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醫(yī)文化 > 中藥傳說 >正文

防風的故事

信息來源:國醫(yī)小鎮(zhèn)發(fā)布時間:2014/6/6
摘要:防風,古代名“屏風”(見《名醫(yī)別錄》,喻御風如屏障也。其味辛甘,性微溫而潤,為“風藥中之潤劑”。 防風,能發(fā)汗,又能止汗,能止瀉,又能通便;能止血,又能通經(jīng)。在同一味中藥 ...

 

 

防風,古代名“屏風”(見《名醫(yī)別錄》,喻御風如屏障也。其味辛甘,性微溫而潤,為“風藥中之潤劑”。

防風,能發(fā)汗,又能止汗,能止瀉,又能通便;能止血,又能通經(jīng)。在同一味中藥身上具有如此截然相反的性狀,這在藥材當中是非常少見的。這除了與防風本身的形狀有關(guān)外,更重要的是因為配伍的不同導致的。

《施今墨對藥臨床經(jīng)驗集》中說“若屬外感證,用麻桂嫌熱、嫌猛;用銀翹嫌寒時,荊防用之最宜”,可見荊芥與防風相配有達腠理、發(fā)汗散邪之效,二者相輔相成;張元素治四時外感,表實無汗用防風配羌活等;劉河間治三焦實熱用防風紀荊芥、硝、黃等。前者乃解表兼除濕熱之劑,后者乃表里雙解之劑。

防風配柴胡、羌獨活等,能散風勝濕,升清止瀉;防風配枳實(殼)能通便。

《經(jīng)驗后方》中說“防風,去蘆頭,炙赤、為末,治崩中”;而配伍厚樸、砂仁、陳皮、九香蟲、制香附等,治婦女抑郁隱曲之疾。

 

原標題:防風的故事
上一篇:蒲黃的故事下一篇:肉蓯蓉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