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藥典頻道 > 中藥材庫 > 正文
三七(中藥材)
收藏
0
本詞條由國醫(yī)小鎮(zhèn)網(wǎng)整理并發(fā)布提供內(nèi)容,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zhuǎn)載。

三七為五加科植物三七Panax notoginseng (Burkill) F. H. Chen ex C. H. Chow的干燥根。秋季花開前采挖,洗凈,分開主根、支根及莖基,干燥。支根習稱“筋條”,莖基習稱“剪口”。主產(chǎn)于云南、廣西。以云南文山歷史久、產(chǎn)量大、質(zhì)量優(yōu)為著名道地產(chǎn)品。

  • 中藥名稱三七

  • 中藥學(xué)名(拉丁名)NOTOGINSENG RADIX ET RHIZOMA

  • 別 名山漆、金不換、血參

  • 所屬功效類止血藥

  • 五加科

  • 分布區(qū)域主產(chǎn)于云南、廣西。以云南文山歷史

來源

本品為五加科植物三七Panax notoginseng (Burkill) F. H. Chen ex C. H. Chow的干燥根和根莖。(《中國藥典2015》)

分布產(chǎn)地

主產(chǎn)于云南、廣西。以云南文山歷史久、產(chǎn)量大、質(zhì)量優(yōu)為著名道地產(chǎn)品。

入藥部位

根及根莖

采收加工

季花開前采挖,洗凈,分開主根、支根及莖基,干燥。支根習稱“筋條”,莖基習稱“剪口”。(《中國藥典2015》)

藥材性狀

主根呈類圓錐形或圓柱形,長1-6cm,直徑1-4cm。表面灰褐色或灰黃色,有斷續(xù)的縱皺紋和支根痕。頂端有莖痕,周圍有瘤狀突起。體重,質(zhì)堅實,斷面灰綠色、黃綠色或灰白色,木部微呈放射狀排列。氣微,味苦回甜。
筋條呈圓柱形或圓錐形,長2-6cm,上端直徑約0.8cm,下端直徑約0.3cm。
剪口呈不規(guī)則的皺縮塊狀或條狀,表面有數(shù)個明顯的莖痕及環(huán)紋,斷面中心灰綠色或白色,邊緣深綠色或灰色。(《中國藥典2015》)

性味歸經(jīng)

甘、微苦,溫。歸肝、胃經(jīng)。(《中國藥典2015》)

藥材功效

散瘀止血,消腫定痛。(《中國藥典2015》)

藥材主治

用于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傷出血,胸腹刺痛,跌撲腫痛。(《中國藥典2015》)

用法用量

3-9g;研粉吞服,一次1-3g。外用適量。(《中國藥典2015》)

用藥禁忌

孕婦慎用。(《中國藥典2015》)

貯藏保存

置陰涼干燥處,防蛀。(《中國藥典2015》)

藥材鑒別

顯微鑒別:
本品粉末灰黃色。淀粉粒甚多,單粒圓形、半圓形或圓多角形,直徑4-30μm;復(fù)粒由2-10余分粒組成。樹脂道碎片含黃色分泌物。梯紋導(dǎo)管、網(wǎng)紋導(dǎo)管及螺紋導(dǎo)管直徑15-55μm。草酸鈣簇晶少見,直徑50-80μm。
理化鑒別:
取本品粉末0.5g,加水5滴,攪勻,再加以水飽和的正丁醇5ml,密塞,振搖10分鐘,放置2小時,離心,取上清液,加3倍量以正丁醇飽和的水,搖勻,放置使分層(必要時離心),取正丁醇層,蒸干,殘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人參皂苷Rb1對照品、人參皂苷Re對照品、人參皂苷Rg1對照品及三七皂苷R1對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各含0.5mg的混合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三氯甲烷—乙酸乙酯—甲醇—水(15:40:22:10)10℃以下放置的下層溶液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硫酸溶液(1→10),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yīng)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顯相同的熒光斑點。(《中國藥典2015》)

中藥配伍

1.治吐血,衄血:山漆一錢,自嚼,米湯送下。(《瀕湖集簡方》)
2.治吐血:雞蛋一枚,打開,和三七末一錢,藕汁一小杯,陳酒半小杯,隔湯燉熟食之。(《同壽錄》)
3.治咳血,兼治吐衄,理瘀血及二便下血:花蕊石三錢(煅存性),三七二錢,血余一錢(煅存性)。共研細末。分兩次,開水送服。(《醫(yī)學(xué)衷中參西錄》化血丹)
4.治亦痢血痢:三七三錢,研末,米泔水調(diào)服。
5.治大腸下血:三七研末,同淡白酒調(diào)一、二錢服。加五分入四物湯亦可。
6.治產(chǎn)后血多:三七研末,米湯服一錢。
7.治赤眼,十分重者:三七根磨汁涂四圍。(④方以下出《瀕湖集簡方》)
8.治刀傷,收口:好龍骨、象皮、血竭、人參三七、乳香、沒藥、降香末各等分。為末,溫酒下。或摻上。(《綱目拾遺》七寶散)
9.止血:人參三七、白蠟、乳香、降香、血竭、五倍、牡蠣各等分。不經(jīng)火,為末。敷之。(《回生集》軍門止血方)
10.治無名癰腫,疼痛不止:山漆磨米醋調(diào)涂。已破者,研末干涂。(《綱目》)


中藥炮制

三七粉:取三七,洗凈,干燥,碾成細粉。(《中國藥典2015》)

