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是明代著名的中醫(yī)藥學家。在李時珍的鄰縣,有一位六十多歲的老太太,患腹痛溏瀉病已經有五年多了。平時,只要一吃生冷或油膩的食物或瓜果梨,立即就肚子痛得受不了,腹瀉更加加重而不止。老人常年被病痛折磨,身體也非常虛弱。為了根治此病,老太太看過許多醫(yī)生,各位醫(yī)生都認為是普通的腹瀉病,就都依從常理開方,讓她服用“調脾”、“升提”、“止瀉”、“收澀”等功效的藥物治療。老人遵從醫(yī)囑抓藥吃了之后,非但腹瀉未能消除,反而更加嚴重。難道沒有救了?老人和家里人深感絕望,抱頭痛哭。
后來,有人告訴老婦人家人說蘄春縣李時珍大夫治療—些不治之癥常有妙方。于是,他們趕緊把李時珍請到家里看病。李時珍為老人把脈發(fā)現脈象沉滑,斷定是“脾胃久傷,冷積凝滯”之癥,老人的脾胃長時間受到傷損導致冷積凝滯,才引起腹瀉不止。腹瀉僅僅是病癥的外在表現,其主要原因是冷積凝滯,只有去除冷積,才能從根本上根治此病。李時珍大膽開出藥方,讓病人服用50丸巴豆丸。但在人們的觀念中,巴豆一直是一味辛熱而且有毒的瀉藥,歷代本草書都說要慎用。古代名醫(yī)陶弘景說,巴豆最能瀉人。怎么治瀉反而用瀉藥,這豈不是要出人命啊。
藥方一出,許多老醫(yī)生立馬提出質疑并強烈反對,有人搬出醫(yī)書理論來責問李時珍:巴豆本為瀉藥,老人家所患正是泄瀉,以攻下藥治瀉下病,豈不怪異之極!一時間大家都說他是胡鬧,病人親屬開始將信將疑,對藥方很不放心。李時珍知道,巴豆雖然是一味具有強烈瀉下作用的藥物,但行醫(yī)實踐卻發(fā)現它“峻用則有戡亂劫病之功,微用亦有撫緩凋中之妙”。巴豆用量小能止瀉,關鍵在于“配合得宜”把握用量,而且它能祛除冷凝結滯在腸道里的停積物,而這個病人正是由于腸道里的“冷積凝滯”才造成腹瀉的,所以他選擇用熱下的辦法除寒止瀉。
李時珍經過反復試驗,甚至有時自己親自試吃巴豆,已經掌握了用藥的度,因此他對自己的藥方很有信心,并—再堅持和勸說老婦人的家人。老太太膽戰(zhàn)心驚地服用了這味有爭議四起的藥。
沒想到服藥后,病人連續(xù)兩天沒有腹瀉,氣色也一天好過一天,慢慢的油膩和瓜果蔬菜也可以自由食用了,最后奇跡般地痊愈了。一時間,謠言自動消除,人們奔走相告,大家對李時珍不得不佩服得五體投地。李時珍的名氣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