥嘻寧。


吹腎氣訣

腎為水病主生門,有病羸氣色昏。

眉蹙耳鳴兼黑瘦,吹之邪妄立逃奔。


呵心氣訣

心源煩燥急須呵,此法通神更莫過。

喉內(nèi)口瘡并熱痛,根據(jù)之目下便安和。


噓肝氣訣

肝主龍涂位號心,病來還覺好酸辛。

眼中赤色兼多淚,噓之立去病如神。


肺氣訣

數(shù)多作生涎,胸膈煩滿上焦痰。

若有肺病急須,用之目下自安然。


呼脾氣訣

脾宮屬土號太倉,痰病行之勝藥方。

瀉痢腸鳴并吐水,急調(diào)呼字免成殃。


嘻三焦訣

三焦有病急須嘻,古圣留言最上醫(yī)。

若或通行土壅塞,不因此法又何知。


四季卻病歌

春噓明目木扶肝,夏至呵心火自閑。

秋定收金肺潤,腎吹惟要坎中安。

三焦嘻卻除煩熱,四季長呼脾化餐。

切忌出聲聞口耳,其功尤勝保神丹。

長生一十六字妙訣

一吸便提,氣氣歸臍。一提便咽,水火相見。右(即上)十六字,仙家名曰十六錠金,乃至簡至易之妙訣也。無分于在官不妨政事,在俗不妨家務(wù),在士商不妨本業(yè),只于二六時中,略得空閑,及行住坐臥,意一到處,便可行之??谥邢软毸越蛉宕?,舌攪上下。仍以舌抵上,滿口津生,連津咽下,然有聲。隨于鼻中吸清氣一口,以意會及心目,驀地直送至腹臍下一寸三分丹田元海之中,略存一存,謂之一吸。隨用下部輕輕如忍便狀,以意力提起,使歸臍,連及夾脊、雙關(guān)、腎門一路提上,直至后頂玉枕關(guān),透入泥丸頂內(nèi)。其升而上之,亦不覺氣之上出,謂之一呼。一呼一吸謂之一息。無既上升,隨又似前,然有聲咽下。鼻吸清氣,送至丹田稍存一存。又自下部,如前輕輕提上,與臍相接而上。所謂氣氣歸臍,壽與天齊矣。凡咽下,口中有液愈妙,無液亦要然有聲咽之。如是一咽一提,或三五口,或七九、或十二、或二十四口。要行即行,要止即止,只要不忘作為正事,不使間斷,方為精進。如有瘋疾,見效尤速。久久行之,卻病延年,形體不變,百疾不作。自然不饑不渴,安健勝常。

行之一年,永絕感冒、痞積、逆滯不和、癱疽瘡毒等疾,耳目聰明,心力強記,宿疾俱瘳,長生可望。如親房事,欲泄未泄之時,亦能以此提呼咽吸,運而使之歸于元海。把牢春汛,不放龍飛,甚有益處。所謂造化吾手,宇宙吾心,妙莫能述。

慎修內(nèi)法

赤松子者,神農(nóng)時雨師也。能隨風上下,至高辛氏時猶存。

常以朝起,布席東向。先以兩手叉頭上,挽頭至地,五吸五息。止脹氣。

次以臥,右手掩腦,左肘肘地極。復(fù)以左手掩腦,右肘肘地極。五息止。引筋骨。

次以兩手據(jù)右膝,上至腰,睡極起頭,五息止,引腰。

次以左手據(jù)腰、左膝,右手極上引。復(fù)以右手據(jù)腰、右膝,左手極上引。皆五息止。引心腹。

次以左手據(jù)腰,右手極上引。復(fù)以右手據(jù)腰,左手極上引。五息止。引腹中。

次以叉手胸脅前,左右搖頭不息,自極止。引面目。邪氣不復(fù)得入。

次以兩手叉腰下,左右自搖,自極止。通血脈。

次以兩手相叉,極左右,引肩中。

次以兩手相叉,反于頭上,左右自調(diào)。引肺肝中。

次以兩手叉胸前,左右極。引除皮膚中煩氣。

次以兩手叉左右,舉肩,引皮膚;立右右,搖兩脛。引除香港腳。

右(即上)赤松子導引法,除百病,延年益壽。此自當日月習行之,久久有益。

寧先生者,黃帝時人,為陶正。能積火自燒而隨煙上下,衣常不灼。

常以子后午前,解發(fā)東向,握固不息,一通。舉手左右導引,手掩兩耳,令發(fā)黑不白。臥引為三,以手指掐項邊脈三通,令人目明。東向坐不息,再通。以兩手中指點口中,唾之二七,相摩拭目,令人目明。東向坐不息,三通,以手捻鼻兩孔,治鼻宿息肉愈。東向坐四通,啄齒無通數(shù),伏前側(cè)臥不息,六通,愈耳聾目眩。還臥不息,七通,愈胸中痛咳。抱兩膝,自企于地不息,八通,愈胸以上至頭頸耳目咽鼻邪熱。去枕握固不息,自企于地不息,九通,東首,令人氣上下通。鼻微納氣,愈羸不能從陰陽法。大陰,勿行之。


蛤蟆行氣法

正坐,自動搖兩臂不息,十二通,愈勞大佳。左右側(cè)臥不息,十二通,治痰飲不消。右有飲病,右側(cè)臥;左有飲病,左側(cè)臥。有不消氣排之,日初出、日中、日入,此三時向日正立不息,九通,仰頭吸日精光,九咽之,益精百倍。


入火垂兩臂不息即不傷火法

向南方蹲踞,以兩手從屈膝中入,掌足五命令內(nèi)曲,利腰尻髖、治淋遺溺愈?;峤粌赡_,手內(nèi)并腳中,又叉兩手極引之,愈寤寐、精氣不泄。兩手交叉頤下,自極,利肺氣、治暴氣咳。舉兩腳、夾兩頰邊,兩手據(jù)地,服療宿壅。舉右手、展左手,坐右腳上,掩左腳,愈尻髖痛。舉手交頸上,相握自極,治脅下痛。舒左手,右手在下,握左手拇指自極,舒右手,左手在下,握右手拇指自極,皆治骨節(jié)酸疼。掩兩腳,兩手指著足五指上,愈腰折不能低仰,若血久瘀為之即愈。豎足五指,愈腰脊痛,不能反顧視者。以右手從頭上來下。又挽下手,愈頸不能反顧視。坐地,掩左手,以右手指肩挽之,愈傾側(cè)腰膝及小便不通。東向坐,向日,左手揖月,舉身望北斗,心服月氣,始得眾惡不入,理頭仰苦難。牽右手反折,各左右自極,張弓,兼補五臟不足。氣則至,抱兩膝,著胸自極,此常令丹田氣還補腦。坐地,直兩腳,以手捻腳脛,以頭至地,調(diào)脊諸椎,利發(fā)根、令長美。坐地,交叉兩腳,以兩手從曲腳中入,低頭叉項上,治久寒不能自溫。

耳不聞勿正倍聲,不息,行氣從頭至足心,愈疽痂、大風,偏枯諸痹,極力右振兩臂不息,九通,愈臂痛勞倦、風氣不隨。


龜鱉行氣法

以衣覆口鼻,不息,九通,正臥,鼻微出納氣,愈鼻塞不通。東向坐,仰頭不息,五通,以舌撩口中沫滿二七,愈口干舌苦。


雁行氣法

低頭倚壁,不息,十二通,以意排留飲宿食,從下部出,自愈。


龍行氣法

低頭下視,不息,十二通,愈風疥、惡瘡、熱不能入咽。可候病者,以向陽明以達。臥,以手摩腹至足,以手持引足低臂十二,不息,十二通,愈腳足虛痹、不任行、腰脊痛。以兩手著項相叉,治毒不愈,腹中大氣即吐之。月初出、月中、月入時,向月正立不息,八通,仰頭吸月光精八咽之,令陰氣長。婦人吸之,陰精益盛,子道通。


入水舉兩手臂不息不沒法

向北方箕踞,以手挽足五指,愈伏兔痿、尻筋急?;嵋詢墒謴那_入,據(jù)地,曲腳加其手,舉尻,其可用行氣,愈淋瀝、乳痛。舉腳交叉項,以兩手據(jù)地,舉尻持任息極,交腳項上,愈腹中愁滿,去三蟲,利五臟,快神氣。蹲踞,以兩手舉足,蹲極橫,治氣沖、腫痛、寒疾入上下、致腎氣。蹲踞,以兩手舉足五指,低頭自極,則五臟氣總至,治耳不聞、目不明。久為之,則令人發(fā)白復(fù)黑。正偃臥、卷兩手即握不息,順腳跟據(jù)床,治陰結(jié)、筋脈麻痿累。以兩手還踞、著腋下,治胸中滿弦、手枯。反兩手據(jù)膝上,仰頭象鱉,取氣致大黃元氣至丹田,令腰脊不知痛。手大拇指急捻鼻孔,不息。

即氣上行,致泥丸腦中,令陰陽從數(shù),至不倦。以左手急捉發(fā),右手還項中,所謂血脈氣各流其根,閉巨陽之氣,使陰不溢,信明,皆利陰陽之道也。正坐,以兩手交背后,名曰帶縛,愈不能大便,利腹,愈虛羸。坐地,以兩手交叉其下,愈陰滿。以兩手捉繩,轆轤倒懸,令腳反在其上見,愈頭眩風癲。以兩手牽,反著背上,挽繩自懸,愈中不專精、食不得下。以一手上牽繩,下手自持腳,愈尻久痔及有腫。坐地直舒兩腳,以兩手叉挽兩足自極,愈腸不能受食、吐逆。

寧先生曰∶夫欲導引行氣以除百病,令年不老者,常心念有一還丹以還丹田。夫生人者丹,救人者還,全則延年,去則衰朽。所以導引者,令人支體骨節(jié)中諸邪氣皆去,正氣存處。有能精誠勤習,履行動作言語之間,晝夜行之,則骨節(jié)堅強,以愈百病。若卒得中風病,宿固HT不隨,耳聾不聞,頭癲疾,咳逆上氣,腰脊苦痛,皆可按圖視像,隨疾所在行氣導引,以意排除去之。行氣者則可補于里,導引者則可治于四肢,自然之道。但能勤行,與天地相保。


彭祖谷仙臥引法

彭祖者,殷大夫,歷夏至商,號年七百,常食桂得道。

居常解衣被發(fā)臥,伸腰,填小腹,五息止,引腎,去消渴、利陰陽。又云∶伸左腳,屈右膝,內(nèi)壓之,五息止,引脾,去腹寒熱、胸臆邪脹。挽兩足指,五息止,引腹中,去疝瘕,利九竅。仰兩足指,五息止,引腰,去脊痹偏枯,令人耳聞聲。兩足內(nèi)相向,五息止,引心肺,去咳逆上氣。踵內(nèi)相向,五息止,短股,除五絡(luò)之氣,利腸胃,去邪氣。掩左脛,屈右膝,內(nèi)壓之,五息止,引心肺,去風虛,令人明目。張脛兩足指,號五息止,令人不轉(zhuǎn)筋。兩手牽膝,置心上,五息止,愈腰痛。外轉(zhuǎn)兩足,十通,內(nèi)轉(zhuǎn)兩足,十通,五息止,復(fù)諸勞。

