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藥典頻道 > 中藥材庫 > 正文
吳茱萸(中藥材)
收藏
0
本詞條由國醫(yī)小鎮(zhèn)網整理并發(fā)布提供內容,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吳茱萸為蕓香科植物吳茱萸Ev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石虎Ev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 var. officinalis (Dode) Huang或疏毛吳茱萸Ev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 var. bodinieri (Dode) Huang的干燥近成熟果實。8-11月果實尚未開裂時,剪下果枝,曬干或低溫干燥,除去枝、葉、果梗等雜質。主產于貴州、廣西、湖南、四川、云南、陜西及浙江。

  • 中藥名稱吳茱萸

  • 中藥學名(拉丁名)EUODIAE FRUCTUS

  • 別 名食茱萸、吳萸

  • 所屬功效類溫里藥

  • 蕓香科

  • 分布區(qū)域主產于貴州、廣西、湖南、四川

來源

本品為蕓香科植物吳茱萸Ev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石虎Ev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 var. officinalis (Dode) Huang或疏毛吳茱萸Ev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 var. bodinieri (Dode) Huang的干燥近成熟果實。(《中國藥典2015》)

分布產地

主產于貴州、廣西、湖南、四川、云南、陜西及浙江。

入藥部位

果實及種子

采收加工

8-11月果實尚未開裂時,剪下果枝,曬干或低溫干燥,除去枝、葉、果梗等雜質。(《中國藥典2015》)

藥材性狀

本品呈球形或略呈五角狀扁球形,直徑2-5mm。表面暗黃綠色至褐色,粗糙,有多數點狀突起或凹下的油點。頂端有五角星狀的裂隙,基部殘留被有黃色茸毛的果梗。質硬而脆,橫切面可見子房5室,每室有淡黃色種子1粒。氣芳香濃郁,味辛辣而苦。(《中國藥典2015》)

性味歸經

辛、苦,熱;有小毒。歸肝、脾、胃、腎經。(《中國藥典2015》)

藥材功效

散寒止痛,降逆止嘔,助陽止瀉。(《中國藥典2015》)

藥材主治

用于厥陰頭痛,寒疝腹痛,寒濕腳氣,經行腹痛,脘腹脹痛,嘔吐吞酸,五更泄瀉。(《中國藥典2015》)

用法用量

2-5g。外用適量。(《中國藥典2015》)

用藥禁忌

不宜多服久服,無寒濕滯氣及陰虛火旺者禁服。(《中藥大辭典》)

貯藏保存

置陰涼干燥處。(《中國藥典2015》)

藥材鑒別

顯微鑒別:
本品粉末褐色。非腺毛2-6細胞,長140-350μm,壁疣明顯,有的胞腔內含棕黃色至棕紅色物。腺毛頭部7-14細胞,橢圓形,常含黃棕色內含物;柄2-5細胞。草酸鈣簇晶較多,直徑10-25μm;偶有方晶。石細胞類圓形或長方形,直徑35-70μm,胞腔大。油室碎片有時可見,淡黃色。
理化鑒別:
取本品粉末0.4g,加乙醇10ml,靜置30分鐘,超聲處理30分鐘,濾過,取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吳茱萸次堿對照品、吳茱萸堿對照品,加乙醇分別制成每1ml含0.2mg和1.5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上述三種溶液各2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石油醚(60-90℃)—乙酸乙酯—三乙胺(7:3:0.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中國藥典2015》)

