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藥典頻道 > 藥用植物庫 > 正文
福州薯蕷(藥用植物)
收藏
0
本詞條由國醫(yī)小鎮(zhèn)網整理并發(fā)布提供內容,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綿萆薢為薯蕷科植物綿萆薢Dioscorea spongiosa J. Q. Xi, M. Mizuno et W. L. Zhao或福州薯蕷Dioscorea futschauensis Uline ex R. Knuth的干燥根莖。秋、冬二季采挖,除去須根,洗凈,切片,曬干。主產于浙江、江西、福建。

植物名福州薯蕷

拼音FuZhouShuYu

學名Dioscorea futschauensis Uline ex R. Knuth

別名萆薢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單子葉植物綱

百合目

亞目百合亞目

薯蕷科

薯蕷屬

根狀莖組

植物形態(tài)

纏繞草質藤本。根狀莖橫生,不規(guī)則長圓柱形,外皮黃褐色。莖左旋,無毛。單葉互生,微革質,莖基部葉為掌狀裂葉,7裂,大小不等,基部深心形,中部以上葉為卵狀三角形,邊緣波狀或全緣,頂端漸尖,基部深心形或廣心形,背面網脈明顯,兩面沿葉脈疏生白色刺毛?;▎涡裕菩郛愔?。雄花序總狀,通常分枝呈圓錐花序,單生或2-3個簇生于葉腋;雄花有梗,花被新鮮時澄黃色,干后黑色,長4-5毫米,基部連合,頂端6裂,裂片卵圓形;雄蕊6枚,有時僅3枚發(fā)育,著生于花被管基部,有退化雌蕊。雌花序與雄花序相似;雌花花被6裂,退化雄蕊花藥不完全或僅存有花絲。蒴果三棱形,每棱翅狀,半圓形,長1.5-1.8厘米,寬1-1.2厘米;種子扁圓形,直徑4-5毫米,著生于每室中軸中部,成熟時四周有薄膜狀翅。花期6-7月,果期7-10月。(《中國植物志》)

生境分布

分布于浙江南部、福建、湖南、廣東北部、廣西全州。生于海拔700米以下的山坡灌叢和林緣、溝谷邊或路旁。(《中國植物志》)

主要價植

根狀莖含微量薯蕷皂苷元。福建當?shù)刈鳌拜伤Z”入藥,用作清熱解毒劑。(《中國植物志》)

原標題:福州薯蕷
詞條標簽:福州薯蕷,綿萆薢

  • 植物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
  • 生境分布生境分布
  • 藥用價值藥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