右(即上)彭祖谷仙臥引除百病延年益壽要術(shù),凡十節(jié),五十息,五五二百五十息。欲導引,常夜半至雞鳴平旦為之,禁飽食沐浴。


王子喬八神導引法(延年益壽除百?。?/span>

法曰∶枕當高四寸,足相去各五寸,手去身各三寸,解衣被發(fā),正偃臥,勿有所念,定意,乃以鼻徐納氣,以口出之,各致其藏所,竟而復(fù)始,欲休先極之而止,勿強長息,久息乃自長矣。氣之往來,勿令耳聞鼻知,微而專之,長遂推之,伏兔股,以省為貴。若存若亡,為之百遍,動腹鳴氣,有外聲,足則得成功。成功之士,何疾而已。喉嚨如白銀環(huán)一十二重,系膺,下去得肺,其色白澤,前兩葉高,后兩葉卑。心系其下,上大下銳,率率赤如蓮華未開,倒懸著肺也。肝系其下,色正青如鳧翁頭也。六葉抱胃,前兩葉高,后四葉卑。膽系其下,如綠綈囊,脾在中央,亦抱正黃,如金鑠鑠然也。腎如兩伏鼠,夾脊直臍肘而居,欲得其居高也,其色正黑,肥肪絡(luò)之,白黑昭然。胃如素囊,念其屈折右曲,無污穢之患。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腎藏精,此名神舍。神舍修則百脈調(diào),邪病無所居矣。小腸者,長九尺,法九洲也(一云九土,小腸者,長二丈四尺)。

諸欲導引,虛者閉目,實者開目。以所苦行氣,不用第,七息止。徐徐往來,度二百步所,卻坐,小咽氣五六,不瘥,復(fù)如法引,以愈為效。諸有所苦,正偃臥,被發(fā),如法,徐以口納氣填腹,自極,息欲絕,徐以鼻出氣數(shù)十所。虛者補之,實者瀉之,閉口溫氣,咽之三十所,腹中轉(zhuǎn)鳴乃止。往來三百步,不愈,復(fù)為之。病在喉中、胸中者,枕高七寸;病在心下者,枕高四寸;病在臍下者,去枕。以口納氣,鼻出氣者,名曰補;閉口溫氣咽之者,名曰瀉。


閉氣治諸病法

欲引頭病者,仰頭;欲引腰腳病者,仰足十指;欲引胸中病者,挽足十指;引臂病者,掩臂;欲去腹中寒熱諸不快,若中寒身熱,皆閉氣張腹。欲息者,徐以鼻息,已,復(fù)為,至愈乃止。

一、平坐生腰腳,兩臂覆手據(jù)地,口徐納氣,以鼻吐之,除胸中、肺中痛,咽氣令溫,閉目也。

二、端坐生腰,以鼻納氣閉之,自前后扭頭各三十,除頭虛空耗,轉(zhuǎn)地閉目搖之。

三、端坐生腰,以左脅側(cè)臥,以口納氣,以鼻吐之,除積聚、心下不快。

四、端坐生腰,徐以鼻納氣,以右手持鼻,除目晦、淚苦出,去鼻中息肉,耳聾亦然,除傷寒、頭寒、頭痛恍恍。皆當以汗出為度。

五、正偃臥,以口徐納氣,以鼻出之,除里急。飽食后小咽,咽氣數(shù)十令溫,寒者使人干嘔腹痛,以口納氣七十所,大填腹。

六、右脅側(cè)臥,以鼻納氣,以口小咽氣數(shù)十,兩手相摩熱以摩腹,令其氣下出之,除脅皮膚痛,七息止。

七、端坐生腰,直上展兩臂,仰兩手掌,以鼻納氣,閉之,自極七息,中痛息。名曰蜀王臺,除脅下積聚。

八、覆臥,去枕,立兩足,以鼻納氣四四所,復(fù)以鼻出之,極,令微氣入鼻中,勿令鼻知,除身中熱、背痛。

九、端坐生腰,舉左手,仰其掌,卻右手,除兩臂背痛、結(jié)氣也。

十、端坐,兩手相叉抱膝,閉氣鼓腹二七或三七,氣滿即吐,即氣皆通暢。行之十年,老有少容。

十一、端坐生腰左右傾,閉目,以鼻納氣,除頭風,自極七息止。

十二、若腹中滿,食飲苦飽,坐生腰,以口納氣數(shù)十,以便為故,不便復(fù)為之。有寒氣、腹中不安,亦行之。

十三、端坐,使兩手如張弓滿射??芍嗡闹珶?、背急。每日或時為之。

十四、端坐生腰,舉右手仰掌,以左手承左脅,以鼻納氣,自極七息。除胃寒,食不變則愈。

十五、端坐生腰,舉左手仰掌,以右手承右脅,以鼻納氣,自極七息。除瘀血、結(jié)氣。

十六、兩手卻據(jù),仰頭,自以口納氣,因而咽之,數(shù)十。除熱、身中傷、死肌。

十七、正偃臥,端展足臂,以鼻納氣,自極七息,搖足三十而止,除胸足中寒,周身痹、厥逆。

十八、偃臥屈膝,令兩膝頭內(nèi)向相對,手翻兩足,生腰,以口納氣填腹,自極七息。除痹疼、熱痛、兩腳不隨。

十九、覺身體昏沉不通暢,即導引。兩手抱頭宛轉(zhuǎn)上下,名為開脅。

二十、踞,伸右腳,兩手抱左膝頭,生腰,以鼻納氣,自極七息。除難屈伸拜起、腦中痛、瘀痹。

二十一、踞,伸左足,兩手抱右膝,生腰以鼻納氣,自極七息,展左足著外。除難屈伸拜起、腦中疼,一本除風、目晦、耳聾。

二十二、正偃臥,直兩足,兩手捻胞,所在令赤,如油囊裹丹。除陰下濕、小便難頹、小腹重不便。腹中熱,但口納氣,鼻出之數(shù)十,不須小咽氣,即腹中不熱者,七息已,溫氣咽之十所。

二十三、踞,兩手抱兩膝頭,以鼻納氣,自極七息。除腰痹、背痛。

二十四、覆臥,旁視兩踵,生腰,以鼻納氣,自極七息。除腳中弦痛、轉(zhuǎn)筋、腳酸疼。

二十五、偃臥,展兩手,外踵指相向,以鼻納氣,自極七息,除兩膝寒、脛骨疼。

二十六、偃臥,展兩腳兩手,兩踵相向,以鼻納氣,自極七息。除死肌不仰、足脛寒。

二十七、偃臥,展兩手兩腳,左傍兩足踵,以鼻納氣,自極七息。除胃中食、苦嘔。

二十八、踞,生腰,以兩手引兩踵,以鼻納氣,自極七息,布兩膝頭,除痹、嘔也。

二十九、偃臥,展兩手兩腳,仰足指,以鼻納氣,自極七息,除腹中弦急切痛。

三十、偃臥,左足踵拘右足拇指,以鼻納氣,自極七息,除厥逆疾。人腳錯踵,不拘拇指,根據(jù)文用之。

三十一、偃臥,以右足踵拘左足拇指,以鼻納氣,自極七息,除周身痹。

三十二、病在左,端坐生腰,左視目,以口徐納氣而咽之,數(shù)十所,閉目,目上入。

三十三、病在心下若積聚。端坐生腰,仰向日,仰頭,徐以口納氣,因而咽之,三十所而止,開目。

三十四、病在右,端坐生腰,右視目,以口徐納氣而咽之數(shù)十所,開目。

王喬導引圖(一在彭祖中)

  七日,伸左腳,屈右膝,內(nèi)厭之,五息止。引脾氣,去心腹寒熱、胸臆邪脹。

   

彭祖導引圖

導引服。解發(fā)東向,握固不息,一通。舉手左右導引,以手掩兩耳,以指掐兩脈邊五通。

令人目明,發(fā)黑不白,治頭風。

淘氣訣

訣曰∶凡人五臟,亦各有氣。夜臥閉息,覺后欲服氣者,先則淘轉(zhuǎn),令宿食故氣得出,然后調(diào)服。其法閉目握固,仰倚兩拳于乳間,兩膝舉背及尻。內(nèi)閉氣,鼓氣海中氣,便自內(nèi)出,斡而轉(zhuǎn)之,呵而出之,一九或二九止。是淘氣,畢則調(diào)之。導引服,東向坐,不息四通,啄齒二七,愈齲齒痛,或曰治蚶不齲。

   

咽氣訣

夫人皆稟天地元氣而活之,每咽吐納則內(nèi)氣與外氣相應(yīng)。自氣海中隨吐而上,直至喉中。但喉吐極際,則輟口連鼓而咽之,郁然有聲。然后左邊而下至,經(jīng)二十四節(jié),如水歷坎,聞之分明也。

女人則從右邊而下,如此則內(nèi)氣相固,皎然別也。以意送之,手摩之令速入氣海。氣海在臍下三寸是也,亦謂下丹田。初服氣人上焦未通,以此摩而助之,務(wù)令速下。若氣已流通,不摩而自下,一閉口而連咽,止二咽,號云行。一濕咽,取口中津液相和咽之,謂之雨施。服氣入內(nèi),氣未流行,每一咽則施之。不可遽行至連咽也。三年行之,乃以功成也。

導引服,正住倚壁不息,行氣從頭至足止。愈疽痂、大風、偏枯諸痹。或曰,行氣從足起,令上氣至頭,止。

導引服氣,先偃臥,閉口鼓腮腹,令氣滿口咽,咽時作意蹙向后,日夕為之妙也。

導引服,踞地壁角中,兩手抱膝,低頭不息,九通。愈頸、腰、腳痛,一曰治勞,他同。

導引服,左右伸兩臂,不息,九通。愈臂痛、勞風、氣不隨、塞閉。

導引服,正坐,仰天呼出酒食醉飽之氣,即饑醒。宜夏月行之,令人溫涼不躁。

導引服,正坐,張鼻服氣,排至臍下,小口微排不息。以除結(jié)。宜夏月,喜熱。

導引服,小低頭微息,但抱手左右不息十二通。消食,令人輕身,益精神,配氣不得入。或?qū)бa行氣,皆低頭抱踞,以繩自縛,低頭不息十通,消食輕身。

導引,常以兩手如拓千斤之右,左右互相為之,終身無疾。

導引,兩手據(jù)地,縮身曲脊,向上三舉之。此勢每日為之,補益延年。當為之時,勿當風,仍須閉氣。每一服了,吐氣莫令耳聞。若勞倦,以吐之,臟中病若冷,則吹氣;若熱,呼氣出之矣。