中藥配伍

1.治腎氣上噦,腎氣自腹中起上筑于咽喉,逆氣連屬而不能吐,或至數十聲,上下不得喘息:吳茱萸(醋炒)、橘皮、附子(去皮)各50克。為末,面糊丸,梧子大。每姜湯下七十丸。(《仁存堂經驗方》)
2.治醋心,每醋氣上攻如釅醋:茱萸一合。水三盞,煎七分,頓服??v濃,亦須強服。(《兵部手祭方》)
3.治食已吞酸,胃氣虛冷者:吳茱萸(湯泡七次,焙)、干姜(炮)等分。為末,湯服5克。(《圣惠方》)
4.治肝火:黃連300克,吳茱萸50克或25克。上為末,水丸或蒸餅丸。白湯下五十丸。(《丹溪心法》左金丸)
5.治嘔而胸滿,及干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一升,人參150克,生姜300克,大棗十二枚。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溫服七合,日三服。(《金匱要略》吳茱萸湯)
6.治頭風:吳茱萸三升。水五升,煮取三升,以綿拭發(fā)。(《千金翼方》)
7.治痰飲頭疼背寒,嘔吐酸汁,數日伏枕不食,十日一發(fā):吳茱萸(湯泡七次)、茯苓籌分。為末,煉蜜丸悟子大。每熱水下五十丸,(《朱氏集驗方》)
8.治多年脾泄,老人多此,謂之水土同化:吳茱萸三錢。泡過,煎汁,入鹽少許,通口服,蓋茱萸能暖膀胱,水道既清,大腸自固,他藥雖熱,不能分解清濁也。(《仁存堂經驗方》)
9.治脾受濕氣,泄利不止,米谷遲化,臍腹刺痛;小兒有疳氣下痢,亦能治之:黃連(去須)、吳茱萸(去梗,炒)、白芍藥各五兩。上為細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濃煎米飲下,空心日三服。(《局方》戊己丸)
10.治腳氣入腹,困悶欲死,腹脹:吳茱萸六升,木瓜兩顆(切)。上二味,以水一斗三升,煮取三升,分三服,相去如人行十里久,進一服,或吐、或汗、或利、或大熱悶,即瘥。(《千金方》蘇長史茱萸湯)
11.治腳氣疼痛,如人感風濕流注,腳足痛不可忍,筋脈浮腫,宜服之:檳榔七枚,陳皮(去白)、木瓜各一兩,吳茱萸、紫蘇葉各三錢,桔梗(去蘆)、生姜(和皮)各半兩。上細切,水煎,次日五更,分作三、五服,只是冷服。冬天略溫服亦得。(《證治準繩》雞鳴散)
12.治遠年近日小腸疝氣,偏墜搐疼,臍下撮痛,以致悶亂,及外腎腫硬,日漸滋長,陰間濕癢成瘡:吳茱萸(去枝梗)一斤(四兩用酒浸,四兩用醋浸,四兩用湯浸,四兩用童子小便浸,各浸一宿,同焙干),澤瀉(去灰土)二兩。上為細末,酒煮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食前鹽湯或酒吞下。(《局方》奪命丹)
13.治小兒腎縮(乃初生受寒所致):吳茱萸、硫黃各半兩。同大蒜研涂其腹,仍以蛇床子煙熏之。(《圣惠方》)
14.治口瘡口疳:茱萸末,醋調涂足心。亦治咽喉作痛。(《瀕湖集簡方》)
15.治牙齒疼痛:茱萸煎酒含漱之。(《食療本草》)
16.治濕疹:炒吳茱萸一兩,烏賊骨七錢,硫黃二錢。共研細末備用。濕疹患處滲出液多者撒干粉;無滲出液者用蓖麻油或豬板油化開調抹,隔日一次,上藥后用紗布包扎。(《全展選編·皮膚科》)
17.治陰下濕癢生瘡:吳茱萸一升,水三升,煮三、五沸,去滓,以洗瘡。諸瘡亦治之。(《古今錄驗方》)

中藥炮制

吳茱萸:除去雜質。
制吳茱萸:取甘草搗碎,加適量水,煎湯,去渣,加入凈吳茱萸,悶潤吸盡后,炒至微干,取出,干燥。每100kg吳茱萸,用甘草6kg。(《中國藥典2015》)

道地性

南藥、 廣藥、 貴藥

相關論述

1.《本草衍義》:吳茱萸下氣最速,腸虛人服之愈甚。
2.《醫(yī)學啟源》:《主治秘訣》云,(吳茱萸)氣浮而味降,其用有四:去胸中寒一也;止心痛二也;感寒腹痛三也;消宿酒,為白豆蔻之佐四也。
3.王好古:沖脈為病,逆氣里急,宜以(吳茱萸)主之。故仲景吳茱萸湯、當歸四逆湯方治厥陰病溫脾胃,皆用此也。
4.《本草綱目》:茱萸,辛熱能散能溫,苦熱能燥能堅,故所治之證,皆取其散寒溫中,燥濕解郁之功而已。咽喉口舌生瘡者,以茱萸末醋調,貼兩足心,移夜便愈。其性雖熱,而能引熱下行,蓋亦從治之義,而謂茱萸之性上行不下行者,似不然也。有人治小兒痘瘡口噤者,嚙茱萸一、二粒抹之即開,亦取其辛散耳。
5.《本草經疏》:凡脾胃之氣,喜溫而惡寒,寒則中氣不能運化,或為冷實不消,或為腹內絞痛,或寒痰停積,以致氣逆發(fā)咳,五臟不利。吳茱萸,辛溫暖脾胃而散寒邪,則中自溫、氣自下,而諸證悉除。其主除濕血痹、逐風邪者,蓋以風寒濕之邪,多從脾胃而入,脾胃主肌肉,為邪所侵,則腠理閉密,而寒熱諸痹所從來矣,辛溫走散開發(fā),故能使風寒濕之邪,從腠理而出。中惡腹痛,亦邪惡之氣干犯脾胃所致,入脾散邪,則腹痛自止矣。
6.《本草匯言》:吳茱萸,開郁化滯,逐冷降氣之藥也。方龍?zhí)对?,凡患小腹、少腹陰寒之病,或嘔逆惡心而吞酸吐酸,或關格痰聚而隔食隔氣,或脾胃停寒而泄瀉自利,或肝脾郁結而脹滿逆食,或疝瘕弦氣而攻引小腹,或腳氣沖心而嘔噦酸苦,是皆肝脾腎經之證也,吳茱萸皆可治之。
7.《本經逢原》:茱萸善上,故服茱萸者,有沖膈沖眼、脫發(fā)咽痛、動火發(fā)瘡之害。其治暴注下重、嘔逆吞酸、肝脾火逆之證,必兼苦寒以降之,如左金丸治肝火痰運嘈雜最效。
8.《本草便讀》:吳茱萸,辛苦而溫,芳香而燥,本為肝之主藥,而兼入脾胃者,以脾喜香燥,胃喜降下也。其性下氣最速,極能宣散郁結,故治肝氣郁滯,寒濁下踞,以致腹痛疝瘕等疾,或病邪下行極而上,乃為嘔吐吞酸胸滿諸病,均可治之。即其辛苦香燥之性,概可想見其功。然則治肝治胃以及中下寒濕滯濁,無不相宜耳。
9.《神農本草經》:主溫中下氣,止痛,咳逆寒熱,除濕血痹,逐風邪,開腠理。
10.《名醫(yī)別錄》:主痰冷,腹內絞痛,諸冷實不消,中惡,心腹痛,逆氣,利五臟。
11.《藥性論》:主心腹疾,積冷,心下結氣,疰心痛;治霍亂轉筋,胃中冷氣,吐瀉腹痛不可勝忍者;療遍身頑痹,冷食不消,利大腸擁氣。
12.《本草拾遺》:殺惡蟲毒,牙齒蟲蛀。
13.《日華子本草》:健脾通關節(jié)。治腹痛,腎氣,腳氣,水腫,下產后余血。
14.王好古:治痞滿塞胸,咽膈不通,潤肝燥脾。
15.《本草綱目》:開郁化滯。治吞酸,厥陰痰涎頭痛,陰毒腹痛,疝氣,血痢,喉舌口瘡。

