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藥詞典頻道 > 中成藥 > 正文

藥艾條

摘要:【方源】現(xiàn)代研制方;《中國藥典》2005版514頁?!吨袊幍洹?015版1161頁。 【組成】艾葉20000g、桂枝1250g、高良姜1250g、廣藿香500g、降香1750g、白芷1000g、生川烏750g、香附500g、丹參500g、陳皮500g。 【制法】 以上十味,艾葉碾成艾絨;其余桂枝等九味粉碎成細粉,過篩… 收藏
【方源】現(xiàn)代研制方;《中國藥典》2005版514頁。《中國藥典》2015版1161頁。

【組成】艾葉20000g、桂枝1250g、高良姜1250g、廣藿香500g、降香1750g、白芷1000g、生川烏750g、香附500g、丹參500g、陳皮500g。

【制法】 以上十味,艾葉碾成艾絨;其余桂枝等九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取艾絨20g,均勻平鋪在一張長28cm、寬15cm的白棉紙上,再均勻散布上述粉末8g,將棉紙兩端折疊約6cm,卷緊成條,粘合封閉,低溫干燥,制成1000支,即得。

【性狀】本品呈圓柱狀,長20-21cm,直徑1.7-1.8cm;氣香,點燃后不熄滅,煙氣特異。

【鑒別】

1.取本品,置顯微鏡下觀察:T字形毛彎曲,柄2-4細胞(艾葉)。非腺毛1-6細胞,壁有疣狀突起(廣藿香)。纖維束棕色,壁甚厚,有的周圍細胞含草酸鈣方晶,形成晶纖維(降香)。分泌細胞類圓形,含淡黃棕色至紅棕色分泌物,其周圍細胞作放射狀排列(香附)。草酸鈣方晶成片存在于薄壁組織中(陳皮)。

2.取本品,除去棉紙,混勻,取5g,加乙醚30ml,密塞,浸泡30分鐘,濾過,濾液揮散乙醚至約1ml,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桉油精對照品,加乙醚制成每1ml含1μl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供試品溶液10μl、對照品溶液3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石油醚(30-60℃)—乙酸乙酯(18: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3.取本品,除去棉紙,混勻,取5g,加乙醚30ml,密塞,浸泡60分鐘,時時振搖,濾過,濾液揮干,殘渣加乙酸乙酯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異歐前胡素對照品,加乙酸乙酯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供試品溶液15μl、對照品溶液4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石油醚(30-60℃)—乙醚(3:2)為展開劑,在25℃以下展開,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

4.取本品,除去棉紙,混勻,取5g,加乙醇40ml,密塞,浸泡50分鐘,時時振搖,濾過,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桂皮醛對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1μl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供試品溶液10μl、對照品溶液2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石油醚(30-60℃)—乙酸乙酯(17:3)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二硝基苯肼乙醇試液。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功效】行氣血,逐寒濕。
【主治】用于風寒濕痹,肌肉痠麻,關節(jié)四肢疼痛,脘腹冷痛。
【按語】方中艾葉,桂枝溫經(jīng)散寒,良姜,川烏溫臟散寒,藿香,白芷祛風勝濕,降香,香附,陳皮理氣,丹參活血通經(jīng),諸藥合用,以奏通竅祛濕,溫經(jīng)行氣,活血止痛之功。
【現(xiàn)代應用】
1.預防和治療功能性子宮出血:應用艾條制成艾炷隔姜灸關元穴30分鐘,每隔5日灸1次,能有效地預防和治療功能性子宮出血。[鄭玉蘭,隔姜面餅灸治療功能性子宮出血15例,《針灸學報》,1990;⑴:23]
2.治療小兒慢性腹瀉:有人釆用艾條施灸穴位治療小兒慢性腹瀉患者78例,一般輕者1日,重者2-3日即可獲得治愈。方法:白日用艾條施灸神厥、足三里、日樞穴,每穴約10分鐘,每日早、中、晚各1次。
3.治療小兒脫肛:有人用艾灸百會穴治療小兒脫肛患者75例,經(jīng)用藥1-2個療程后,全部獲得治愈。方法:患者取坐位,醫(yī)者站立在其背后,先按摩百會穴,有熱感后,用生姜1片,貼在百會穴上,艾灸2炷,1次/日,4日為1個療程。

4.治療各種痛癥:選用艾炷,置于痛點之上,點燃,待艾炷燃至患者呼燙時,用壓舌板按壓艾炷使滅。每次灸3-5壯,隔日1次,以不起泡為度。一般用藥2-4次即可痊愈。上法適用于某一部位疼痛,范圍小,多呈酸痛、脹痛或鈍痛,不伴全身疾病者。

【用法與用量】直射灸法。一次適量,紅暈為度,一日1-2次?;蜃襻t(yī)囑。

【規(guī)格】每支重28g。

【貯藏】密閉,防潮。



原標題:藥艾條

詞條標簽:藥艾條

上一篇:馬應龍麝香痔瘡膏下一篇:風油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