導引服,蛇行閉氣,偃臥正直,復(fù)起踞,隨王相所在,向之不息。少食通暢,服氣為糧,以唾為漿,春出冬藏。華池玉漿甜如飴,子勉行之勿生疑。一本春生夏養(yǎng),冬合內(nèi)藏,閉目前光,他同。

導引思氣者,呵屬心,心主舌??诟蓾?,氣不通及諸邪氣,呵以治之。如大熱大開口,小熱小開口。亦須作意量宜,治之過度則必損。

導引思氣者,呼屬脾,脾主中宮土。如氣微熱,腹肚脹滿,氣悶不泄,以呼治之。

導引思氣者,噓屬肝,肝主目。目溫赤,噓以治之。

導引思氣者,吹屬腎,腎主耳。腰膝冷,陽道衰,吹以治之。

導引思氣者,屬肺,肺主鼻。有寒熱不合,以治之。呵、、呼、噓、吹、嘻,是五臟各主一氣,及勞極,根據(jù)理之,立瘥。

導引之法,臥床,當令高,無令地氣上沖,鬼氣有干。

導引之法,無令躁暴者,一身之賊。

導引之法,無令向北,反神有犯。每事不言,亥子日不向北唾,減損年命。

導引服,思司命兩人更回左右,旋思常見。

導引服,思神光黃且明月在己邊,晝夜常見。

導引服,思五臟形氣色串,周流身匝。

導引服,思五臟色神在所處,自此以下,人形皆五。

導引服,思五臟化為龍魚。

導引服,思精臍中腎氣正赤白,從背上頭下迎身,名曰還精。

導引服,思心為火如斗,辟惡氣。

導引服,思飛分身飛行,常念有人若在己前后,久可得與語,南北在所問。

(上抄集寧先生導引圖異同事,道林導引要旨。)低頭以兩手抱兩足,不息十二通,主消谷,令人身輕,益精氣,諸邪惡、百病不得入。

踞坐,合兩膝,張兩足,不息五通。治鼻口熱瘡及五痔。

累膝坐,以兩手據(jù)兩膝,上伸腰極,起頭引之,不息三通,治膚。

交趺坐,叉兩手著頭上,挽頭結(jié)下著地,不息五通。令人氣力自益。

長跪坐,曲手以抱兩乳下,左右膝搖不息,令人延年益壽,住年不老,以兩手抱兩膝著胸前,不息三通,治腰痛、腎疝及背膂中疼痛。大箕坐,以兩手捉兩足五指,自極,低頭至地,不息十二通。

治頸項腰背痛,又令人耳目聰明。

交趺坐,以兩手交叉著頭下,自極,不息六通。治腰痛、不能反顧。仰頭,以手摩腹,以手持足距塵,不息十二通。治膝痹、不任行步及腰背痛。伸兩腳,以兩手指著足指上,治腰痛如折及歃血、瘀血。屈兩腳坐臥住足五指,治腰背痛。臥以手摩腹至足,以手持引之,不息十二通,治腳痹濕及腰背痛。左手急引發(fā),右手急掐項中,利陰陽之勢。

正坐,以兩手交背后,治虛羸大小便。

以一手攀上懸繩,一手自持腳,治痔及腫。

伏蹲踞,以兩手抱兩膝,低頭不息,九通,治頸痛、勞極、腰痛、百節(jié)蹉錯。

正坐,仰天呼出飲食醉飽之氣,立消也。夏天為之,令人自然涼不熱。

以兩手大指捻鼻孔,不息,令人陰陽不倦。外轉(zhuǎn)兩足十過,內(nèi)轉(zhuǎn)兩足十過,補虛損益氣。

赤松子坐引之道,能常為之,令人耳目聰明,延年益壽,百病不生。其先長跪,兩手向前各分開,以指外向。

次復(fù)長跪,兩手夾叉腰左右。

次復(fù)長跪,以右手反腰,左手高頭而止。

次復(fù)長跪,右手伸后去,左手叉腰前。

次復(fù)緩形長跪,左右手更伸向前,更屈,從后叉腰。

次復(fù)長跪,高舉兩手。

二六功課

撒開兩手,魚躍鳶飛。打破桶底,中流自在。此是轉(zhuǎn)身向上一路,還從法外護持。所以饑食困眠,假借四大。行住坐臥,不離色身。但令二六時中,隨方作課,使生氣流行,身無奇病。只此著衣吃飯,家風便是空、假,中觀正局。


夙興,整衣襟,坐明窗中,調(diào)息受天氣,進白湯一甌,勿飲茶,櫛發(fā)百余遍,使疏風、清火、明目、去腦中熱。盥漱畢,早餐宜粥,宜淡素。飽,徐行百步,以手摩腹,令速下食。天氣者,亥子以來真氣也。靜而清,喧而濁,故天氣至巳午而微矣。


讀書,或《楞嚴》,或《南華》,或《易》一卦,循序勿泛濫。勿妄想,勿聚談,了大義,知止,勿積疑。倦即閉目,咽津數(shù)十口。見賓客,寡言以養(yǎng)氣。


坐香一線,畢經(jīng)行使,神氣安頓。始飯,用素湯。當饑而食,未飽先止。茶滌口膩,漱去乃飲。

多行步,少坐,勿傴,胸中悶則默呵氣二三口。凡飲食之節(jié),減滿受虛,故當饑,節(jié)其滿;未飽,留其虛。


獵史,看古人大局。窮事理,流覽時務(wù)。事來須應(yīng)遇,物來須識破。勿晝臥,無事無物,不妨事物之來。涉獵流覽,都是妙門生趣,讀書人日用不知。


朗誦古人得意文一二篇,引滿數(shù)酌,勿多飲令昏志?;蛞髅嗽姅?shù)首,弄筆仿古帖,倦即止。

吟誦浮白,以王真氣,亦是張顛草書被酒入圣時也。


坐香一線,動靜如意。晚餐宜早,課兒子一日程,如法即止。小飲,勿沉醉陶然。熱水濯足,降火除濕。暮漱,滌一日飲食之毒。


燈夜默坐,勿多思,勿多閱。多思傷心,多閱傷目。坐勿過二更,須安睡以培元氣。臥必側(cè)身,屈上一足。先睡心,后睡眼。睡心是止法,睡眼是觀法。


亥子

亥末子初,嬰始孩也。一身元氣,于焉發(fā)陳。當其機候,起坐擁衾。虛心靜寧,無為而行。約香一線,固其命門。精神日余,元氣大盈。醒而行之,難老而長存也。


丑寅

丑寅間,精氣發(fā)生時也。勿酣睡,靜守,令精住其宅?;蜣D(zhuǎn)側(cè),臥如弓,氣亦周流不漏泄,如句萌不折,迎生氣也。


醒見晨光,披衣坐床。叩齒三百,轉(zhuǎn)動兩肩。調(diào)其筋骨,以和陰陽。振衣下榻,俾勿濫觴。

夜半子

夜半子,少陽之氣生于陰,分紓伸轉(zhuǎn)掣。

《混元經(jīng)》∶戌、亥、子三時,陰氣生而人寐。既寐,即氣滯于百節(jié)。養(yǎng)生家睡不厭縮,覺不厭伸,轉(zhuǎn)、掣,務(wù)令榮衛(wèi)周流。

鼓腹淘氣

《淘氣決》∶閉目仰面,停兩手于乳間。側(cè)立兩膝,舉腰背,鼓氣海中氣,使內(nèi)外轉(zhuǎn),呵而去之。不使耳聞,一九二九止。凡欲服氣,須淘轉(zhuǎn)呵出,獨令宿食消化。故氣出盡,然后始可調(diào)而服之。服氣人睡覺口干舌澀,是五臟熱,即大開口,微呵數(shù)十遍,候喉中津液出,是熱退而五臟涼矣。

   


取氣太沖

踴身令起,平身正坐,兩手叉項后,仰視舉首,左右招搖,使項與手爭。次以手攀腳,稍閉氣,取太沖之氣。

太沖二穴在大指本節(jié)后二寸,骨罅間陷者是。

挽如引弓

左挽如引弓狀,右挽亦如之。

《大洞真經(jīng)·按摩篇》∶叉兩手,乃度以掩項后。仰面視上,舉手使項與手爭。為之三四,令人精和血通,風氣不入。能久行之,無病。畢,又屈動身體,伸手四極,反張側(cè)掣,宣搖百關(guān),為之各三?!度A倫別傳》云∶人身欲得勞動,但不當極爾。體常動搖,各氣得血脈流通。戶樞不蠹,流水不腐,形體亦然。真人導引,蓋取諸此?!对ń?jīng)》云∶元氣難積而易散,關(guān)節(jié)易閉而難通。

故修生之士以導引為先。


氣息平定內(nèi)視神宮

眉間一寸為明堂,深三寸為洞房,上入三寸為上丹田泥丸宮,中丹田為絳宮,下丹田為氣宮。

各有神人,故曰神宮。


中風門

一法∶正倚壁不息,行氣從頭至足止。愈疝、大風、偏枯諸風痹。

一法∶仰兩足指,五息止,引腰,去背痹、偏枯,令人耳聞聲。常行,眼耳諸根無有掛礙。

一法∶以背正倚,展兩足及指,瞑心,從頭上引氣,想以達足之十趾及足掌心,可三七,引候掌心似受氣止。蓋謂上引泥丸,下達涌泉是也。

一法∶正柱倚壁不息,行氣從口,趣令氣至頭,始止。治疽、痹、大風、偏枯。

一法∶一足蹋地,足不動,一足向側(cè)相轉(zhuǎn)身欹勢,并手盡,急回,左右迭二七。去脊風冷、偏枯、不通潤。

一法∶手前后遞,互拓極勢三七,手掌向下,頭低面心,氣向下至涌泉、倉門,卻努一時,取勢散氣放縱身,氣平,頭動,膊前后欹側(cè),柔轉(zhuǎn)二七。去膊并血冷、筋急,漸漸如消。

