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藥典頻道 > 中藥材庫 > 正文
威靈仙(中藥材)
收藏
0
本詞條由國醫(yī)小鎮(zhèn)網(wǎng)整理并發(fā)布提供內(nèi)容,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載。

威靈仙為毛莨科植物威靈仙Clematis chinensis Osbeck、棉團鐵線蓮Clematis hexapetala Pall.或東北鐵線蓮Clematis terniflora DC. var. mandshurica (Rupr.) Ohwi的干燥根和根莖。 秋季采挖,除去泥沙,曬干。威靈仙主產(chǎn)于江蘇、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棉團鐵線蓮主產(chǎn)于遼寧、吉林、黑龍江和山東等地;東北鐵線蓮主產(chǎn)于東北各省。

  • 中藥名稱威靈仙

  • 中藥學名(拉丁名)CLEMATIDIS RADIX ET RHIZOMA

  • 別 名能消、鐵腳威靈仙、靈仙

  • 所屬功效類祛風濕藥

  • 毛茛科

  • 分布區(qū)域威靈仙主產(chǎn)于江蘇、浙江、江西、湖

來源

本品為毛莨科植物威靈仙Clematis chinensis Osbeck、棉團鐵線蓮Clematis hexapetala Pall.或東北鐵線蓮Clematis terniflora DC. var. mandshurica (Rupr.) Ohwi的干燥根和根莖。(《中國藥典2015》)
本品為毛莨科植物威靈仙Clematis chinensis Osbeck、棉團鐵線蓮Clematis hexapetala Pall.、辣蓼鐵線蓮Clematis terniflora DC. var. mandshurica (Rupr.) Ohwi、毛柱鐵線蓮Clematis meyeniana Walp.和柱果鐵線蓮Clematis uncinata Champ.的根及根莖。(《中華本草》)

分布產(chǎn)地

威靈仙主產(chǎn)于江蘇、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棉團鐵線蓮主產(chǎn)于遼寧、吉林、黑龍江和山東等地;東北鐵線蓮主產(chǎn)于東北各省。

入藥部位

根及根莖

采收加工

秋季采挖,除去泥沙,曬干。(《中國藥典2015》)
秋季挖出,去凈莖葉,洗凈泥土,曬干,或切成段后曬干。(《中華本草》)

藥材性狀

威靈仙:根莖呈柱狀,長1.5-10cm,直徑0.3-1.5cm;表面淡棕黃色;頂端殘留莖基;質較堅韌,斷面纖維性;下側著生多數(shù)細根。根呈細長圓柱形,稍彎曲,長7-15cm,直徑0.1-0.3cm;表面黑褐色,有細縱紋,有的皮部脫落,露出黃白色木部;質硬脆,易折斷,斷面皮部較廣,木部淡黃色,略呈方形,皮部與木部問常有裂隙。氣微,味淡。
棉團鐵線蓮:根莖呈短柱狀,長1-4cm,直徑0.5-1cm。根長4-20cm,直徑0.1-0.2cm;表面棕褐色至棕黑色;斷面木部圓形。味咸。
東北鐵線蓮:根莖呈柱狀,長1-11cm,直徑0.5-2.5cm。根較密集,長5-23cm,直徑0.1-0.4cm;表面棕黑色;斷面木部近圓形。味辛辣。(《中國藥典2015》)
威靈仙:根莖橫長,呈圓柱狀,長1.5-10cm,直徑0.3-1.5cm,兩側及下方著生多數(shù)細根;表面淡棕黃色至棕褐色,皮部常脫裂而呈纖維狀,節(jié)隆起,頂端常殘留木質莖基;質較堅韌,斷面纖維性。根長圓柱形,稍扭曲,長7-20cm,直徑0.1-0.3cm;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有細縱紋,有時皮部脫落而露出淡黃色木部;質硬脆,易折斷,斷面皮部較寬,與木部間常有裂隙。氣微,味微苦。
棉團鐵線蓮:根莖呈短柱狀,長1-4cm,直徑0.5-1cm。根較少,長4-20cm,直徑0.1-0.2cm;表面棕褐色至棕黑色;斷面木心圓形細小,占根直徑的1/2以下。味咸。
辣蓼鐵線蓮:根莖呈柱狀,長1-11cm,直徑0.5-2.5cm。根多數(shù),細長密集如馬尾狀;表面棕黑色或棕褐色,有多數(shù)明顯的細皺紋;斷面皮部白色,木心近圓形,較細小。味辛辣。
毛柱鐵線蓮:根莖及根與威靈仙相似,較難區(qū)別。味淡。
柱果鐵線蓮:根表面淡棕色,縱皺紋明顯;斷面角質樣。味淡。
以條均勻、質堅硬、斷面色灰白者為佳。(《中華本草》)

