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藥典頻道 > 中藥材庫 > 正文
野艾葉(中藥材)
收藏
0
本詞條由國醫(yī)小鎮(zhèn)網(wǎng)整理并發(fā)布提供內(nèi)容,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載。

野艾葉為菊科植物艾蒿Artemisia lavandulaefolia DC.的干燥葉。夏季花未開時采摘,除去枯葉,莖枝及雜質(zhì),陰干。產(chǎn)黑龍江、吉林、遼寧、內(nèi)蒙古、河北、山西、陜西、甘肅、山東、江蘇、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北部)、廣西(北部)、四川、貴州、云南等省區(qū)。

  • 中藥名稱野艾葉

  • 中藥學名(拉丁名)FOLUM ARIEMISIAE LAVANDULAEFOLIAE

  • 別 名

  • 所屬功效類止血藥

  • 菊科

  • 分布區(qū)域、產(chǎn)黑龍江、吉林、遼寧

來源

本品為菊科植物艾蒿Artemisia lavandulaefolia DC.的干燥葉。(《甘肅省中藥材標準2009年版》)

分布產(chǎn)地

產(chǎn)黑龍江、吉林、遼寧、內(nèi)蒙古、河北、山西、陜西、甘肅、山東、江蘇、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北部)、廣西(北部)、四川、貴州、云南等省區(qū)。

入藥部位

采收加工

夏季花未開時采摘,除去枯葉,莖枝及雜質(zhì),陰干。(《甘肅省中藥材標準2009年版》)

藥材性狀

本品葉多皺縮,破碎。完整葉展開后呈卵形,長圓形,長2.5-6cm,寬1-4cm。上表面灰綠色至深綠色,有眾多的腺點及小凹點,疏被短柔毛,下表面密被白色絨毛;常二回羽狀全裂或第二回深裂,少數(shù)羽狀全裂或不裂,裂片卵形、長橢圓形至披針形,邊緣常無裂齒;葉柄長。常有假托葉。質(zhì)柔軟,氣清香,味苦。(《甘肅省中藥材標準2009年版》)

性味歸經(jīng)

辛、苦,溫;歸肝、脾、腎經(jīng)。(《甘肅省中藥材標準2009年版》)

藥材功效

散寒止痛,溫經(jīng)止血。(《甘肅省中藥材標準2009年版》)

藥材主治

用于小腹冷痛,經(jīng)寒不調(diào),宮冷不孕,吐血,衄血,崩漏經(jīng)多,妊娠下血;外治皮膚瘙癢。(《甘肅省中藥材標準2009年版》)

用法用量

3-9g。外用適量,共灸治或熏洗用。(《甘肅省中藥材標準2009年版》)

用藥禁忌

陰虛血熱者忌用。(《甘肅省中藥材標準2009年版》)

貯藏保存

置陰涼干燥處。(《甘肅省中藥材標準2009年版》)

藥材鑒別

顯微鑒別:
本品葉脈橫切面:上表皮1列細胞,呈長方形,被角質(zhì)層;有較多的腺毛極少數(shù)“T”字形毛(非腺毛)。上表皮內(nèi)1-3列厚角細胞,下表皮內(nèi)1-2列厚角細胞。柵欄細胞1列;海綿細胞中散在1-2個分泌腔,周圍分泌細胞5-7個(中脈處);草酸鈣簇晶易見。中脈維管束1-2個,上下有眾多的纖維。下表皮細胞1列,呈不規(guī)則形。
粉末深綠色,“T”字形非腺毛眾多,柄部細胞3-4個,頂端細胞長而彎曲或纏繞狀,兩壁不等長;上可見特大T字毛,柄細胞5-12個,基部數(shù)個細胞特大而長。腺毛質(zhì)面觀4、6個細胞相對疊合而成,長(11-)50-58μm??梢娚倭坎菟徕}簇晶,直徑3-9μm,存在于葉肉細胞中。氣孔大多為不定式,副衛(wèi)細胞3-6個,少見不等式。(《甘肅省中藥材標準2009年版》)

中藥炮制

除去雜質(zhì)及莖,篩去灰屑。(《甘肅省中藥材標準2009年版》)

道地性

非道地

原標題:野艾葉
詞條標簽:野艾蒿,野艾葉

  • 來源來源
  • 分布產(chǎn)地分布產(chǎn)地
  • 入藥部位入藥部位
  • 采收加工采收加工
  • 藥材性狀藥材性狀
  • 性味歸經(jīng)性味歸經(jīng)
  • 藥材功效藥材功效
  • 藥材主治藥材主治
  •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 用藥禁忌用藥禁忌
  • 貯藏保存貯藏保存
  • 藥材鑒別藥材鑒別
  • 中藥炮制中藥炮制
  • 道地性道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