一法∶兩手抱左膝,生腰,鼻納氣七息,展右足。除難屈伸拜起、脛中痛萎。

一法∶兩手抱右膝著膺,除下重、難屈伸。

一法∶踞坐,伸右腳,兩手抱左膝頭,生腰,以鼻納氣,自極七息,展右足著外。除難屈伸、拜起、脛中疼痹。

一法∶立身,上下正直,一手上拓,仰手如推物勢,一手向下如捺物勢。上下來去,換易四七。

去膊并內(nèi)血冷、內(nèi)風、兩膊、兩腋、筋脈攣急。

一法∶踞,伸左腳,兩手抱右膝,生腰,以鼻納氣,自極七息,展左足著外。除難屈伸拜起、脛中疼。

一法∶偃臥,合兩膝,布兩足,生腰,口納氣,振腹,七息。除伏勢疼痛、兩脛不隨。

一法∶治四肢疼悶及不隨、腹內(nèi)積氣。床席必須平穩(wěn),正身仰臥,緩解衣帶,枕高三寸。握固者,以兩手自以四指把手拇指,舒臂,令去身各五寸,兩腳豎指,相去五寸。安心定意,調(diào)和氣息,莫思余事,專意念氣。徐徐漱醴泉者,以舌略舐唇口牙齒,然后咽唾,徐徐以口吐氣、鼻引氣,入喉須微微緩作,不可卒急強作。待好調(diào)和引氣,勿令自聞出入之聲。每引氣,心念送之,從腳趾頭使氣出。引氣五息、六息,一出之為一息。一息數(shù)至十息,漸漸增益,得至一百息、二百息,病即除愈。不用食生菜及魚、肥肉,大飽食后、喜怒憂恚,悉不得輒行氣,唯須向曉清靜時行氣,大佳,能愈萬病。

一法∶展兩足,上。除不仁、脛寒之疾也。


風痹門

一法∶以右踵拘左足拇趾,除風痹。以左踵拘右足拇趾,除厥、痹。兩手更引足趺置膝上,除體痹。

一法∶偃臥,合兩膝頭,翻兩足,生腰坐,口納氣脹腹,自極七息。除痹痛、熱痛、兩脛不隨。

一法∶踞坐,生腰,以兩手引兩踵,以鼻納氣,自極七息。布兩膝頭,除痹、嘔,引兩手。

一法∶偃臥,端展兩手足,以鼻納氣,自極七息,搖足三十而止。除胸足寒、周身痹、厥逆。

一法∶正倚壁不息,行氣從頭至足止。愈大風、偏枯諸痹。

一法∶左右手夾據(jù)地,以仰引腰,五息止,去痿痹、利九竅。

一法∶仰兩足指,五息止,引腰,去背痹、偏枯,令人耳聞聲。久行,眼耳諸根無有掛礙。

一法∶踞,伸右腳,兩手抱左膝頭,生腰,以鼻納氣,自極七息。除難屈伸拜起、脛中疼痛痹。

一法∶左右拱兩臂不息,九通。治臂足痛、勞倦,風痹、不隨。

一法∶凡人常覺脊倔強而悶,仰面努膊,并向上,頭左右兩向之,左右三七一住。待血行氣動定,然始更用。初緩后急,不得先急后緩。若無病患,常欲得旦起、午時、日沒三辰,如用辰別二七。除寒熱病,兩膝、脊、腰、頸、項痛,風痹。

一法∶以鼻納氣,自極七息,除腰痹背痛,口內(nèi)生瘡、牙齒風、頭眩盡除。

心腹痛門

一法∶偃臥,展兩脛、兩手,仰足指,以鼻納氣,自極七息。除腹中弦急切痛。

一法∶偃臥,口納氣,鼻出之,除里急飽;咽氣數(shù)十,令溫中寒。干吐嘔、腹痛∶口納氣七十所,大振腹,咽氣數(shù),兩手相摩令熱,以摩腹,令氣下。

一法∶偃臥,仰兩足、兩手,鼻納氣七息。除腹中弦急切痛。

霍亂門

一法∶轉(zhuǎn)筋不住,男子以手挽其陰,女子以手牽乳近兩邊。

一法∶偃臥,展兩脛兩手,外踵者相向,亦鼻納氣,自極七息。除兩膝寒、脛骨疼,轉(zhuǎn)筋。

一法∶覆臥,旁視,立兩踵,生腰,鼻納氣。去轉(zhuǎn)筋。

嘔吐門

一法∶正坐,兩手向后捉腕,反拓席,盡勢,使腹弦弦,上下七,左右換手亦然。除腹肚冷氣、宿氣積、胃口冷、食飲進退吐逆。

一法∶偃臥,展兩脛兩手,左蹺兩足踵,以鼻納氣,自極七息。除腰中病、食苦嘔。

一法∶坐,直舒兩腳,以兩手挽兩足,自極十二通。愈腸胃不能受食、吐逆。以兩手直叉兩腳底,兩腳痛舒,以頭枕膝上,自極十二通,愈腸胃不能受食、吐逆。

玉溪子丹房語錄

心凝曰神,凝神歸氣以煉丹。情復(fù)乎性,復(fù)性歸根以養(yǎng)命。還丹之本,鉛汞而已。元精為命之根,寶元精而真鉛自生。元神乃性之宗,嗇元精而真汞自產(chǎn)。是知固精以養(yǎng)氣,固氣以養(yǎng)神。鉛汞有時而相投,駐息綿綿而成火候。真氣無刻不相聚,忘念久久而成金丹。若真鉛走而真汞枯,元神散而元精竭。欲求返還,不亦難乎?非遇志人,勿輕傳授。保而重之,秘之。


口訣

外陰陽往來,則外藥也。內(nèi)坎離輻輳,則內(nèi)藥也。外有作用,內(nèi)則自然。精、氣、神之用有二,其體則一。以外藥言之,交合之精,先要不漏;呼吸之氣,更要細細,至于無息。思慮之神,貴在乎安靜。以內(nèi)藥言之,煉精,煉元精,抽坎中之元陽也。元精固則交合之精自不泄矣。煉氣,煉元氣,補離中之元陰也。元氣住則呼吸之氣自不出入。煉神,煉元神也??搽x合,體成干也。元神凝則思慮之神泰定。其上更有煉虛一者,非易輕言,貴在默會,心通可也。勉旃勉旃。

玉溪子宜春心訣

三千六百法,養(yǎng)命數(shù)千家。率皆旁門小法,無非曲徑。仆閱歷《參同》,僅三十載,作規(guī)中圖十二字訣,用傳學道。君子以正心誠意為中心柱子,處中以制外。以熙和、中和、斂靜、斂肅八字為輔,調(diào)御四時,由外以應(yīng)中。上合天心,中稽人事。默符造化,順軌陰陽。外法五行,內(nèi)理五臟,以為日月循環(huán)無端。不施為,不存想,晏然大定,以總元機。但要絕嗜欲,定心氣,省思慮,節(jié)飲食,調(diào)鼻息,警昏睡,慳視聽。養(yǎng)天和于四威儀、四聰,合自然之妙,別無繁難也。已立鄞鄂者,以是契符火,養(yǎng)圣胎。未立鄞鄂者,以是益元氣,養(yǎng)精神。為立鄞鄂之漸至于虛耗損失,疾病交攻,則以是驅(qū)疾固元為補益、延年養(yǎng)命之術(shù),可謂簡易法門矣。宋咸淳己巳歲下元節(jié),宜春玉溪子李公明序。


規(guī)中圖

規(guī)中者,如居一規(guī)之中,如大圓鏡之一我。但正心誠意為主,為中心柱子。當萬慮具泯之時,真人出現(xiàn),如魚躍深淵,游泳自樂而不離方寸是也。喜怒哀樂未發(fā),當此時,可以居規(guī)中,游泳而潛。

御四時以正造化,四威儀中,不可失節(jié)焉。物來則應(yīng),應(yīng)過復(fù)歸于中,絕不可動著中心柱子。于中常令空虛,一塵不立,久之不縱不拘,自得受用其妙也。六陰歸坤,萬物;元復(fù)赴建,始萌長。

子絕父體。一陽潛動處,萬物未生時,從這里起,便是作用處。當斯時也,跏趺大坐,凝神內(nèi)照,調(diào)息綿綿,默而守之。

則一氣從虛無中來,杳杳冥冥,無色無形,非子玄冥坤癸之地,生于腎中,以育元精,日益月強,始之去,次之返嬰,積而為內(nèi)丹之基本矣。袁真人云∶元氣補元氣,豈是凡砂石,此補益之上法也。朝屯者,君子經(jīng)論之始,是萬物萌芽之初,仁之端也。夫子時始生之氣在腎,是不召而自來,宜保而養(yǎng)之。調(diào)息無令耳聞,但聽有悠悠綿綿,合乎自然,則與天地橐龠相應(yīng)。久之,則腎氣合心氣,二氣之交感,以降甘露而產(chǎn)玄珠焉。暮蒙者,以養(yǎng)正圣功也。使不失赤子之初心,義之端也。午時其始生之氣在心,是亦不召而自來,無思無慮,冥心內(nèi)照以合之。靜坐而照,久而則心合腎氣而成既濟之功焉。人居三才之一,一身之造化,與天地等耳。故日月常行,天地之氣相應(yīng),真一之精相符。人之元氣,八百一十丈,與二氣橐龠相合。所以元氣大運隨天,小運隨日也。但人生不能體天地造化之大,以至作喪傷敗,精神迷亂,自與之違,天地豈違者哉。知道之士,若能順理握機,則可以符化工而為修丹內(nèi)煉長生久視之道也。舍人之外總皆稟混淆,而在元氣中均為化物耳,又安能馭之氣也。《參同契》云∶春夏據(jù)內(nèi)體,從子到辰巳;秋冬當外用,自午從戌亥。又云∶賞罰應(yīng)春秋,昏明應(yīng)寒暑,爻辭有仁義,隨時發(fā)喜怒,如是應(yīng)四時,五行得其理。


中黃內(nèi)旨

玉真先生云∶無極中黃大道,本是口傳心授,不立文本,吾今慈憫初生之士,一時聞之,不能記憶。故設(shè)為此善巧方便,令彼入耳注心,眼觀神領(lǐng)。傳度既畢,實時焚之,勿令泛之。內(nèi)旨曰∶夫天有九宮,地有九州,人有九竅。天有中黃為太陽,地有中黃為太陰,人有中黃為丹扃,俱名為中黃。八極中言其位,黃言其色,故謂中黃。八極者,是八方總會要處,又只是中宮,即黃庭、即玄牝、即先天一氣,即玄關(guān)一竅、即至善之所、即黃極之道、即允執(zhí)厥中。

在五行謂之土,在五臟謂之脾,在五常謂之信。藥物、三氣、五神、火候、乎吸,盡在是矣。行住坐臥皆當注念,不可須臾離也。不廢人事,但當正心處物。常應(yīng)常靜。吾祖師所謂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

又言∶三十輻共一轂。輻者脅肋,轂者中扃也。又言∶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乃呼吸之謂也。呼則腎氣升,得土則止。吸則心液降,逢土則息。即此謂水火鍛煉而成大丹。若能存守,則法無不靈。吾常謂若要道法靈,須是守中扃。中者,理得上下四隅,不偏不倚之謂也。天地相去八萬四升里,人之心腎,即一身之天地,相去八寸四分,以中指節(jié)文為則,自臍上至尻尾骨尖,尺有八寸四分。今云臍者,蓋與腎對也。故心之下去三寸六分,臍腎之上三寸六分,惟中間一寸二分為黃庭,主我身命,所謂至圣之道,秘之秘之。

