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藥典頻道 > 中藥材庫 > 正文
山慈菇(中藥材)
收藏
0
本詞條由國醫(yī)小鎮(zhèn)網(wǎng)整理并發(fā)布提供內(nèi)容,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zhuǎn)載。

山慈菇為蘭科植物杜鵑蘭Cremastra appendiculata (D. Don) Makino、獨蒜蘭Pleione bulbocodioides (Franch. ) Rolfe或云南獨蒜蘭Pleione yunnanensis (Rolfe) Rolfe的干燥假鱗莖。前者習(xí)稱“毛慈菇”,后二者習(xí)稱“冰球子”。夏、秋二季采挖,除去地上部分及泥沙,分開大小置沸水鍋中蒸煮至透心,干燥。杜鵑蘭主產(chǎn)于四川、貴州;獨蒜蘭和云南獨蒜蘭主產(chǎn)于云南。

  • 中藥名稱山慈菇

  • 中藥學(xué)名(拉丁名)CREMASTRAE PSEUDOBULBUS PLEIONES PSEUDOBULBUS

  • 別 名金燈花、鹿蹄草、山茨菇

  • 所屬功效類清熱藥

  • 蘭科

  • 分布區(qū)域杜鵑蘭主產(chǎn)于四川、貴州;獨蒜蘭和

來源

本品為蘭科植物杜鵑蘭Cremastra appendiculata (D. Don) Makino、獨蒜蘭Pleione bulbocodioides (Franch. ) Rolfe或云南獨蒜蘭Pleione yunnanensis (Rolfe) Rolfe的干燥假鱗莖。者習(xí)稱“毛慈菇”,后二者習(xí)稱“冰球子”。(《中國藥典2015》)

分布產(chǎn)地

杜鵑蘭主產(chǎn)于四川、貴州;獨蒜蘭和云南獨蒜蘭主產(chǎn)于云南。

入藥部位

根及根莖

采收加工

夏、秋二季采挖,除去地上部分及泥沙,分開大小置沸水鍋中蒸煮至透心,干燥。(《中國藥典2015》)

藥材性狀

毛慈菇:  呈不規(guī)則扁球形或圓錐形,頂端漸突起,基部有須根痕。長1.8-3cm,膨大部直徑1-2cm。表面黃棕色或棕褐色,有縱皺紋或縱溝,中部有2-3條微突起的環(huán)節(jié),節(jié)上有鱗片葉干枯腐爛后留下的絲狀纖維。質(zhì)堅硬,難折斷,斷面灰白色或黃白色,略呈角質(zhì)。氣微,味淡,帶黏性。
冰球子:  呈圓錐形,瓶頸狀或不規(guī)則團塊,直徑1-2cm,高1.5-2.5cm。頂端漸尖,尖端斷頭處呈盤狀,基部膨大且圓平,中央凹入,有1-2條環(huán)節(jié),多偏向一側(cè)。撞去外皮者表面黃白色,帶表皮者淺棕色,光滑,有不規(guī)則皺紋。斷面淺黃色,角質(zhì)半透明。(《中國藥典2015》)

性味歸經(jīng)

甘、微辛,涼。歸肝、脾經(jīng)。(《中國藥典2015》)

藥材功效

清熱解毒,化痰散結(jié)。(《中國藥典2015》)

藥材主治

用于癰腫疔毒,瘰疬痰核,蛇蟲咬傷,癥瘕痞塊。(《中國藥典2015》)

用法用量

3-9g。外用適量。(《中國藥典2015》)

用藥禁忌

《本草求真》:“性寒涼,不可過服?!?/span>

貯藏保存

置干燥處。(《中國藥典2015》)

藥材鑒別

顯微鑒別:
本品橫切面:
毛慈菇:最外層為一層扁平的表皮細胞,其內(nèi)有2-3列細胞,壁稍厚,淺黃色,再向內(nèi)為大的類圓形薄壁細胞,含黏液質(zhì),并含有淀粉粒。近表皮處的薄壁細胞中含有草酸鈣針晶束,長70-150μm。維管束散在,外韌型。
冰球子:表皮細胞切向延長,淀粉粒存在于較小的薄壁細胞中,維管束鞘纖維半月形,偶有兩半月形。(《中國藥典2015》)

中藥炮制

除去雜質(zhì),水浸約1小時,潤透,切薄片,干燥或冼凈干燥,用時搗碎。(《中國藥典2015》)

藥理作用

降壓作用:杜鵑蘭素犬靜注15μg/Kg可降低血壓5.19kPa(39mmHg),降壓作用持續(xù)30min以上。(《中藥大辭典》)

道地性

非道地

相關(guān)論述

1.《本草新編》:山慈姑,玉樞丹中為君,可治怪病。大約怪病多起于痰,山慈姑正消痰之藥,治痰而怪病自除也?;蛞缮酱裙梅窍抵?,乃散毒之藥也。不知毒之未成者為痰,而痰之已結(jié)者為毒,是痰與毒,正未可二視也。
2.《本草正義》:山慈姑之名,始見于《嘉佑本草》,然陳藏器《拾遺》已有之,則名金燈,即其花也。能散堅消結(jié),化痰解毒,其力頗峻,故諸家以為有小毒,并不以為內(nèi)服之藥。至王謬《百一選方》,乃有太乙紫金丹,亦名玉樞丹,即今通行之紫金錠也,外證可敷,內(nèi)證可服,其效最捷。則以合大戟、千金子霜、麝香,皆通利迅疾之品,所以行駛極速,取效眉睫。而病重者連服之,則必利下,是以攻逐惡物為專職,藥力之猛烈可知。此皆用以蕩滌腸胃,驅(qū)除積垢,以減邪毒憑陵之勢,亦非能通行百脈,消除皮里膜外之堅積也。且氣味俱淡,以質(zhì)為用,所以古來未入煎劑,近人有用入煎方,以為消積攻堅之法,如瘰疬痞積之類皆喜用之,而不能取效者,則以此物止能直下,而不能旁行,其力雖峻,而無宣絡(luò)通經(jīng)之性,何能行于肢體脈絡(luò)。腸胃之病,如食積氣滯,胸脘不舒,服玉樞丹少許,則頃刻即效。此中微義,亦可深長思矣。
3.《本草拾遺》:主癰腫瘡瘺,瘰疬結(jié)核等,醋磨敷之,亦除皯。
4.《滇南本草》:消陰分之痰,止咳嗽,治喉痹,止咽喉痛。治毒瘡,攻癰疽,敷諸瘡腫毒,有膿者潰,無膿者消。
5.《綱目》:主疔腫,攻毒破皮。解諸毒,蛇蟲、狂犬傷。
6.《本草再新》:治煩熱痰火,瘡疔痧痘,瘰疬結(jié)核。殺諸蟲毒。
7.《國藥的藥理學(xué)》:為粘滑藥。用于嘔吐下痢等。

原標(biāo)題:山慈菇
詞條標(biāo)簽:云南獨蒜蘭,山慈菇

  • 來源來源
  • 分布產(chǎn)地分布產(chǎn)地
  • 入藥部位入藥部位
  • 采收加工采收加工
  • 藥材性狀藥材性狀
  • 性味歸經(jīng)性味歸經(jīng)
  • 藥材功效藥材功效
  • 藥材主治藥材主治
  •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 用藥禁忌用藥禁忌
  • 貯藏保存貯藏保存
  • 藥材鑒別藥材鑒別
  • 中藥炮制中藥炮制
  • 藥理作用藥理作用
  • 道地性道地性
  • 相關(guān)論述相關(guān)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