性味歸經(jīng)

辛、咸,溫。歸膀胱經(jīng)。(《中國藥典2015》)
辛、咸、微苦,溫,小毒。歸膀胱、肝經(jīng)。(《中華本草》)

藥材功效

祛風濕,通經(jīng)絡。(《中國藥典2015》)
祛風除濕,通絡止痛。(《中華本草》)

藥材主治

用于風濕痹痛,肢體麻木,筋脈拘攣,屈伸不利。(《中國藥典2015》)
主治風濕痹痛,肢體麻木,筋脈拘攣,屈伸不利,腳氣腫痛,瘧疾,骨哽咽喉,并治痰飲積聚。(《中華本草》)

用法用量

6-10g。(《中國藥典2015》)
內(nèi)服:煎湯,6-9g,冶骨哽咽喉可用到30g;或入丸、散;或浸酒。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熏洗;或作發(fā)泡劑。(《中華本草》)

用藥禁忌

氣血虧虛及孕婦慎服。(《中華本草》)

貯藏保存

置干燥處。(《中國藥典2015》)
貯干燥容器內(nèi);酒威靈仙,密閉,置陰涼干燥處,防潮。(《中華本草》)

藥材鑒別

顯微鑒別:
本品根橫切面:
威靈仙:表皮細胞外壁增厚,棕黑色。皮層寬,均為薄壁細胞,外皮層細胞切向延長;內(nèi)皮層明顯。韌皮部外側常有纖維束和石細胞,纖維直徑18-43μm。形成層明顯。木質部全部木化。薄壁細胞含淀粉粒。    
棉團鐵線蓮:外皮層細胞多徑向延長,緊接外皮層的1-2列細胞壁稍增厚。韌皮部外側無纖維束和石細胞。
東北鐵線蓮:外皮層細胞徑向延長,老根略切向延長。韌皮部外側偶有纖維和石細胞。
理化鑒別:
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醇50ml,加熱回流2小時,濾過,濾液濃縮至20ml,加鹽酸3ml,加熱回流1小時,加水10ml,放冷,加石油醚(60-90℃)25ml振搖提取,石油醚蒸干,殘渣用無水乙醇10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齊墩果酸對照品,加無水乙醇制成每1ml含0.45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3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甲苯—乙酸乙酯—甲酸(20:3:0.2)為展開劑,薄層板置展開缸中預飽和30分鐘,展開,取出,晾干,噴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中國藥典2015》)

