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藥詞典頻道 > 中成藥 > 正文

牛黃上清丸

摘要:【方源】《中國藥典》2015年版641、642頁。 【處方】人工牛黃2g、菊花40g、白芷16g、梔子50g、黃柏10g、大黃80g、赤芍16g、薄荷30g、荊芥穗16g、川芎16g、黃連16g、黃芩50g、連翹50g、當(dāng)歸50g、地黃64g、甘草10g、冰片10g、桔梗16g、石膏80g。 【制法】以上十九味,除人工牛黃… 收藏
【方源】《中國藥典》2015年版641、642頁。
【處方】人工牛黃2g、菊花40g、白芷16g、梔子50g、黃柏10g、大黃80g、赤芍16g、薄荷30g、荊芥穗16g、川芎16g、黃連16g、黃芩50g、連翹50g、當(dāng)歸50g、地黃64g、甘草10g、冰片10g、桔梗16g、石膏80g。
【制法】以上十九味,除人工牛黃、冰片外,其余薄荷等十七味粉碎成細(xì)粉;將冰片研細(xì),與人工牛黃及上述粉末配研,過篩,混勻。用4%煉蜜和水泛丸,制成水丸;或每100g粉末加煉蜜120-130g制成小蜜丸或大蜜丸,即得。
【性狀】本品為棕黃色至深棕色的水丸或紅褐色至黑褐色的小蜜丸、大蜜丸;氣芳香,味苦。
【藥性分析】方中人工牛黃性涼,功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為清熱解毒之佳品,故為君藥。菊花、連翹涼散風(fēng)熱,清熱解毒;荊芥穗、白芷解表散風(fēng),消腫止痛;薄荷疏風(fēng)清熱,利咽解毒,諸藥均有發(fā)散火邪之能,有“火郁發(fā)之”之意,故為臣藥。黃芩、黃連、黃柏、大黃、梔子苦寒清熱燥濕,解毒瀉火,涼血消腫,能夠清瀉三焦實火;石膏清解陽明經(jīng)實熱火邪,赤芍、地黃、當(dāng)歸、川芎涼血活血,上行頭部,祛風(fēng)止痛;冰片疏散郁火,通關(guān)開竅,清利咽喉,聰耳明目,以助清上焦熱邪,透發(fā)郁火,為佐藥。桔梗輕清上浮,載藥上行;甘草調(diào)和諸藥,共為使藥。諸藥合用,共奏清熱瀉火,散風(fēng)止痛之功。
【功效】清熱瀉火,散風(fēng)止痛。
【主治】用于熱毒內(nèi)盛、風(fēng)火上攻所致的頭痛眩暈、目赤耳鳴、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牙齦腫痛、大便燥結(jié)。
【用法與用量】口服。小蜜丸一次6g,水蜜丸一次4g,水丸一次3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
【注意】孕婦、哺乳期婦女慎用,脾胃虛寒者慎用。
【規(guī)格】(1)大蜜丸每丸重6g;(2)小蜜丸每100丸重20g,或每袋裝6g;(3)水丸每16粒重3g;(4)水蜜丸每100丸重10g,或每袋裝4g。
【貯藏】密封。

原標(biāo)題:牛黃上清丸

詞條標(biāo)簽:牛黃上清丸

上一篇:牛黃上清片下一篇:小兒清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