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疾病療養(yǎng)頻道 > 兒科疾病 > 正文

嬰幼兒腹瀉應與哪些疾病鑒別

來源:嶺南中藥網發(fā)布時間:2018/7/3
導讀:(1)嬰幼兒腹瀉時,如大便無白細胞或偶見少量白細胞者,為侵襲性細菌以外的病因引起的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腹瀉,常由于小腸受腸毒素或其他因素作用使分泌增加和吸收減少所致,包括病毒、非侵襲性細菌、寄生蟲(梨形鞭毛蟲)等腸道內感染以及腸道外感染非感染性因素(如喂養(yǎng)不當)…

(1)嬰幼兒腹瀉時,如大便無白細胞或偶見少量白細胞者,為侵襲性細菌以外的病因引起的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腹瀉,常由于小腸受腸毒素或其他因素作用使分泌增加和吸收減少所致,包括病毒、非侵襲性細菌、寄生蟲(梨形鞭毛蟲)等腸道內感染以及腸道外感染非感染性因素(如喂養(yǎng)不當)等,多為水瀉或伴脫水癥狀。應與下列疾病相鑒別:


①生理性腹瀉:多見于6個月以下的嬰兒,患兒外觀較虛胖,出生后不久即大便次數增多,稀薄,呈黃綠色,但不伴嘔吐,食欲好,體重增加正常,無其他癥狀,喂養(yǎng)時添加輔食后可自愈。


②導致小腸吸收功能障礙的各種疾病:如乳糖酶缺乏、蔗糖—異麥芽糖酶缺乏、葡萄糖—半乳糖吸收不良、失氯性腹瀉、短腸綜合征、腸激酶缺乏、原發(fā)性膽酸吸收不良、無β—脂蛋白血癥、粥樣瀉(谷蛋白腸?。?、牛奶蛋白過敏、大豆蛋白過敏及小麥蛋白過敏等,以上疾病均為少見病,且發(fā)病較早,為慢性腹瀉。患雙糖脂酶缺乏、單糖轉運障礙、蛋白過敏或谷蛋白腸病時,去除有關食物則病情緩解,可根據各病特點進行鑒別。


(2)嬰幼兒腹瀉時,如大便中有較多的白細胞,表明結腸或末端回腸有侵襲性炎癥病變。常由于各種侵襲性細菌感染所致,大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中毒癥狀。此時僅憑臨床表現往往難以區(qū)別,必要時須作大便細菌培養(yǎng)。并需與下列疾病鑒別。


①細菌性痢疾:1歲以內嬰兒痢疾的臨床表現多不典型,常無里急后重或黏液血便,相反,近幾年來發(fā)現某些埃希大腸桿菌等引起的腹瀉,大便可一過性出現較多膿球,極易誤診為菌痢。但菌痢是一種傳染病,若注意進行流行病學的調查,多數可詢問出接觸史,且大便鏡檢可見較多的膿細胞、紅細胞和吞噬細胞,并能培養(yǎng)出痢疾桿菌。


②嬰幼兒急性出血壞死性腸炎:本病中毒癥狀嚴重,具有腹瀉、腹脹、便血、高熱及嘔吐五大癥狀。早期呈水樣便,繼而轉為暗紅色、果醬樣或血性大便。腹脹多較嚴重。可早期出現休克現象,甚至出現昏迷、驚厥。大便隱血試驗強陽性,腹部X線片見小腸局限性充氣擴張、腸間隙增寬等。


③阿米巴痢疾:本病大便中雖有白細胞而數量較少,可見有大量紅細胞,并可查到阿米巴滋養(yǎng)體,無明顯的全身中毒癥狀。

 

本站聲明:如果您認為轉載內容侵犯了您的權益,請您來電聲明,我們將會在收到信息核實后24小時內刪除相關內容。

 

 

 

 

詳情請關注微信號:國醫(yī)小鎮(zhèn)或直接掃描右側二維碼關注

 

 

相關文章
說兩句吧

網友評論

驗證碼 看不清,換張圖片?

你還可以輸入250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