中藥配伍

1.治手足麻痹,時發(fā)疼痛;或打撲傷損,痛不可忍,或癱瘓等癥:威靈仙(炒)五兩,生川烏頭、五靈脂各四兩。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七丸,用鹽湯下。忌茶。(《普濟方》)
2.治中風手足不遂,口眼喎斜,筋骨關節(jié)諸風,腰膝疼痛,傷寒頭痛,鼻流清涕,皮膚風癢,瘰疬,痔瘡,大小腸秘,婦人經(jīng)閉:威靈仙洗焙為末,以好酒和令微濕,入竹筒內(nèi),牢塞口,九蒸九曝,如干,添酒重灑之,以白蜜和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至三十丸,酒湯下。(《海上集驗方》)
3.治腎臟風壅,腰膝沉重:威靈仙末。蜜丸,梧子大。溫酒服八十丸。平明微利惡物如青膿膠,即是風毒積滯,如未利,再服一百丸,取下,后食粥補之一月,仍常服溫補藥。(孫兆?放杖丸)
4.治腰腳疼痛久不瘥:威靈仙五兩。搗細羅為散。每于食前以溫酒調下一錢,逐日以微利為度。(《圣惠方》威靈仙散)
5.治腳氣入腹,脹悶喘急:威靈仙末,每服二錢,酒下。痛減一分則藥亦減一分。(《簡便單方》)
6.治瘧疾:威靈仙,以酒一鐘,水一鐘,煎至一鐘,臨發(fā)溫服。(《本草原始》)
7.治噎塞膈氣:威靈仙一把,醋、蜜各半碗,煎五分服,吐出宿痰。(《唐瑤經(jīng)驗方》)
8.治停痰宿飲,喘咳嘔逆,全不入食:威靈仙(焙)、半夏(姜汁浸焙),為末,用皂角水熬膏,丸綠豆大。每服七丸至十丸,姜湯下,一日三服,一月為驗。忌茶、面。(《綱目》)
9.治痞積:威靈仙、楮桃兒各一兩。上為細末。每服三錢重,用溫酒調下。(《普濟方》化鐵散)
10.治癖積:威靈仙為末。煉蜜丸,如彈子大,紅絹袋盛一丸,同精豬肉四兩煮爛。去藥吃肉,以知為度。(《幼科指掌》威靈仙丸)
11.治大腸冷積:威靈仙末。蜜丸,梧子大。一更時,生姜湯下十丸至二十丸。(《經(jīng)驗良方》)
12.治男婦氣痛,不拘久近:威靈仙五兩,生韭根二錢半,烏藥五分,好酒一盞,雞子一個?;一痨幸凰?,五更視雞子殼軟為度。去渣溫服,以干物壓之,側睡,向塊邊;渣再煎,次日服,覺刺痛,是其驗也。(《摘元方》)
13.治腸風病甚不瘥:威靈仙(去土)、雞冠花各二兩。上二 味,銼劈,以米醋二升煮干,更炒過,搗為末,以生雞子清和作小餅子,炙干,再為細末。每服二錢匕,空心,陳米飲調下,午復更一服。(《圣濟總錄》靈仙散)
14.治痔瘡腫痛:威靈仙三兩。水一斗,煎湯,先熏后洗, 冷再溫之。(《外科精義》)
15.治便毒:威靈仙、貝母、知母各一兩。為末。每服三錢,空心酒調下,如不散再服。(《癰疽神秘驗方》威靈仙散)
16.治破傷風?。和`仙半兩,獨頭蒜一個,香油一錢。同搗爛,熱酒沖服,汗出。(《衛(wèi)生易簡方》)
17.治雞鵝骨鯁:赤莖威靈仙五錢。井華水煎服。(《圣濟總錄》)
18.治諸骨鯁咽。威靈仙一兩二錢,砂仁一兩,沙糖一盞。水二鐘,煎一鐘,溫服。(《綱目》)
19.治牙痛:威靈仙、毛莨各等量。制法:鮮藥洗凈,搗爛取汁,1000毫升藥汁加75%酒精10毫升,用以防腐。用法:用棉簽沾藥水擦痛牙處。注意不可多擦,以免起泡。(《全展選編?五官科》)

中藥炮制

除去雜質,洗凈,潤透,切段,干燥。(《中國藥典2015》)
威靈仙: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凈,潤透,切厚片或段,干燥。
酒威靈仙:取威靈仙片或段,加黃酒拌勻,悶潤至透,置鍋內(nèi),用文火炒干,取出放涼。每威靈仙100kg,用黃酒10kg。酒制能增強祛風通絡作用。(《中華本草》)

道地性

關藥、 淮藥、 南藥

相關論述

1.《唐本草》:腰、腎、腳膝、積聚、腸內(nèi)諸冷病,積年不瘥,服之效。
2.《開寶本草》:主諸風,宣通五藏,去腹內(nèi)冷滯,心隔痰水久積,癥瘕痃癖氣塊,膀胱宿膿惡水,腰膝冷疼及療折傷。
3.《本草衍義》:治腸風。
4.《本草衍義補遺》:痛在上者('上者'一作'上下者')服之。
5.《本經(jīng)逢原》:痘疹毒壅于上不能下達,腰下脛膝起灌遲者,用為下引。
6.《南京民間藥草》:鮮根泡酒服治胃痛;和白糖打爛敷腦門處一晝夜,見皮膚生泡即除去,治牙齦腫脹。
7.《安徽藥材》:搗敷眉心治白喉。
8.《廣西中草藥》:祛風除濕,通經(jīng)活絡,利尿,止痛。治風濕骨痛,黃疸,浮腫,小便不利,偏頭痛,跌打內(nèi)傷。
9.《海上集驗方》:威靈仙,去眾風,通十二經(jīng)脈,疏宣五臟冷膿宿水變病,微利不渴。人服此,四肢輕健,手足溫暖,并得清涼。
10.《綱目》:威靈仙,氣溫,味微李咸。辛泄氣,咸泄水,故風濕痰次之病,氣妝者服之有捷效,其性大抵疏利,久服恐損真氣,氣弱者亦不可服之。
11.《本草經(jīng)疏》:威靈仙,主諸風,而為風藥之宣導善走者也。腹內(nèi)冷滯,多由于寒濕,心膈痰水,乃飲停于上、中二焦也,風能勝濕,濕病喜燥,故主之也。膀胱宿膿惡水,靡不由濕所成,腰膝冷疼,亦緣濕流下部侵筋致之,祛風除濕,病隨去矣。其日久積瘕、痃癖、氣塊及折傷,則病于血分者多,氣分者少,而又未必皆由于濕,施之恐亦無當,取節(jié)焉可也。
12.《藥品化義》:靈仙,性猛急,蓋走而不守,宣通十二經(jīng)絡。主治風、濕、痰、壅滯經(jīng)絡中,致成痛風走注,骨節(jié)疼痛,或腫,或麻木。風勝者,患在上,濕勝者,患在下,二者郁遏之久,化為血熱,血熱為本,而痰則為標矣,以此疏通經(jīng)絡,則血滯痰阻,無不立豁。若中風手足不遂,以此佐他藥宣行氣道。酒拌,治兩臀痛。因其力猛,亦能軟骨,以此同芎、歸、龜甲、血余,治臨產(chǎn)交骨不開,驗如影響。
13.《本草正義》:威靈仙,以走竄消克為能事,積濕停痰,血凝氣滯,諸實宜之。味有微辛,故亦謂祛風,然惟風寒濕三氣之留凝隧絡,關節(jié)不利諸病,尚為合宜,而性頗銳利,命名之義,可想而知,乃唐人著《威靈仙傳》竟謂治中風不語,手足不遂,口眼喎斜云云,則人有誤會矣。