三茅真君云∶精養(yǎng)于氣,氣會于神。精神不散,是曰修真。子不離母,母不離子。子母持守,長生不死。洞真先生云∶謹守謹守,莫言莫言,自然自然,玄之又玄。聞道之士,皆千生幸慶,宿有仙緣?;蛸Y談笑,漏泄于人。有不測之禍,蔓延之災(zāi)。受授之后,勤而行之。

玉溪真人云∶儒家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顏、曾、思、孟,歷代道統(tǒng)相傳,即此道也。升少慕清虛,留心至道。萬法千門,無不師訪。因游衡岳,方遇至人,密受紫陽仙翁丹訣。按九宮八卦,以年易月,以月易日,以日易時,取天地之正氣,奪造化之奇功。納歸中宮,交感成丹。非止延年,可以住世,所謂我命在我不由天。升自得之后,體力不衰,發(fā)鬢不白,日行百里,舉動輕便。神異證驗,不可具述。

其間水火既濟,又為坎離交會之法。久而行之,可以成丹。今之人蓋火燥炎上,水濕潤下,自勾引陰邪之氣,乘間而入,令人多病。壽夭若遇,此訣使之。五行顛倒術(shù),龍從火里出。五行不順行,虎向水中生。順行則凡,逆行則圣。玄之又玄,今悉于后。訣曰∶一升便提,氣氣歸臍;一降便咽,水火相見。此十六字,簡而易行,不拘時候?;蛟诠俑环琳?;雖處富貴,不妨行用。所謂至道不繁也。如有風疾,見效甚速。但于日中少暇,或盤膝,或垂足、正坐,皆無所拘,取鼻中出入息為候。

入息謂之吸,即便升氣,將下部微力前提,其氣盡歸臍間,此之謂氣氣歸臍。蓋臍乃人之氣海,所聚元氣盡藏于茲。出息謂之呼,即便放身自在,一咽然有聲,此謂之水火相見。如是行之,不計次數(shù)。要行且行,得止便止。若能久持,臍下常如火熨,腹中氣響如雷,小便漸減,精氣不泄,腰脊堅強,飲食倍進,百病去體,外邪不侵。行及一年,宿有諸疾盡除。行之既久,自然三宮升降,二氣循環(huán),遂成大道,長生久視也。昔年都下有過海王先生,教人行持,隨鼻出入息升降之法,而不得提搐之法。次有恩州李道人,授楊和玉,只教提搐之法,而又不得出入息之法。皆用其偏枯。升因游南岳紫氣峰下,親受李先生秘訣。先生山東人也,一百五歲,發(fā)須不白,面如童顏,行步如飛。予得其傳,行之既驗。不敢自秘,謹以傳好道之士。


四段錦

一開臂,二開胸,三攪車,四挽弓。青霞翁《丹經(jīng)直指》∶仆自幼學道,弱冠棄家,遍歷江湖,求師問友。得先師張悟真以來,諸前烈丹經(jīng)、詩詞、傳記,熟讀精思,尋友求義。又嘗遍參道友術(shù)士,訪名山洞天,禱求石碑壁記,得海瓊仙指迷大道之要。后遇率然居士于朱陵洞天,作詩章以相贈,始得證海瓊之妙旨。乃知年少所學、所求、所見,已是屋上架屋,枝上接枝,殊不知屋便是屋,枝便是枝,道在邇而求諸遠也。一但頓悟,切恐湮沒無傳;且念后之學人,未必如此肯心留意。因錄數(shù)語,以貽后人。得之者可因文解意,猛省用功,雖不求師,而在其中矣。夫男子四大,一身皆陰。惟先天一氣真陽,此氣非吹、噓、呼、吸之氣,亦無形影氣象可見。

故悟真先生以為可見不可用,可用不可見也。然此氣未受形之先,在父母胎中,先受此氣,然后生二腎,便生二眼,由此生心、生肝、生脾、生肺、生九竅四肢而后人象俱足也。此氣只在兩腎中間,名為玄牝之門。先師玄牝歌言之詳,世間人莫能悟之。今人宰牲殺豬,但見兩腎中間、腰脊去處有一空,膜中有此,呼吸膨動,直至肉冷方息是也。此氣未死之先,氣血全盛,魂魄相屬,內(nèi)含五采,受氣如湯。人一死則如牲畜,氣血一散而氣餒矣。只此一氣,便是金丹大藥。故先師以肝、心、脾、肺、膽、腎、腸、精、津液、涕唾、氣血為非道,又以精神、魂魄意似是非者,此也。人之一身,右足大陰,左足太陽。而足為涌泉,發(fā)水火二氣,自雙足入尾閭,上合于二腎。左為腎堂,右為精府,一水一火,一龜一蛇,互相囊龠。二腎之間,虛生一竅,是為玄牝。二腎之氣,貫通玄牝之間,由此發(fā)黃赤二道。上夾脊雙開,貫二十四椎,中通心腹入膏肓之下,會于風府,上朝泥丸。

由泥丸而下明堂,散灌五宮,下入重樓玉闕,直注于絳宮,復(fù)流入于本府。日夜循環(huán),周流不息。皆是自然而然,即不是動手腳做成的。今人流入旁門者,不知虛無自然默默運用之理,卻乃妄行屈伸、呵咽、摩擦、引導、存思、注視,妄想妄作,反致成疾。如白蓮道人多黃腫,運氣道人多氣蠱,皆其驗也。夫此一氣,人人一般,即無多少,但有涵養(yǎng)的做得成,無涵養(yǎng)的做不成。其流行出入,自有定數(shù)。

如海中潮候,弦朔必應(yīng)天上,斗柄子午自移。又若女子月經(jīng),因時而至,確然不差。此氣遇陽時為火,陰時為水?;鸺茨疽?,水即金精。又左腎為坎,右腎為離,離中有己,坎中有戊。以戊己二土合為圭字。

又名水中金,金者,刀也,故名刀圭。又火即木,水即金。為金木無間,水火同鄉(xiāng)。其實金木水火只是一土,一土為總五行爾。先師以為五臟無氣,六腑無精,故謂此也。此氣自然時時運轉(zhuǎn),不假人力。

凡言轆轤、三車、黃河、曹溪,取象如此,非以人力強為也。此氣常以子時而至,為陽火。午時而至,為陰水。以卯時而至,為木液。酉時而至,為金精。卯中有甲,酉中有庚。故須采取用甲庚。子中有戊,午中有己,故運中土。自非洞曉乾坤升降、陰陽盛衰、藥材老嫩、水火潛亢之理,不足以語此。然先師言之甚詳,而后人甚惑;言之愈多,而后人愈疑者,何也?皆緣終于虛無,無則不知下手功夫,是以胎息不成而歸于頑空。忽于自然,溺于妄想強作,是以心神枉費而返致疾。夫虛無者,言其不可見聞。

自然者,言其不可以迎取。今之采取火候等逐節(jié)工夫,深淺之言,句句分明,節(jié)節(jié)謹切。謹守奉行,無不應(yīng)驗。凡未入室以前,且理會,得安鼎采藥。每日夜,且習打坐,坐一定然,則骨節(jié)關(guān)開,脈通自膀胱至夾脊,便如車輪運動。先天一氣,自然由三關(guān)朝泥丸,下重樓,入絳宮。然其來有時而采亦有時,須得甲庚金木旺相之時,默默端坐,不須用摩動。須臾覺頂中火熱,喉中甘露垂垂滴而下,便以目內(nèi)視,一意以內(nèi)送納之絳宮玄牝而止。凡一日之間,以甲應(yīng)上弦,庚應(yīng)下弦。自子至卯為上弦,得汞半斤;自午至酉為下弦,得鉛半斤。采甲汞庚鉛各半斤,自然定數(shù)。所謂鉛見癸生須急采者,言木汞金鉛以甲庚二時采取也。如此采取之法。然初采之時,不計年月,久久積之,方成鼎爐。夫一身,爐也。絳宮,鼎也。今人以脾中黃庭、頂中泥丸為鼎,皆非也。年月既久,爐鼎方成。然后種藥,藥物一生,且采且煉。

采而積之為藥,煉而成之為火。采之一日有一斤數(shù),煉之一日有銖之得。采藥之時,須采甲庚旺氣。行火之法則,忌甲庚沐浴,有此不同云。采之法,亦如鼎,然不過目,其自然之來.迎之以意,送之以目。

故丹書有黃婆、青女之說。黃婆,意也。青女,眼也。以意迎逢,謂之黃婆媒合;以目內(nèi)送,謂之青女傳言。人身之氣,隨意而動。意行即行,意止即止。故送入鼎中,隨意即止。不復(fù)下流矣。謂之種藥。藥既入鼎,然后有火候焉。圣人傳藥不傳火,以火與藥同歸殊途,同情異功故爾。子為一陽,至巳為六陽。自子至巳,火得六數(shù),而六陽成干。當其子至巳,以意迎之,謂之進火,謂之添。午為一陰,至亥為六陰。自午至亥,水得六數(shù),而六陰成坤。當其午至亥,以意送之,謂之退火,謂之抽。