傳說淵源

       據說,“吳茱萸”在春秋時候原名“吳萸”。它產在吳國,是一味止痛良藥。
       當時,吳國和鄰近的楚國相比,還算小國,小國就得向大國進貢。這一年,吳國的貢品之中就有吳萸。誰想楚王一見,竟大發(fā)雷霆:
       “小小的吳國,膽敢把以國命名的東西當貢品,這不是看不起堂堂的楚國嗎?拿回去,不收!”
       吳國的使者愣住了。
       這時,有位姓朱的楚國大夫,急忙對楚王說:
       “吳萸能治胃寒腹疼,還能止吐止泄。吳王聽說大王有腹痛的老病,才選來進貢的。如果拒絕接受,那不就傷了兩國的和氣嗎?”
       “胡說,”楚王喝道,“我用不著什么‘吳萸’!我們的國家也不需要!”
       吳國的使臣又羞又氣,退出王宮。朱大夫追出來說:
       “請你不要生氣。就把吳萸留給我吧。楚王早晚會用上它的?!?/span>
       吳使就把吳萸給了朱大夫。朱大夫拿到家中,栽在院內,還命人精心管理。
       吳使回國后,吳王一聽楚王這么無禮,就同楚國斷了交。
       幾年過后,吳萸在朱大夫家中生長得十分茂盛,已經有一大片了。朱大夫知道,這種草的果實需在未成熟的時候入藥;所以,他命人及時采摘,晾干收藏,保存了許多。
       有一天,楚王忽然舊病復發(fā),肚子痛得直冒虛汗。朝中的大夫都急壞了,可是誰也沒有辦法治。
       朱大夫急忙用吳萸煎湯,獻給楚王。楚王連吃了幾劑,肚子不痛了;再吃幾劑,病全好了。楚王就問朱大夫:
       “你給我送來的是什么藥?。俊?/span>
       朱大夫說:“這就是那一個吳國進貢的吳萸?!?/span>
       這時,楚王才后悔不該那樣對待吳國。他一面派人與吳國和好,一面命栽種吳萸。
       有一年秋天,楚國流行起瘟病來了。許多百姓上吐下瀉,有的甚至活活病死了。
       楚王急忙傳旨,命令朱大夫配藥救民。朱大夫以吳萸為主制藥,救活了許多快死的病人。
       楚王為讓人們記住朱大夫的功勞,就傳旨把“吳萸”更名為“吳朱萸”。后來,人們?yōu)榱藰嗣鬟@是一種草,又把“吳朱萸”的“朱”字,加了草頭,寫成了“吳茱萸”。

原標題:吳茱萸
詞條標簽:波氏吳萸吳茱萸

  • 來源來源
  • 分布產地分布產地
  • 入藥部位入藥部位
  • 采收加工采收加工
  • 藥材性狀藥材性狀
  • 性味歸經性味歸經
  • 藥材功效藥材功效
  • 藥材主治藥材主治
  •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 用藥禁忌用藥禁忌
  • 貯藏保存貯藏保存
  • 藥材鑒別藥材鑒別
  • 中藥配伍中藥配伍
  • 中藥炮制中藥炮制
  • 道地性道地性
  • 相關論述相關論述
  • 傳說淵源傳說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