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醫(yī)文化 > 中藥傳說 >正文

利濕退黃用茵陳

信息來源:國醫(yī)小鎮(zhèn)發(fā)布時間:2014/10/9
摘要:傳說,華佗巡診,遇一村婦求醫(yī),只見她眼白及全身皮膚黃染,已是病入膏盲。華佗無法,只好向那婦人表示歉意,要她另尋良醫(yī)。 村婦家境貧寒,每天只能以野菜充饑。好在時值四月,百草 ...

 

 

    傳說,華佗巡診,遇一村婦求醫(yī),只見她眼白及全身皮膚黃染,已是病入膏盲。華佗無法,只好向那婦人表示歉意,要她另尋良醫(yī)。 村婦家境貧寒,每天只能以野菜充饑。好在時值四月,百草旺盛,村婦每天都去割一種細(xì)葉的青草煮食,誰知一個月后卻黃染俱消,意外地全好了。當(dāng)華佗第二次遇到村婦時,見她已在山上打柴,于是驚奇地問:“是那位神醫(yī)治好了你的黃疸病?”村婦見問,也就如實地將情況向華佗說了一遍。 為了證實這種野草的藥用價值,華佗便割了不少這種野草,給黃疸病人服用,可是并不見效。經(jīng)過了幾次的失敗,華佗分析認(rèn)定這可能與藥草的采割及季節(jié)有關(guān)。到了次年鳥語花香的季節(jié),華佗進(jìn)行了第三次試驗。他在四月份里割取了大量那種野草,給黃疸病人服用,果然給患者治好了病。華佗在實踐中得知:這種野草在三月份時叫“茵陳”,四月份時稱“青蒿”,具有清熱、去濕和退黃的功能,它的藥用價值及功能季節(jié)性很強(qiáng),但一進(jìn)入五月份以后便迅速失去其藥用價值屯功能。所以民間便有“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割下當(dāng)柴燒”的說法。 茵陳,又名白蒿、絨蒿、綿茵陳、茵陳蒿,為菊科植物茵陳的干燥幼苗。味苦、辛,性微寒。能清熱利膽,去濕利尿,利濕退黃。主要用于治療急性黃疸性肝炎和膽囊炎。

 

 

 

原標(biāo)題:利濕退黃用茵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