傳說淵源

       從前,江南有座威靈寺,寺里有個老和尚,專門用一種草藥為人們治療風濕和骨刺卡喉病。但老和尚為人奸詐,總想著法兒多騙些錢,每逢有人來看病,他并不是直接把藥草拿出來給病人煎服,而是大擺迷魂陣,故弄玄虛。他先讓病人求神拜佛,燒上三灶香,念上幾句經(jīng),然后把香灰倒在一碗水里(其實這是早已熬好的草藥湯),才讓病人喝下去。由于病人喝了香灰水后,病就好了,人們就紛紛管老和尚叫“賽神仙”。老和尚也由此斂了不少錢物。
       話說老和尚身邊有一個小徒弟,由于長期跟在老和尚身邊,對老和尚的那套鬼把戲,當然是一消二楚。小徒弟每天的工作士分辛苦,除制藥外,他還得上山采藥,砍柴,回到寺里還要燒水、做飯,打掃庭院。雖然這樣,老和尚還是經(jīng)常打罵虐待他。小徒弟有苦無處訴,氣憤難當,就想了個法兒,他在煎藥時,故意換上些根本治不了病的野草,使老和尚的藥失靈。湊巧,當天就有個獵人引兒子來求佛看病,說獸骨子卡在兒子的喉嚨里出不來,賽神仙和往常一樣,又燒香又念經(jīng),嘴里還振振有詞地念道:“日出東方往西游,手執(zhí)金瓶倒騎牛,一聲喝斷長江水,喝斷長江水不流。吾佛如來請下界,與他小兒把病除。”說完,就把香灰倒在備好的湯藥碗里,叫小孩喝下,結果藥不靈了,骨刺照舊卡在喉嚨里。獵人無奈,只好領行孩子失望地走了。小徒弟悄悄地從后門追上獵人導說:“佛爺不靈,喝這草藥吧。”孩子喝了草藥后,病就好了。從此書“賽神仙”的香灰水不靈了,有病的人也不找他了,不過從后門找小徒弟看病的人卻是越來越多。
       后來,老和尚知道是小徒弟搗的鬼后,不由氣得病倒在床手一命歸西。老和尚死后,小徒弟就成了威靈寺的主持。他在寺院周圍大量種植這種藥草,給人治病,分文不收。但這種藥草叫什么名字,老和尚也留了一手沒告訴他。后來人們常到威靈寺來求小和尚要藥行病,治病又那么靈驗、眾人就把這種華藥叫“威靈仙”。

原標題:威靈仙
詞條標簽:辣蓼鐵線蓮,威靈仙

  • 來源來源
  • 分布產(chǎn)地分布產(chǎn)地
  • 入藥部位入藥部位
  • 采收加工采收加工
  • 藥材性狀藥材性狀
  • 性味歸經(jīng)性味歸經(jīng)
  • 藥材功效藥材功效
  • 藥材主治藥材主治
  •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 用藥禁忌用藥禁忌
  • 貯藏保存貯藏保存
  • 藥材鑒別藥材鑒別
  • 中藥配伍中藥配伍
  • 中藥炮制中藥炮制
  • 道地性道地性
  • 相關論述相關論述
  • 傳說淵源傳說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