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藥典頻道 > 中藥材庫 > 正文
秦艽(中藥材)
收藏
0
本詞條由國醫(yī)小鎮(zhèn)網整理并發(fā)布提供內容,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秦艽為龍膽科植物秦艽Gentiana macrophylla Pall.、麻花秦艽Gentiana straminea Maxim.、粗莖秦艽Gentiana crassicaulis Duthie ex Burk.或小秦艽Gentiana dahurica Fisch.的干燥根。前三種按性狀不同分別習稱“秦艽”和“麻花艽”,后一種習稱“小秦艽”。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秦艽及麻花艽曬軟,堆置“發(fā)汗”至表面呈紅黃色或灰黃色時,攤開曬干,或不經“發(fā)汗”直接曬干;小秦艽趁鮮時搓去黑皮,曬干。秦艽主產于陜西、甘肅,以甘肅產量最大、質量最好;麻花秦艽產于甘肅、青海、四川、湖北等地;粗莖秦艽主產于青海、甘肅、四川、云南等地;小秦艽產于河北、內蒙古及陜西等地。

  • 中藥名稱秦艽

  • 中藥學名(拉丁名)GENTIANAE MACROPHYLLAE RADIX

  • 別 名秦膠、秦札、秦糾

  • 所屬功效類祛風濕藥

  • 龍膽科

  • 分布區(qū)域秦艽主產于陜西、甘肅,以甘肅產量

來源

本品為龍膽科植物秦艽Gentiana macrophylla Pall.、麻花秦艽Gentiana straminea Maxim.、粗莖秦艽Gentiana crassicaulis Duthie ex Burk.或小秦艽Gentiana dahurica Fisch.的干燥根。前三種按性狀不同分別習稱“秦艽”和“麻花艽”,后一種習稱“小秦艽”。(《中國藥典2015》)

分布產地

秦艽主產于陜西、甘肅,以甘肅產量最大、質量最好;麻花秦艽產于甘肅、青海、四川、湖北等地;粗莖秦艽主產于青海、甘肅、四川、云南等地;小秦艽產于河北、內蒙古及陜西等地。

入藥部位

根及根莖

采收加工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秦艽和麻花艽曬軟,堆置“發(fā)汗”至表面呈紅黃色或灰黃色時,攤開曬干,或不經“發(fā)汗”直接曬干;小秦艽趁鮮時搓去黑皮,曬干。(《中國藥典2015》)

藥材性狀

秦艽:呈類圓柱形,上粗下細,扭曲不直,長10-30cm,直徑1-3cm。表面黃棕色或灰黃色,有縱向或扭曲的縱皺紋,頂端有殘存莖基及纖維狀葉鞘。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略顯油性,皮部黃色或棕黃色,木部黃色。氣特異,味苦、微澀。
麻花艽:呈類圓錐形,多由數個小根糾聚而膨大,直徑可達7cm。表面棕褐色,粗糙,有裂隙呈網狀孔紋。質松脆,易折斷,斷面多呈枯朽狀。
小秦艽:呈類圓錐形或類圓柱形,長8-15cm,直徑0.2-1cm。表面棕黃色。主根通常1個,殘存的莖基有纖維狀葉鞘,下部多分枝。斷面黃白色。(《中國藥典2015》)

性味歸經

辛、苦,平。歸胃、肝、膽經。(《中國藥典2015》)

藥材功效

祛風濕,清濕熱,止痹痛,退虛熱。(《中國藥典2015》)

藥材主治

用于風濕痹痛,中風半身不遂,筋脈拘攣,骨節(jié)酸痛,濕熱黃疸,骨蒸潮熱,小兒疳積發(fā)熱。(《中國藥典2015》)

用法用量

3-10g。(《中國藥典2015》)

用藥禁忌

久痛虛羸,溲多、便溏者慎服。(《中藥大辭典》)

貯藏保存

置通風干燥處。(《中國藥典2015》)

藥材鑒別

理化鑒別:
1.取本品粉末0.5g,加甲醇10ml,超聲處理15分鐘,濾過,取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龍膽苦苷對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供試品溶液5μl、對照品溶液1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F254薄層板上,以乙酸乙酯—甲醇—水(10:2: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燈(254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2.取櫟癭酸對照品,加三氯甲烷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鑒別】(1)項下的供試品溶液5μl和上述對照品溶液1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甲酸(50:1:0.5)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中國藥典2015》)

中藥配伍

1.治虛勞潮熱,咳嗽,盜汗不止:秦艽(去苗、土)、柴胡(去苗)、知母、甘草(銼、炙)各一兩。上四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不計時候。(《圣濟總錄》秦艽湯)
2.治消渴,除煩躁:秦艽二兩(去苗),甘草三分(炙微赤,銼)。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圣惠方》)
3.治小便艱難,脹滿悶:秦艽一兩(去苗)。以水一大盞,煎取七分,去滓,食前分作二服。(《圣惠方》)
4.治黃,心煩熱,口干,皮肉皆黃:秦艽十二分,牛乳一大升。同煮,取七合,去滓,分溫再服,瘥。(《廣利方》)
5.治頭風疼:秦艽、白芷、川芎各6g,藁本9g。水煎服。(《沙漠地區(qū)藥用植物》)
6.治胎動不安:秦艽、阿膠(炒)、艾葉。上等分,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糯米百粒,煎至一盞,去滓溫服。(《婦人大全良方》秦艽湯)

