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藥典頻道 > 中藥材庫 > 正文
神曲(中藥材)
收藏
0
本詞條由國醫(yī)小鎮(zhèn)網(wǎng)整理并發(fā)布提供內(nèi)容,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zhuǎn)載。

神曲為辣蓼、青蒿、杏仁等藥加入面粉或麩皮混和后,經(jīng)發(fā)酵而成的曲劑。將鮮辣蓼草、青蒿、蒼耳草各7kg,切碎打汁,赤豆、杏仁(去皮)各4kg,軋成粉末,取麩皮60kg、面粉40kg,以麩皮和大部分面粉與上藥混合和勻,余些面粉與沸水打成漿糊狀,傾入混合的藥料中,用木棒攪拌均勻,至粘成餅狀,移置木板上壓平約1cm厚,用刀切成3cm的見方小塊,曬0.5-1d,收起堆置大竹匾內(nèi),上蓋麻袋、草包或稻麥稈,使其發(fā)酵,待其表面生出菌絲,取出曬干即成。全國各地均產(chǎn)。各地制曲加入的藥物不同,以福建產(chǎn)的建曲為道地。

  • 中藥名稱神曲

  • 中藥學(xué)名(拉丁名)

  • 別 名六神曲、六曲

  • 所屬功效類消食藥

  • 礦物藥

  • 分布區(qū)域全國各地均產(chǎn)。各地制曲加入的藥物

來源

本品為辣蓼、青蒿、杏仁等藥加入面粉或麩皮混和后,經(jīng)發(fā)酵而成的曲劑。(《中華本草》)

分布產(chǎn)地

全國各地均產(chǎn)。各地制曲加入的藥物不同,以福建產(chǎn)的建曲為道地。

入藥部位

其他

采收加工

將鮮辣蓼草、青蒿、蒼耳草各7kg,切碎打汁,赤豆、杏仁(去皮)各4kg,軋成粉末,取麩皮60kg、面粉40kg,以麩皮和大部分面粉與上藥混合和勻,余些面粉與沸水打成漿糊狀,傾入混合的藥料中,用木棒攪拌均勻,至粘成餅狀,移置木板上壓平約1cm厚,用刀切成3cm的見方小塊,曬0.5-1d,收起堆置大竹匾內(nèi),上蓋麻袋、草包或稻麥稈,使其發(fā)酵,待其表面生出菌絲,取出曬干即成。(《中華本草》)

藥材性狀

本品呈方形或長方形的塊狀,寬約3cm,厚約1cm,外表土黃色,粗糙。質(zhì)硬脆,易斷,斷面不平整,類白色,可見未被粉碎的褐色殘渣及發(fā)酵后的空洞。有陳腐氣,味苦。以身干、陳久、無蟲蛀、雜質(zhì)少者為佳。(《中華本草》)

性味歸經(jīng)

甘、辛,溫。歸脾、胃經(jīng)。(《中華本草》)

藥材功效

消食化積,健脾和胃。(《中華本草》)

藥材主治

主治飲食停滯,消化不良,脘腹脹滿,食欲不振,嘔吐瀉痢。(《中華本草》)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0-15g;或入丸、散。(《中華本草》)

用藥禁忌

脾陰不足,胃火盛,及孕婦慎服。(《中華本草》)

貯藏保存

貯干燥容器內(nèi),置通風(fēng)干燥處,防蛀。(《中華本草》)

中藥配伍

1.治脾胃俱虛,不能消化水谷,胸膈痞悶,腹脅時脹,連年累月,食減嗜臥,口苦無味,虛羸少氣:神曲(炒)六兩二錢,烏梅(去核,焙干)、干姜(炮)各四兩,小麥蘗(炒黃)三兩。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加至二十丸,米飲下,一日二服,不計時候。(《局方》消食丸)
2.治脾虛不能磨食:神曲四兩,白術(shù)三兩,人參一兩(俱炒),枳實(麩炒)五錢,砂仁(炒)四錢。共為末。飴糖為丸,梧子大。每早晚各服三錢,白湯下。(《方脈正宗》)
3.治時暑暴瀉及飲食所傷,胸膈痞悶:神曲(炒)、蒼術(shù)(米泔浸,焙干)各等分。為末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飲下。(《局方》曲術(shù)丸)
4.治休息痢,日夜不止,腹內(nèi)冷痛:神曲、蕪荑、吳茱萸各等分。熬,生姜汁和丸,如梧桐子大。食前粥飲下三十丸,(《普濟方》神曲丸)
5.治產(chǎn)后冷痢,臍下?痛:神曲三兩(炒令黃),熟干地黃二兩,白術(shù)一兩半。上為細(xì)散。每服二錢,粥飲調(diào)下,日服三四次。(《圣惠方》神曲散)
6.治食積心痛:陳神曲一塊,燒紅,淬酒二大碗服之。(《摘元方》)
7.治產(chǎn)乳運絕,亦治產(chǎn)難:神曲末,水服方寸匕。(《千金方》)
8.治產(chǎn)后瘀血不運,肚腹脹悶,漸成臌脹:神曲(陳舊者)一斤,微炒磨末。每早晚各服三錢,食前砂仁湯下。(《本草匯言》)

中藥炮制

神曲:除去紙或麻葉,切成小方塊,曬干。生用健脾開胃,并有發(fā)散作用。
炒神曲:取凈神曲置鍋內(nèi),用文火加熱炒至微黃色,取出放涼。炒神曲健脾悅胃功能增強,發(fā)散作用減少。
麩炒神曲:取凈麩皮撒入熱鍋內(nèi),待起煙時,隨即倒入神曲塊,拌炒至深黃色,取出,篩去麩皮,放涼。每六神曲100kg,用麩皮10kg。經(jīng)麩炒后具有甘香氣,以醒脾和胃為主。
焦神曲:取凈神曲置鍋內(nèi),用無煙文火加熱炒至表面焦黃色,有焦香氣外逸,取出放涼。焦神曲消食止瀉的功能增強。(《中華本草》)

道地性

非道地

相關(guān)論述

1.《藥性論》:“化水谷宿食,癥結(jié)積滯,健脾暖胃?!?/span>
2.《珍珠囊》:“益胃氣。”
3.《湯液本草》:“療臟腑中風(fēng)氣,調(diào)中下氣,開胃消宿食。主霍亂,心膈氣,痰逆,除煩,破癥結(jié),及補虛,去冷氣,除腸胃中塞,不下食。能治小兒腹堅大如盤,胸中滿,胎動不安,或腰痛搶心,下血不止?!?/span>
4.《綱目》:“消食下氣,除痰逆霍亂,泄痢脹滿,閃挫腰痛者?!?/span>
5.《本草述》:“治傷暑,傷飲食,傷勞倦,瘧氣痞證,水腫脹滿積聚,痰飲咳嗽,嘔吐反胃,霍亂,蓄血,心痛,胃脘痛,脅痛,痹痿,眩暈,身重,不能食,黃疸。”
6.《本草再新》:“消瘰疬疽瘤?!?/span>

原標(biāo)題:神曲
詞條標(biāo)簽:

  • 來源來源
  • 分布產(chǎn)地分布產(chǎn)地
  • 入藥部位入藥部位
  • 采收加工采收加工
  • 藥材性狀藥材性狀
  • 性味歸經(jīng)性味歸經(jīng)
  • 藥材功效藥材功效
  • 藥材主治藥材主治
  •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 用藥禁忌用藥禁忌
  • 貯藏保存貯藏保存
  • 中藥配伍中藥配伍
  • 中藥炮制中藥炮制
  • 道地性道地性
  • 相關(guān)論述相關(guān)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