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藥詞典頻道 > 中成藥 > 正文

溫脾丸

摘要:【方源】唐《備急千金要方》;《中成藥新用途》77頁。 【組成】大黃、附子、干姜、人參、甘草。 【規(guī)格】蜜丸:每丸9g;水泛丸:每丸0.1g。 【用法】口服:蜜丸,1丸(9g)/次,2或3次/日,溫開水送服。水泛丸,10g/次,3次/日。 【功效】溫補脾陽,瀉下寒積。 【主治】寒積腹… 收藏
【方源】唐《備急千金要方》;《中成藥新用途》77頁。
【組成】大黃、附子、干姜、人參、甘草。
【規(guī)格】蜜丸:每丸9g;水泛丸:每丸0.1g。
【用法】口服:蜜丸,1丸(9g)/次,2或3次/日,溫開水送服。水泛丸,10g/次,3次/日。
【功效】溫補脾陽,瀉下寒積。
【主治】寒積腹痛。癥見臍腹冷痛,喜溫喜按,便秘或下利日久不止,手足不溫,苔白不渴,脈沉弦而遲。
【按語】附子走而不守,溫壯脾陽以散寒凝;大黃瀉下,其性雖屬苦寒,但與辛熱之附子相伍,制性存用,則奏溫下之效,兩藥共為君藥,此乃仿張仲景大黃附子湯之法而用藥。干姜辛熱,既能溫脾散寒,又可增強附子對大黃的制約,為臣藥。然本方證尚有脾陽不足,故又選用人參、甘草補益脾胃之陽氣,并使大黃下不傷正,為佐藥。甘草并能調(diào)和諸藥,兼以為使藥。諸藥合用,具有寓溫補于攻下之中的配伍特點,是溫補瀉下法的代表方。
【現(xiàn)代應用】
1.腸癰(急性闌尾炎):《浙江中醫(yī)雜志》(1986,9:425)報道:某男,58歲。初起惡寒發(fā)熱,繼則上腹隱痛,次日下午右上腹急痛難忍,右下腿不能屈伸,診為“急性闌尾炎”收入住院。家人不愿手術。癥見寒熱往來,汗出肢冷,捫之右少腹隆起,疼痛灼熱,苔白,脈沉緊。證屬瘀阻滯闌門。治宜涼血逐瘀,排膿消腫,投溫脾湯加味。2劑腹痛大減,再2劑腹痛緩解,少腹腫塊亦消。
2.腸粘連:《四川中醫(yī)》(1987,1:42)報道:某女,48歲。2年前因“急性闌尾炎”行闌尾切除術,術后經(jīng)常脘腹絞痛,消化道攝片,診為腸梗阻。經(jīng)過射糜蛋白酶、胎盤組織液,均不效,中藥予活血理氣止痛,收效亦微?,F(xiàn)癥:腹脹痛陣作,伴惡心嘔吐,大便秘結(jié),面色萎白,食少神萎,形寒,四肢厥冷,腹部稍膨脹,苔薄舌淡,邊有瘀點瘀斑。此脾陽內(nèi)匱,運化失調(diào),寒瘀互結(jié),邪客腸腑。擬溫陽益氣,扶正祛邪,痛腑攻下,方投溫脾湯加味,服方10劑而愈。
3.急性絞窄性腸阻梗:《湖南中醫(yī)雜志》(1989,5:20)報道:某男,43歲。患者應邀去友人家作客,歸途中突然發(fā)病,劇烈腹痛,由路人急送我院住院治療。檢查:急性痛苦面容,腹痛劇烈,繞臍走竄,陣發(fā)性劇痛減輕,后呈持續(xù)性腹痛,牽引腰背部。腹脹嚴重,可見腸型,不大便,無矢氣,腸鳴音亢進,出現(xiàn)金屬樣“叮當”音。持續(xù)嘔吐,腹壁肌緊張,有明顯壓痛。T:38℃,血壓120/80mmHg,X線檢査立位發(fā)現(xiàn)腸腔液平面。西醫(yī)診斷為“急性絞窄性腸梗阻”。中醫(yī)查:腹脹如鼓,四肢厥冷,氣息微弱,小便短少,不大便,無矢氣,舌苔白膩,脈沉遲澀。證屬脾虛寒結(jié)。用溫脾湯1劑,大便頓通,腹脹痛減輕,再劑諸證皆除。
4.膽道蛔蟲癥:以本方加味治療膽道蛔蟲病63例,療效滿意。藥用人參、附子、干姜、甘草、樸硝各10g,當歸、大黃、檳榔各15g,烏梅25g。水煎至200ml。5歲兒童每次服50ml,6-7歲70ml,11-14歲100ml,每日3次。治療63例,一次服藥疼痛緩解59例,有4例服藥3天而痛解,伴嘔吐者配合針內(nèi)關穴。
5.消化性潰瘍:以本方加減治療消化性潰瘍45例。藥用黨參20g,熟大黃5g,附子10g,高良姜10g,白術10g,莪術6g,甘草5g。水煎服。痛甚加沉香;嘔吐加代赭石;兼見郁熱去高良姜,加郁金、公英;出血較多者,黨參易人參,加黃芪。治療結(jié)果:臨床癥狀完全消失或基本消失,胃鏡復查潰瘍?nèi)撸?9例;臨床癥狀完全消失或基本消失,胃鏡檢查潰瘍由活動期變?yōu)橛掀诨驖兠婵s小1/2以上為好轉(zhuǎn)者,4例;臨床癥狀消失或減輕,胃鏡檢查潰瘍面改變不明顯為無效者,2例。本組病例治療最長62天,治療最短28天,平均住院37.2天。大便隱血(+++)23例,服藥1周后隱血相繼轉(zhuǎn)陰。
【使用注意】
1.陽明腑實證者禁用。
2.陰虛便秘者慎用。

原標題:溫脾丸

詞條標簽:溫脾丸

上一篇:麻仁丸下一篇:大黃附子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