中藥炮制

除去雜質,洗凈,潤透,切厚片,干燥。(《中國藥典2015》)

道地性

北藥、 秦藥

相關論述

1.《本經》:“主寒熱邪氣,寒濕風痹,肢節(jié)痛,下水,利小便?!?/span>
2.《別錄》:“療風,無問久新,通身攣急?!?/span>
3.《藥性論》:“利大小便,瘥五種黃病,解酒毒,去頭風。”
4.《四省本草》:“療酒黃、黃疸?!?/span>
5.《日華子》:“主傳尸、骨蒸,治疳及時氣?!?/span>
6.《珍珠囊》:“去陽明經風濕痹,仍治口瘡毒?!?/span>
7.《醫(yī)學啟源》:“治口噤,及腸風瀉血?!吨髦蚊匾吩疲吼B(yǎng)血榮筋,中風手足不遂者用之?!?/span>
8.王好古:“泄熱,益膽氣?!保ㄒ浴毒V目》)
9.《綱目》:“治胃熱,虛勞發(fā)熱?!?/span>
10.《本草正》:“解瘟疫熱毒,除潮熱煩渴及婦人眙熱,小兒疳熱瘦弱?!?/span>
11.《痧脹玉衡》:“活血祛風,消痧毒。筋骨疼痛,壯熱不者,非此不解?!?/span>
12.《藥性通考》:“散風去濕,去腸胃之熱,益肝膽之氣?!?/span>
13.《醫(yī)林纂要?藥性》:“補肝,燥脾,而善行下部,引木以疏土?!?/span>
14.《本草求真》:“除腸胃濕熱,兼除肝膽風邪,止痹除痛。”
15.沈文彬《藥論》:“(治)腸風臟毒,痔漏脫肛?!?/span>

傳說淵源

       戰(zhàn)國時期,秦國四處發(fā)兵,攻占其他六國的城池。士兵常年征戰(zhàn)在外,風餐露宿,因此不少士兵患上了腿痛、膝蓋痛的毛病。由于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大部分得病的士兵都留下了嚴重的后遺癥,不少士兵在沖鋒陷陣時由于腿腳不便,被對方士兵給殺死。
       部隊中有一個隨著軍隊一路南下的年輕軍醫(yī),不僅親眼目睹自己一個從小一起長大的朋友由于腿痛不便被對方士兵殺死,而且還看到很多老百姓除了飽受戰(zhàn)爭之苦外,同樣受到腿病不便的折磨,這讓他心痛不已。
       一路上不知道嘗了多少種藥,遭遇過多少困難,都沒能打消他找藥的決心。一連數月都未能找到適合的草藥,他身心俱疲,但是一想到那些正在遭受病痛的百姓和士兵,他又繼續(xù)踏上了尋藥之路。
       一日,在尋藥途中他遇到一位白頭發(fā)白胡子的老者,老者看上去百十來歲了,但是仍然面色紅潤,即使全身負重也能健步如飛。請教之后,才知老者乃名醫(yī)扁鵲之徒。
       軍醫(yī)無比敬慕遂拜老者為師,隨老者學習一段時間之后,年輕的軍醫(yī)問道:“師傅,我在軍營中和路上遇到很多腿痛、膝蓋痛的患者,但是苦于無藥治療,請問師傅,治療這個病可有良方?”老者隨手便指著路邊的一株草說,這個草能治療你說的腿疾,你多采些這個草去給百姓治病吧。
       說完便從懷中拿出一本帛書交到他的手中說:“這是扁鵲先師留給我的醫(yī)籍,我已經老了,不能像以前那樣游走四方為百姓治病了,你拿去好好學習。你跟隨我學習了這么長的時間,我已無可教你的東西了,記得為醫(yī)者不得以已之醫(yī)術為求財之本,當以除卻天下百姓之病痛,記已任,方可為大醫(yī),切記切記!”說完便騎鹿而去。年輕的軍醫(yī)眼含熱淚,向師傅磕了3個響頭后,便下山去了。
       下山后,他按照師傅的教誨,教身患腿疾的百姓和士兵自己識藥、采藥,漸漸地這些百姓和士兵的腿疾都痊愈了。隨后他游歷各地給百姓治療這種腿疾。由于這個藥材來自秦國,且藥材干燥后根莖有皺紋并且絞結在一起,所以人們就把這個藥材叫做“秦糾”,也就是我們今天所稱的“秦艽”。

原標題:秦艽
詞條標簽:達烏里秦艽,秦艽

  • 來源來源
  • 分布產地分布產地
  • 入藥部位入藥部位
  • 采收加工采收加工
  • 藥材性狀藥材性狀
  • 性味歸經性味歸經
  • 藥材功效藥材功效
  • 藥材主治藥材主治
  •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 用藥禁忌用藥禁忌
  • 貯藏保存貯藏保存
  • 藥材鑒別藥材鑒別
  • 中藥配伍中藥配伍
  • 中藥炮制中藥炮制
  • 道地性道地性
  • 相關論述相關論述
  • 傳說淵源傳說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