故子巳為火,午亥為水。言火不言水者,添進為火,抽退為水耳。自然而然,不假人為。丹經(jīng)言河圖洛書之有數(shù)者,言其火候自然,與此生成之數(shù)合也,非必待用力而合此數(shù)也。言朝屯暮蒙,晝夜復(fù)。亦言與卦默合,非必用力而方合此卦爻也。如運用之說,則言此氣營運流灌五臟百脈。如亥子旺腎,寅卯旺肝,巳午旺心,申酉旺肺,辰戌丑未旺脾。自然此氣營運,由旺宮而出。亦不必妄想此時此臟有氣出入流運。然采取造鼎之初,則無禁忌。時至即為,既了即了。至如入藥行火,則須擇日入室。一毫俗事,不可妄干。使耳目鼻口,四象相忘,胸中淡然,虛室生白,一有所著便是封固不密,藥物走漏,便非道也。既居室內(nèi),惟半饑半飽,不可求睡。每使胸次惺然,常常提醒。見藥即采,遇火即行。一年之內(nèi),止除卯酉二月不行水火。以其卯則木旺,酉則金旺,木旺則火旺,金旺則水旺故耳。凡此二月不行水火者,蓋行則返過而傷也。一年十二月內(nèi),除卯酉二月外,止存十月。故十月而胎成,過十月又不須行火,則又謂之傷丹,此謂火候。十月胎成,移入泥丸,謂之換鼎。此胎氣既足,如人已生,但須乳哺。故換鼎入泥丸,乳哺之謂。此時不須工夫火候,亦無沐浴,但只常常溫養(yǎng)之。如此三年九載,則天門自開,嬰兒自然出矣,往來無礙而位登仙翁矣。此首尾用工之說,皆出自然,不假人力強為妄想,不過及時以意迎之而已。此是積日累月,造鼎安爐。一年十月,結(jié)胎行火,先師以為一日金丹赫赫紅是也。又謂頃刻可成者,何也?言一時半日之工夫,可奪一年半紀之造化。當其藥生之時,不過頃刻迎逢,謂之頃刻金丹。即非終日終夜,勞神苦思,強為之也。夫藥、爐鼎、火候、沐浴、胎息、嬰兒、運用、抽添、主賓、浮沉、升降、鉛汞、水火、真土、金精、木液,一切言說,皆是假名換姓,其實只為一物。鉤鎖連環(huán),自可熟論見義。其有用工下手虛無自然之說,先師許多丹經(jīng)詞訣盡矣。參同吻合,一以貫之,不過如此而已。然言之非艱,行之為艱,行之亦非艱,守之為艱。何以守之為艱?大抵旁門小法,具無報應(yīng)。惟金丹一件,便有報應(yīng)。今人采藥,年少者,須半年功夫,守齋戒、沐浴、絕欲、忘念、靜坐,默取采之。候時節(jié)到來,耳目手足輕健,百病具無。自然兩腎火起,夾脊如車輪,泥丸如湯澆,口中常有甘露滴滴而來。若能不睡,存神不絕,不過兩月余,得目生神光,此心明了也,若有慧性,此之驗也。得之者,不可便以為至道,否則狂念一生,遂成顛風。至若三月,行火之余,時刻工夫不差,則九竅光明,頭有金輪,洞視內(nèi)外,遠接鬼神。當此之時,嬰兒已成形象,不可便縱其運動,出入須加緊護牢收,否則火漏丹散。十月既滿,嬰兒受氣已足,自然如瓜果之熟,脫蒂而去,然后出入往來,可以移身丈尺。

遠則不可遠出,一出便還須收回,否則神一奪而迷途遂至,投胎托化,不復(fù)顧屋廬矣。直須三年九載,日子滿足,骨格老成。如人生十數(shù)載,知人事深淺輕重,方可縱其自然往來出入,此則飛升變化登真仙位矣。然猶有魔障焉,當其入定坐忘之時,而聰明倍生,神異百出。凡天下奇奇怪怪之事,生前死后神仙希遇之事,鬼怪警怖之狀,并集于前,直如慧眼神見,又若神明根據(jù)附。此魔障之來,不可便以為道,須要定見把握。一念凝堅,所謂太玄之一守其真形是也。切不可見妄為真,從情為性,如此守一,方能成道。今人多如此時無定力定見,故為外邪所附。不為學道無成,及致墜墮,以為神仙有無何渺茫?惜哉!仆平生讀書結(jié)友,參師問道,躬行力踐,所見功驗如此,并以告之未來學者。有志之士得而誦之,尋文求義,參之先師丹經(jīng)遺論,求之道藏玄文秘旨,一一皆合。但能根據(jù)此修行之,十月胎成。移鼎溫養(yǎng)之后,又參向上一著,方可看悟真下編求精進法。又當自然有希有之遇,有不言傳者。若不如此次第行之,則身中無主,嬰兒不育,妄參禪學,如水之無源,木之無根,覺成頑空,頑空之下,不思工字用工。丹田合一,方是貫通之理,一有走漏,到老無成,終歸輪回惡趣,皆思平日空下工夫。修煉成丹,合一成真,方是貫通,誠實也。再用丹田修煉成珍,則脫體化神,方是寶也。修得實寶在身,丹成之后,修成深淺,把握定否。如何有報應(yīng),卻是用功處。一時不可怠忽,一步不可放縱。就中飛升為上,尸解為次,奪舍又次之,投胎為下矣。至如飛升、長生久觀一也,尸解二也。二者尤須功圓行滿,有代天宣化、濟物、利人之功,方能及此。若無功行,但足以增年益壽,亦不能為仙矣,何以言之,神一去而不回,則氣一絕而不蘇。上則奪舍,下則投胎。又下為無著之魂。

仆痛惜愚惑之徒,談道者千萬,功成者一二。故并述為來者之戒。不揆輕泄,冒成此書。后之作者,得玩味披研,如對師資,如見君父,珍藏什襲,永為身寶。非人勿示,非人勿傳。有違此語,先禍其身,后及九祖。墜沉無間,永無出期。時咸淳甲子秋望日,書于朱陵洞天。

大道歌

道不遠,在身中,物即皆空性不空。性若不空神氣住,氣歸元海壽無窮。欲得身中神不出,莫向靈臺留一物。物在身中神不清,耗散真精損筋骨。神御氣,氣留形,不須雜術(shù)自長生。術(shù)則易知道難遇,幾人遇了不專行。

所以千人萬人學,畢竟終無一二成。神若出,便收來,神返身中氣自回。如此朝朝與暮暮,自然赤子產(chǎn)真胎。

金鎖乃玄關(guān)處,玉匙即元氣也。靜坐之際,調(diào)鼻中之息。規(guī)守中扃,以得定處自然。神息綿綿,不可以一毫別念。待調(diào)息已勻,鼻中自覺無出入息。但存中去處,一念堅固。以元氣呼吸,息納于玄關(guān)。

忽覺一聲,其關(guān)即開,當時自有所見之趣。工夫至此,中字方洞徹矣。

金鼎欲留砂里汞。金鼎是中字,又即鼎爐,中間欲留存。砂里汞,是元精也。玉池先下水中銀。玉池是華池,水是神水也。金鼎中欲留其汞。靜坐間先守中扃,中扃若守得定了,出入息自然微默。

微默之后,自覺息定,元氣自在內(nèi)藏呼吸。待身體自覺混融,恍不知有物、有自身、有天地后,如此,華池水自來。待得滿口,一咽然有聲,就下以意送至中扃。中扃玄關(guān)處然一聲響,似開鎖。

恁時,就閉目回照,顧己內(nèi)境,自靈異景象,不可盡述之耳。

夫詠玄者,乃詠玄中深奧也。窈冥取理,恍惚求真。撮眾妙之英華,采群經(jīng)之要會。言上直而義正,道入重玄;旨似遠而意明,風存上祖。引龍虎同歸之躁競,顯玄牝絕利之玄微。直示指歸,立成妙用。正演開遮之說,明分去就之元?;匦_,升沉浩渺。故使下士撫掌,上士勤行??顺捎谏駳馊?,冀泯于根塵妄照。誠知珠玉兮何重,性命兮何輕。寧不窮解分息動之玄,而縱流光走魄之逝。深可悲哉!此詠玄詩實長生度世之法要也。至如玄元帝之靈篆,常秘枕中;淮南王之神方,密藏肘后。

蓋上圣所遵所重乎至言也。學人值遇,宜須秘慎,深自惜焉。

榮衛(wèi)氣

二氣相成道始生

夫姿形立兆,未有獨分一氣而獲著生。蓋榮衛(wèi)調(diào)和,方生存也。故云二氣相成。始生者道也。道者,生也。故老子云∶道不可見,因生以明之;生不可常,用道以守之。


渾融同處一源行

二氣渾融之謂和氣。同處一源,以其生生也。


陰陽感激相須理

稟二氣而兆形質(zhì),舍二氣而著生成。此皆感激陰陽,資養(yǎng)性命。


不得和柔即戰(zhàn)爭

忽二氣爭競,不相和柔,即勃亂五臟而患生焉。故經(jīng)云∶陰疑于陽必戰(zhàn)。是知無全陽之男、全陰之女。故天為全陽而負陰露,地屬全陰而抱陽精。蓋天地陰陽相須而化生萬物?!兑住吩啤酶赡欣づ?。故人倫亦全,法天象地矣。


榮氣

榮氣生來不獨分

榮氣者,清陽也。《內(nèi)觀經(jīng)》云∶氣清而駛謂之榮。在人身中,不可獨建,故不獨分也。


清陽虛在賴陰存

陰氣聚而陽托,陽氣存而陰賴。故曰陽賴陰存,以相成也。


從茲始得成胚兆

夫二氣相感,始成于胎孕。解胎而生,亦自有榮氣之始也。


煉取歸元別有門

于二氣中淘煉,歸于本源。純一清凈之氣別,修除滓穢,成全陽而榮與道同真矣。

衛(wèi)氣

衛(wèi)氣元從陽氣來

衛(wèi)者,濁也?!秲?nèi)觀經(jīng)》云∶氣濁而遲謂之衛(wèi)。本因元氣交感,方有形軀;既有形軀,始明衛(wèi)氣。

故衛(wèi)從榮來。


色身兆合處胞胎

形質(zhì)既兆,即稟二氣之所感,處于胞胎也。


暗符天地排宮室

人之一身,暗象天地。故《內(nèi)觀經(jīng)》云∶眼為日月,發(fā)為星辰,眉為華蓋,頭為昆侖,布列宮闕,安置精神。此之謂也。


自此澄凝細可裁

自此精血澄凝,以成形質(zhì),細可裁量,以通其用。蓋人之衛(wèi)氣,凡有二名。一者,精血澄凝,以成形質(zhì)。二者,同榮氣流行而通其生也。是知人之身者,因示修真之地,得乎最靈之稱,可不惜而怠惰而求于逝也。其衛(wèi)氣亦象三才∶一者,澄凝以成形質(zhì),象地也;二者,榮衛(wèi)合處,曰沖和之氣,象人也;三者,真精命蒂,居上丹田全陽之宮,以象其天也。稟此三氣,以通其生,而道自歸之。是故體三才而履道也。


魂魄

二氣含和即著生

魂者,陽真精也。魄者,陰真精也。二精處乎泥丸宮,以蒂二氣。不相離潰而神明居之,生方著也。

老子曰∶萬物負陰抱陽,以成其道。


始名魂魄應(yīng)真靈

子產(chǎn)曰∶人始曰魄,既生陽曰魂。是故二氣發(fā)生,莫非魂魄而應(yīng)真靈。及其生也,萬變千化,有生有死。無超躍三清,漂淪諸趣。得喪之機,實在此矣。


在天日月全通象

日月者,天地魂魄也。故魂者為日,主晝天真精也;魄者為月,主夜地真精也。是知明暗同源,往來通會。蓋人之魂魄,全通象于日月也。淮南王曰∶天之氣成魂,地之氣成魄。又《五臟內(nèi)鏡》云∶父之精氣為魂,母之精氣為魄。其理昭然矣。