道地性

云藥

相關(guān)論述

1.《綱目》:三七,近時始出,南人軍中用為金瘡要藥,云有奇功。又云凡杖撲傷損,瘀血淋漓者,隨即嚼爛罨之即止,青腫者即消散。產(chǎn)后服亦良。大抵此藥氣味溫甘微苦,乃陽明、厥陰血分之藥,故能治一切血病,與麒麟竭、紫礦相同。......止血,散血,定痛。金刃箭傷,跌撲杖瘡,血出不止者,嚼爛涂,或為末摻之,其血即止。亦主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經(jīng)水不止,產(chǎn)后惡血不下,血運,血痛,赤目,癰腫,虎咬,蛇傷諸病。
2.《本草新編》:三七根,止血之神藥也。無論上、中、下之血,凡有外越者,一味獨用亦效,加入于補血補氣藥中則更神。蓋此藥得補而無沸騰之患,補藥得此而有安靜之休也。
3.《本草求真》:三七,世人僅知功能上血住痛,殊不知痛因血瘀則疼作,血因敷散則血止。三七氣味苦溫,能于血分化其血瘀。
4.《醫(yī)學(xué)衷中參西錄》:三七,諸家多言性溫,然單服其末數(shù)錢,未有覺溫者。善化瘀血,又善止血妄行,為吐衄要藥,病愈后不至瘀血留于經(jīng)絡(luò),證變虛勞(凡用藥強止其血者,恒至血瘀經(jīng)絡(luò)成血痹虛勞)。兼治二便下血,女子血崩,痢疾下血鮮紅久不愈(宜與鴉膽子并用),腸中腐爛,寢成潰瘍,所下之痢色紫腥臭,雜以脂膜,此乃腸爛欲穿(三七能化腐生新,是以治之)。為其善化瘀血,故又善治女子癥瘕,月事不通,化瘀血而不傷新血,允為理血妙品。外用善治金瘡,以其末敷傷口,立能血止疼愈。若跌打損傷,內(nèi)連臟腑經(jīng)絡(luò)作疼痛者,外敷內(nèi)服,奏效尤捷。瘡瘍初起腫痛者,敷之可消(當與大黃末等分,醋調(diào)敷)。凡瘡之毒在于骨者,皆可用三七托之外出也。
5.《玉揪藥解》:和營止血,通脈行瘀,行瘀血而斂新血。凡產(chǎn)后、經(jīng)期、跌打、癰腫,一切瘀血皆破;凡吐衄、崩漏、刀傷、箭射,一切新血皆止。
6.《綱目拾遺》:《金沙江志》,昭參,即人參三七,產(chǎn)昭通府,肉厚而明潤,頗勝粵產(chǎn)。形如人參,中油熟。《百草鏡》云,人參三七,味微甘,頗似人參,人口生津,切開,內(nèi)瀝青色,外皮細而綠。又一種出云南昭通者,能亂人參,色味無異,且油熟明透,但少蘆耳,然回味太甜。盆御乘云,近時市品三七之外,有水三七,有白芷三七,有竹節(jié)三七,其形狀功效,皆未見其有考核者。按人參三七,形如荸薺,尖圓不等,色青黃,有皮,味甘苦,絕類人參,故名。昭參無皮,形如手指,絕無圓小者,間有短扁形者,亦頗類白芨樣?!督鹕辰尽匪d,以為即人參三七,恐未確。

傳說淵源

       古時候,一個叫張二的青年,患了一種疾病,口鼻出血不止,雖經(jīng)多方醫(yī)治仍無效果。一天,一位姓田的醫(yī)生路過,他取出一種草藥的根,研磨成粉給張二吞下,不大功夫,血竟然止住了。張二一家非常感激,并要求醫(yī)生留下這種神奇草藥的種子。
       一年后,張二家的草藥長得非常茂盛。恰巧,知府大人的千金大小姐,那個獨生女患了出血癥,多方治療不見好轉(zhuǎn),無奈只好貼出告示:能治好女兒病者,招其為婿。張二聞知后帶上自種的草藥,二話沒說,拿出草藥研成末給小姐服下。誰知不到一個時辰,小姐竟死了。知府大怒,命人將張二捆起嚴刑拷打,他被逼講出實情。知府大人即令捉拿了田醫(yī)生,并將其定為“謀害殺人”罪。臨刑之日,田醫(yī)生萬般無奈,只好向親自監(jiān)斬的知府大人解釋說:“此草藥對各種血癥都有療效,但須長到三至七年才有效。張二所用之藥,僅長滿一年,本無藥性,當然救不了小姐。”說罷,他從差役手中要過利刀,在自己大腿上劃一刀,鮮血直流,他從自己的藥袋中取出藥粉,內(nèi)服外敷,即刻便血止痂結(jié),在場的人驚訝不已,知府大人后悔不已,只好放了田醫(yī)生。人們?yōu)榱擞涀∵@一慘痛教訓(xùn),就把這種藥定為“三七”,表示必須生長到3-7年才有用。因為此藥為田醫(yī)生所傳,故在我國的一些地方,三七也被稱作“田七”。

原標題:三七
詞條標簽:三七

  • 來源來源
  • 分布產(chǎn)地分布產(chǎn)地
  • 入藥部位入藥部位
  • 采收加工采收加工
  • 藥材性狀藥材性狀
  • 性味歸經(jīng)性味歸經(jīng)
  • 藥材功效藥材功效
  • 藥材主治藥材主治
  •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 用藥禁忌用藥禁忌
  • 貯藏保存貯藏保存
  • 藥材鑒別藥材鑒別
  • 中藥配伍中藥配伍
  • 中藥炮制中藥炮制
  • 道地性道地性
  • 相關(guān)論述相關(guān)論述
  • 傳說淵源傳說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