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醫(yī)藥資訊頻道 > 時事資訊 > 正文

大腸癌發(fā)病率升高 腸息肉是一顆“定時炸彈”

來源:人民日報發(fā)布時間:2015/12/4
導讀:隨著飲食結構的變化,我國大腸癌的發(fā)病率不斷升高。每年新發(fā)結直腸癌病例達30萬,并以年均4%增幅不斷攀升。結直腸癌的發(fā)病率已經高居惡性腫瘤的第三位。研究顯示,80%左右的大腸癌是由息肉惡變而來。因此,預 ...

  隨著飲食結構的變化,我國大腸癌的發(fā)病率不斷升高。每年新發(fā)結直腸癌病例達30萬,并以年均4%增幅不斷攀升。結直腸癌的發(fā)病率已經高居惡性腫瘤的第三位。研究顯示,80%左右的大腸癌是由息肉惡變而來。因此,預防結直腸癌,要從預防腸息肉開始。


  腸息肉指的是腸黏膜的隆起性病變。一般來說,腸息肉是一種良性病變,它可小至芝麻、綠豆,也可大至核桃,數量可從一個至數百個不等。根據息肉的性狀,可以分為帶蒂息肉、亞蒂息肉、扁平息肉。腸息肉按照其病理性質,可分為新生物性、炎癥性等5類。其中新生物性即腫瘤性,主要指大腸腺瘤,是腸息肉中最常見的,占70%—80%左右,有癌變的可能。


  絕大多數大腸息肉沒有癥狀,若息肉持續(xù)長大或者惡變,可出現便血、大便表面帶血、腹瀉、便秘、腹脹、腹痛等非特異性消化道癥狀。但是,從臨床癥狀難以診斷大腸息肉,確診大腸息肉主要靠一系列的檢查。直腸指診可以觸及中低位直腸的息肉。大腸息肉在鋇劑灌腸下,表現為腸道黏膜的局限性充盈缺損。纖維腸鏡可以觀察整個大腸黏膜,能夠發(fā)現和確診息肉。因此,腸鏡為診斷大腸息肉的“金標準”。


  在內鏡下,從形狀上大致可以判斷息肉的良惡性。一般來說,帶蒂、直徑小于2厘米、表面光滑、活動度好的常常是良性的。而黏膜下扁平的、直徑大于2厘米、表面有出血、潰瘍,往往提示息肉惡變。息肉惡變的概率與息肉大小有關,美國一項研究顯示,直徑小于1厘米的息肉惡變率約為1%,大于2厘米的腺瘤46%是惡性的,1—2厘米之間的腺瘤僅10%惡變。另外,借助色素內鏡與放大內鏡等技術,根據息肉表面的腺管開口類型,可對病變的類型與性質做出初步判斷。當然,將息肉取活檢送病理檢查,才可以最終判定息肉的性質。


  腸息肉大部分是腸黏膜的一個新生物,在未作病理檢查這個“金標準”之前,一切診斷只是猜測。隨著纖維內鏡特別是電子內鏡的問世,內鏡下治療技術發(fā)展很快,內鏡下息肉切除術已是很成熟的一種治療方法。其適應證有:


  1.各種大小的有蒂息肉和腺瘤;2.直徑小于2厘米無蒂息肉和腺瘤;3.多發(fā)性腺瘤和息肉,分布分散,數目較少。內鏡下腸息肉切除已成為腸息肉治療的常規(guī)方法,除了極少部分直徑過大、內鏡下形態(tài)明顯惡變或數目過多者外,一般均可在內鏡下將腸息肉完整切除。對比開刀,內鏡下進行息肉切除具有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等明顯優(yōu)勢。


  大腸息肉并不可怕。早期發(fā)現和切除息肉,能夠有效降低腸癌發(fā)生率。建議以下人群進行腸鏡檢查:1.40歲以上;2.本人有癌癥史、腸息肉史或一級親屬有大腸癌史;3.慢性腹瀉累計持續(xù)超過3個月,慢性便秘每年在兩個月以上,有黏液或血便史、慢性闌尾炎或闌尾切除史、慢性膽囊炎或膽囊切除史等。(作者為中國醫(yī)學科學院腫瘤醫(yī)院腹部外科主任醫(yī)師)

 

本站聲明:如果您認為轉載內容侵犯了您的權益,請您來電聲明,我們將會在收到信息核實后24小時內刪除相關內容。

 

 

猜你喜歡
愛看 不感興趣
說兩句吧

網友評論

驗證碼 看不清,換張圖片?

你還可以輸入250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