萬化皆從守一寧

萬化者,蓋心之所滅而運役魂魄,著于生云。故圣人設(shè)千經(jīng)萬術(shù),教化群品,顯是守一之法而息諸妄也。

養(yǎng)生膚語

天地以氣生人,故人一日一時未嘗能離乎氣。魚之在水,兩腮翕動,無有停時。人在宇宙間,兩鼻翕張,亦無有停時。所以統(tǒng)轄造化之氣,人賴之以生也。故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

為此也。人生奔馳勞頓,氣因之驟矣。驟則出多入少,外者不入,內(nèi)者愈虛。所以死期將至。惟至人觀天道,執(zhí)天行,抱神以靜,氣氣歸臍。壽天地矣。故知人生天地間,雖可見者,形;所以能長久者,氣。

郭康伯遇神人授一保身衛(wèi)生之術(shù),云∶但有四句偈,須是在處受持。偈云∶自身有病自心知,身病還將心自醫(yī)。心境靜時身亦靜,心生還是病生時。郭信用其言,知自護愛,康健倍常,年幾百歲。

皆由善攝元氣所致。天氣常清,天色常明。更無一物撓亂,所以長久。今人所見云氣倏忽變現(xiàn)起滅者,皆近地之界。百里而上,無有也。譬如人身有七情六欲之干,有三毒六害之擾,豈能長久?誠能至清至明如天地,豈得不如天地之不毀乎?青天歌云∶青天忽起浮云障,云起縱橫遮萬象。養(yǎng)生者辨之。

觸事而感生,善應(yīng)而勞生,此皆致老之理也。莊子稱∶魯有單豹者,巖居而水飲,不與民同利,行年七十而猶有嬰兒之色。余以為此即養(yǎng)生之理也。人之生也,以有上棟下宇之求,饑食渴飲之資,故不得不與民角利。日夜憂勞其心,無有頃暇,故老及之也。今巖居水飲,則于世無求;不與民同利,則于物無競。無求無競,雖欲不壽,得乎?古人謂之卻老。卻之者去其可老之道也。

人有喜談道者,余止之曰∶道不易談也。不能絕色,不必談道。不能絕世,不必談道。何也?道所以全吾真也,而不絕色,則為滲漏之軀,真何能全?道所以完吾性也,而不絕世,則為合塵之徒,性何能全?或者引休妻不是道及引大隱在市廛為證,此則禪家最上一乘之妙。若以此為解,徒使退墮耳。

衛(wèi)生歌云∶木還去火不成灰,人能去火方延命。諒哉斯言。夫人之忿怒,羨艷悲壯、激切、鼓動、奔馳、跳躍、翔舞、謳歌、叫嘯之類,凡激于人我而發(fā)者,夫熟非火之所以為哉?木與木相鉆而火生,人與人相形而欲生。其理一也。人能勘破此理,每事抑損,懲其忿而窒其欲,則五氣自平,六脈自和,延生必矣。

魂魄合而成形。賢愚在德,肥瘦在母,壽夭在父。血盛則肌肥,精足則神壯,神和則德全。此聞之汪弄丸,云以此見天之賦命,生由父之精而死亦由父之精也。但養(yǎng)和全德,此則由乎己者,不可不知所事。

權(quán)德輿文云∶舟有溺,騎有墜,寢有魘,飲有醉,食有,行有饜。其甚則皆可以致斃,無非危機。嗚呼,豈獨在于高官尊爵已哉?正在飲食、衽席、輿馬、燕寢之間。人之所易而弗之防,故自阽于危耳。

學道之士,須識吾之一身從太虛中而來。既從太虛中而來,則此身初亦無有,豈應(yīng)執(zhí)著之以為己物?故此身之靈明,主人必使不著于有,不著于無,一如太虛之無物以擾之。然后本體之心方得清靜合虛,靈覺常圓。而一切繁華,一切系累不能奪矣。繁華、系累不能奪,則俗心日退,真心日進。退得一分俗心,自能進得一分真心,孟子所謂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者是也。心自太虛,則身還太虛。所謂仙,所謂佛,何俟多談。

周萊峰以養(yǎng)生術(shù)請錢午江,曰∶不過履和適順而已。履和,則不傷和;適順,則不違順。夫天地之氣,至和大順。盡之人身,小天地也,豈不可仿天地之長年乎?萊峰刻石臨清公署制小牙牌,勒四字置衿袖,終其身。先輩之重箴言如此!陰陽本不相對,待造化之生物也。陽入于陰,陰留陽而不得飛,則生;陽出于陰,陽罔顧陰而不能留,則死。是死生俱系于陽,固與陰不相關(guān)也。仙家謂∶一分陽氣,不盡不死;一分陰氣,不盡不仙。

然則陰陽豈可對待言哉?雖然,陽之所在,不獨生死系之,即諸物之靈蠢亦系之。人,陽氣在上,故耳目聰明,于物最靈。鳥獸,陽氣與陰氣混淆,故蠢。草木,陽氣在根,故尤蠢。以此為言,則人之陽氣安可不寶?耳聾目,陽將散矣。是以君子先時竟竟,惟陽是守。有以也夫。

人生食用,最宜加謹,以吾身中之氣由之而升降聚散耳。何者?多飲酒則氣升,多飲茶則氣降,多肉食、谷食則氣滯,多辛食則氣散,多咸食則氣墜,多甘食則氣積,多酸食則氣結(jié),多苦食則氣抑。修真之士,所以調(diào)燮五臟,流通精神,全賴酌量五味,約省酒食,使不過則可也。

人始死,耳目口鼻手足形體具足而父母兄弟妻子莫之愛者,謂其神之去也。然則人之所愛,在神不在形矣。而今人所養(yǎng),顧在形不在神。何耶?今人作文神去,作事神去,好聲神去,好色神去。

凡動靜運用紛紜,神無不去,人莫之惜顧,神絕乃獨悲之深焉,是何見之晚也。人之致思發(fā)慮,致一思,出一神,注一念,出一神。如分火焉,火愈分,油愈干,火愈小,神愈分,精愈竭,神愈少。及其絕而悲之深焉。是何見之晚也。古仙云∶元神一出便收來,神返身中氣自回。如此朝朝并暮暮,自然翁嫗返童孩。噫,其誠通天地之生機也夫。

高南州云∶陰陽交合,造化之妙,無可倫比。因述一術(shù)士言,八月十五日夜半子時,俟月色正中,以方諸取月華水盈缸。俟來年五月五日午時,以陽燧置缸上。須臾,日照水中,缸中水奔騰翻涌而起。

頃之,水盡涸矣。觀其藥候,以為服食。此丹家煉神水法也。服食雖未易卒得,然因此可以窺造化交合之妙。

卻病之術(shù),有行功一法。虛病宜存想收斂,固秘心志,內(nèi)守之工夫以補之。實病宜按摩導引,吸努掐攝,外發(fā)之工夫以散之。凡熱病宜吐故納新,口出鼻入以涼之;冷病宜存氣閉息、用意生火以溫之。

此四法可為治病快捷方式,勝服草木金石之藥遠矣。此得之老方士言。

道書云∶有妻子者,則為妻子所累;有富貴者,則為富貴所累。道不可行也。審如是,必棄妻孥、捐富貴而后可乎?夫妻孥不病道,病在于累妻孥;富貴不絕道,絕在于累富貴。

蓋妻孥、富貴,在境而累,不累在心。舜嘗二女裸矣,亦嘗受堯禪矣。不為許由之逃務(wù)光之辭,而竟無傷于道。此其道之微旨可想已。

王宏宇論修真有難易曰∶吾輩破漏之軀,與童真修煉自別緣。童貞原是干體,不破不漏,非破干而成離者。比欲修純干,止用得一段純陽工夫耳。若吾輩,必補離成干,然后更著工夫,所以難也。此論甚合元理。

《續(xù)仙傳》有賣藥翁嘗呼曰∶有錢不買藥吃,盡作土饅頭去。此言最警悟,人之不為土饅頭寡矣。

人日非而己不悟,何與?但藥有數(shù)種,苦不能辨。有靈藥可以益壽延年,有至藥可以起死回生,有神藥可以回陽換骨。若夫金石草木,但可以治病,雖然遲速,末后一著土饅頭如故。

許道人云∶人心貴澄靜。若能半夜打坐不倒身,端坐凝寂,則性命入吾囊橐;若夜夜不倒身,則性命在我掌握,長生可冀矣。何者?魂強魄弱故也。又問∶何如用工。曰∶真人潛深淵,浮游守規(guī)中。

二語盡矣。

陸元鶴談養(yǎng)生之旨曰∶不過藏神于淵,令不外游。久之,自然神化。毋多談,予唯其語。夫神之為物,不可以知知,不可以識識。恒留于身,其中炯然。則精氣歸真,神化自現(xiàn)。古仙云∶氣是添年藥,心為使氣神。若能神氣住,便是得仙人。所謂神氣住者,非神也耶?世率稱仙真為神仙,以其所煉在神也。

鄭龍門見召,指座右二沃丹花曰∶此四本同發(fā),惜止移其二入堂中,今十余日矣。其二則未暇為日色所曝,遂萎謝。且曰∶此可以悟養(yǎng)生若如此花,天豈有所限量邪?余因惕然有警。誠悟此理,則自不置其身于傷生之境。嵇中散一溉后枯之說可信。

壯年嗜欲,一時不見,久之漸至怯薄;譬如富家妄費,一時不見,久之漸至貧窮。自然之理。人聽見在旦暮,故不悟耳。推此以觀,凡讀書史、作文本養(yǎng)生作家,取效亦復(fù)如是。弗謂無功,久之自然見效。

偶遇方僧,談終南山苦行道流,多有至二三百歲者。日常掘食黃精、蒼白術(shù)諸藥草以充食,又有服餌茯苓者。其法∶山中大松樹多合抱者,搜其根土深數(shù)尺,斷樹命根,以大甕盛蜜與新茯苓放樹根下。春則蜜氣升于樹顛,冬則蜜復(fù)降入甕。如此三年,方取出地。每日啖如拳大一塊,飲水一甌,不復(fù)火食。茯苓既是長年之植,又不火食,其享有異壽,固宜也。若今世人,志行如常而欲企異常之壽,不亦難乎哉?俗謂人之雄健者,曰有氣力。以見力與氣元自相通,力從氣而出也。凡叫喊、跳躍、歌嘯、狂舞、奔逸、趨走之類,凡以力從事者,皆能損氣。古之善養(yǎng)生者,呼不出聲,行不揚塵。不恒舞而熊經(jīng)鳥伸,不長嘯而呼吸元神。殆皆息力以生氣乎。

凡風寒暑濕,在外則為氣,中于人身則為毒,或有發(fā)為癰疽、發(fā)為瘧痢者,中伏傷生之道,不可不謹。故人之起居室之棲止,須秘密堅固,高朗干燥。斯無患矣。

井不汲不溢,精不用不盈。何以?以水由地中,汲則益之;精充身中,損則充之。本非有溢而盈也。世人不解斯理,謂汲井不見其損,不知汲頻則地元竭;用精不見其耗,不知用頻則真元疲。是以明于汲井之理者,井養(yǎng)而不窮;明于用精之道者,神用而不竭。

