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源】《中國藥典》2015年版1494頁。
【處方】苦參40g、甘草40g、白鮮皮54g、防風(fēng)40g、土茯苓81g、蟬蛻54g、黃柏27g、地黃54g、山銀花54g、赤芍27g、連翹40g、當(dāng)歸40g。
【制法】以上十二味,將山銀花、連翹、防風(fēng)、蟬蛻加水煎煮二次,每次1小時(shí),濾過,合并煎液;其余苦參等八味,加水煎煮三次,每次1小時(shí),濾過,合并煎液;合并以上藥液,減壓濃縮至相對(duì)密度為1.23(20℃)的清膏;另取蔗糖600g,加水適量,加熱溶解,濾過,與上述清膏混勻,加苯甲酸鈉2g,混勻,制成1000g,即得。
【性狀】本品為黑褐色稠厚的半流體;味甜、微苦。
【功效】清熱燥濕,活血解毒。
【主治】用于濕熱蘊(yùn)膚,郁滯不通所致的白疕,癥見皮損呈紅斑濕潤(rùn)、偶有淺表小膿皰,多發(fā)于四肢屈側(cè)部位;銀屑病見上述證候者。
【用法與用量】口服。一次33g,一日2次?;蜃襻t(yī)囑。
【注意】孕婦禁用;忌食刺激性食物。
【規(guī)格】(1)每袋裝33g;(2)每瓶裝100g;(3)每瓶裝300g。
【貯藏】密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