有人好養(yǎng)真而未嘗輕事遠游,曰∶昔也,某曾泛舟游于江,遇風幾覆沒,以是不數(shù)游也。余笑曰∶閉爾戶,坐爾室,寧獨無江乎哉。夫江之險猶憑舟也,若戶與室之險,在衽與席,在飲與食,寧復(fù)有舟可憑哉,奚獨江也?焦若火,凝若冰,利若戈矛,何時而不有,奚獨江也與哉?客曰∶吾聞命矣,吾將事遠游。

發(fā)本緇也,而何為素?齒本縝也,而何為疏?眸本也,而何為?耳本聰也,而何為?手本攫也,而何為疲?足本趨也,而何為痿?肩能負,何為老而痹?身能任,何為病而弱?顏能丹,何為衰而枯?此意可省其殆生之所以死者耶?殆死之所以形見其征者耶?知生之所以死者,則知死之所以生矣。

夫人之形,日日有生,生而不知所以寶其生;時時有死,死而弗知所以救其死。及其偃然臥、溘然冥,然后隨而哀之。噫,亦晚矣!夫早服重積者,非至人,烏足語此。

上品上藥,神與氣、精。精能生氣,氣能生神,則精氣又生,神之本也。保精以裕氣,裕氣以養(yǎng)神,此長生之要方。但心為精主,意為氣馬。心馳意動,則精氣隨之行。故正心誠意為中心柱子,為此。

雖然,猶是初功,須到得心慮俱泯、神識兩忘,方是真人境界。心慮俱泯、神識兩忘為何?泯其心所以存其心,忘其神所以養(yǎng)其神。氣盛神全,自然底于神化。

顧色泉生平好奉道旨。偶夜夢之海上,有二人從逐而行,相謂曰∶此君姓顧,篤好學仙。色泉顧而問之,一人高聲曰∶仙沒有,無欲即仙。因與同東行,指海中而去。醒而自思疇昔所夢,非仙也邪?余因無欲即仙一語甚近道,志之。

黃可齋言∶嘉靖年間至京,遇內(nèi)膳來自吏部李古沖所,得嘗一臠,味極咸,不可入口。蓋諸物俱用秋石煮制故耳。大抵內(nèi)膳烹調(diào),五味過濃,食之至有不知其何物者。因言∶食淡極有益,五味盛多能傷生。彼曾至東光縣村落中,三老人昆弟俱年八十余,極強健。問之,云∶此地難得鹽,吾輩盡淡食,且務(wù)農(nóng)無外事。此不可解養(yǎng)生哉?可齋亦食淡已十年。丹書云∶食淡精神爽。老子云∶五味令人口爽。以此觀之,五味之用,可無慎哉?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今人口鼻中氣喘急,氣出反為天地所盜,得天氣之養(yǎng)者寡。

日常所養(yǎng),惟賴五味。若過多偏勝,則五臟偏重。不惟不得養(yǎng),且以戕生矣。試以真味嘗之,如五谷、如菽麥、如瓜果,味皆淡,此可見天地養(yǎng)人之本意。至味皆在淡中,今人務(wù)為濃濃者,殆失其味之正邪。古人稱鮮能知味,不知其味之淡耳。

胡浦南巡撫西江,以勞致衰疾。聞方士言,乃多索民間乳飲。每晨進甌許,無驗。又多索松子取實,日進數(shù)盂,代餐飯。半月余,更覺虛疲不可支。得告歸,竟不起。此胡沙岡言。因思物有形質(zhì),豈能復(fù)化為精氣?況諸香走竄腠理,耗散元精。其不驗,宜矣。夫善養(yǎng)生者,豈徒特藥物已哉?王陽明詩曰∶饑來吃飯倦來眠,只此修元元更元。說與世人渾不解,卻于身外覓神仙。昔慧海師,或問修道如何用功,師曰∶饑來吃飯,困時即眠。一切人,吃飯時不肯吃百種,需索睡時不肯睡千般。計較眠食,不得自如。豈得長生邪?嘗舉示二則公案于道友,且問百尺竿頭更進步,如何?道曰∶饑食困眠,猶是欲界;須陽長陰消,至氣滿不思食,神滿不思睡,方是究竟。

欲最難制,惟斷乃成。姻家董三岡,性剛果,年六旬,始舉子。既育之日,曰∶吾將絕欲延壽,觀此子之成立也。諸姬別館,自此俱異處。壽七十八而終。余聞嚴介溪,因閫中不和,年方四旬余,即絕欲。至后貴極人臣,果八十五終。寶精之驗如此。

昆山周六觀,蓋然一儒也。余曾識荊,能詩善畫,作趙體書亦逼真。又好客、好古玩、好聲伎、好鼓琴。余私念,此君精神如此,諸好畢集,何以支久?逾年,周果不祿。以此見人生所好,自當專一。若多好、多能,反能耗神損精。其殆與食少事煩者,同一機邪。

張全山官學職,年八十有六,有少容。陳泰嚴談其為人甚可法。官雖小,若以為貴;家雖貧,若以為富。年老生一子且幼,若以為眾且壯也,欣然無憂戚之色。且不形之論議,真實作自家事。宜其壽也。因憶全山對徐存齋云∶彼蒼報施,決不差爽。然則全山之得壽,其亦有由致與?馬見田善談元理,年六十有五而須發(fā)盡黑。李少白不善談元理,行年七十而須發(fā)亦黑,有少容。

予嘗以養(yǎng)生術(shù)叩見田,曰∶不食咸,不飲茶,寶養(yǎng)精、氣、神為主。日坐一室,無所事事。及叩少白,少白無言,但日嬉嬉然,不關(guān)心世務(wù),雖患難,無憂戚之色而已,然未常絕足城市。然則二君致壽,果相符邪?抑外不相符而中實無異邪?心動則神疲。凡諸技倆營營與人角勝負者,未有不減年者也。技倆之中,作詩弈棋,勞神獨甚。周萊峰云∶某之所見,以弈傷生者四人矣。宋豫齋、王連川、王汾源、郭南洲是已。又云∶孫李泉五更作詩,以勞成疾而卒。陳雨泉云∶王同墟與客弈,忽瞑目,呼之不應(yīng)則死矣。弈之勞神如此!噫,傷生之事,豈獨在酒色之間已哉。

嘉定陸筠臺少病寒證,瘥而不慎,遂病亡陽。稍聞人聲,輒悸欲死。服藥累年無效,陸乃盡除藥餌。日事睡臥,待斃而已。如是者五年,病似少瘥,性頗通靈。

門有隸人至,呼曰∶隸人至矣。有友人至,呼曰∶有友人某至已。而數(shù)里外之事,率能前知。更年余,乃起,如少壯時,能挽他有力人不能挽之弓。既病起累月,少人事,靈知遂昧,不復(fù)如其病臥時矣。

與余友善,后得子,號蘭室。

過佘山,遇顧豫齋,與語。豫齋好靜,修筑館佘山,彌歲不歸。談內(nèi)養(yǎng)一訣,止是專氣致柔,如嬰兒作不生計,則長生可冀。若分別爾汝、高下,有敬慢、有愛憎,皆是有生后事,非未生前工夫也。

此言真得修養(yǎng)之奧。

內(nèi)養(yǎng)秘訣,得之未真切,未可輕試,屢有因之而召禍者。曾見謝賓山之徒試內(nèi)視之訣,行火太急,未期痢下五色,死。有一蘇友,從方外學閉氣訣于某塔寺,僅半歲,亦病痢下而亡。某士夫,聞一同年病疽發(fā)而殞,云∶此必曾學坐功也。詢之果然。以是知遇訣未真,欲益反損。試觀人間煉黃白術(shù),火候少差,鼎爐隨失。況于人身,又非鼎爐可見者比。下工試手者其慎無倚,信哉。

色易溺人,圣人亦不能卒制,止是遠之而已。故曰去讒遠色。遠之自可馴致于絕也。飲食亦易動饕貪,故曰君子遠庖廚也。旨酒則疏,儀狄而絕之。疏之云者,殆亦遠之義與?因談食色性也之義而漫論及此,不知可測圣賢制欲之真方否。

道者謝賓山,別去數(shù)年,復(fù)來謁。云∶別后過建業(yè),浮彭蠡,之袁南饒廠之間,訪龍虎山遺跡。

年余,逾匡廬,走荊、襄、鄭、衛(wèi)諸境。已而過河間,徒步真、保,長途以及北都。居三年,復(fù)還。寓金焦歲余。訪賢日久,曾無一遇。但只勘得世情熟破。問世情若何?曰∶只是要占便宜,損人利己而已。遇富人則敬,遇貧人則賤。在在皆然。語音不同,其情一如。既而曰∶只討一人我平等人,亦不易得。況肯損己利人,何以學道?余聞之悚然。果能人我一如,是謂無我,是謂克己。巍巍圣境,緲不可即。

吾鄉(xiāng)佘山廟塑像甚工。聞寺僧云∶舊有一塑工某姓,來自江西。經(jīng)歲余,塑諸像。金澤寺像亦其人所塑。成而病,諸侶欲為延醫(yī)。工卻之曰∶無以為也。吾想像臆度,盡吾神矣,此所以病也。世豈有藥物能復(fù)吾神哉?竟死。仙廟諸像今具在,諸剎罕見其比。

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囚牛,平生好音樂,今胡琴頭上刻獸頭是。睚,平生好殺,今刀柄上龍吞頭是。嘲風,平生好險,今殿角走獸是。蒲牢,平生好鳴,今鐘上獸紐是。狻猊,平生好坐,今佛座獅子是。霸下,平生好重,碑坐獸是。狴犴,平生好訟,今獄門獅子頭是。,平生好文,今碑兩旁龍是。蚩吻,平生好吞,今殿脊獸頭是。惟龍無好,所以成龍。此可以證無欲即仙之旨。

《龍川紀事》載仙都山道士論養(yǎng)生有內(nèi)外。精氣,內(nèi)也,非金石所能堅凝。四肢百骸,外也,非精氣所能變化。欲事內(nèi),必調(diào)養(yǎng)精氣,極而后內(nèi)丹成,內(nèi)丹成則不能死矣。然隱居人間,久之或托尸解而未能變化輕舉,蓋四大本外物和合而成。惟外丹然后可以點瓦礫、化皮骨,飛行無礙矣。然內(nèi)丹未成,內(nèi)無交之,則服外丹者多死。余謂此論固為唐皇服丹燥渴而發(fā),然以內(nèi)丹為精氣,則膠于凡軀不知藥自外來之旨;以外丹為金石,則滯于形質(zhì)而不知從有入無之妙。豈足通元家之奧義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