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藥典頻道 > 藥用植物庫 > 正文
披針葉胡頹子(藥用植物)
收藏
0
本詞條由國醫(yī)小鎮(zhèn)網(wǎng)整理并發(fā)布提供內(nèi)容,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zhuǎn)載 。

鹽匏藤為胡頹子科植物披針葉胡頹子Elaeagnus lanceolata Warb. apud Diels的根和葉。全年可采,挖根,洗凈,切片曬干。葉曬干或鮮用。產(chǎn)于西南及陜西、甘肅、湖北、湖南、廣西等地。

植物名披針葉胡頹子

拼音PiZhenYeHuTuiZi

學(xué)名Elaeagnus lanceolata Warb. apud Diels

別名大披針葉胡頹子、紅枝胡頹子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桃金娘目

胡頹子科

胡頹子屬

常綠組

植物形態(tài)

常綠直立或蔓狀灌木,高4米,無刺或老枝上具粗而短的刺;幼枝淡黃白色或淡褐色,密被銀白色和淡黃褐色鱗片,老枝灰色或灰黑色,圓柱形;芽銹色。葉革質(zhì),披針形或橢圓狀披針形至長橢圓形,長5-14厘米,寬1.5-3.6厘米,頂端漸尖,基部圓形,稀闊楔形,邊緣全緣,反卷,上面幼時被褐色鱗片,成熟后脫落,具光澤,干燥后褐色,下面銀白色,密被銀白色鱗片和鱗毛,散生少數(shù)褐色鱗片,側(cè)脈8-12對,與中脈開展成45度的角,上面顯著,下面不甚明顯;葉柄長5-7毫米,黃褐色?;ǖS白色,下垂,密被銀白色和散生少褐色鱗片和鱗毛,常3-5花簇生葉腋短小枝上成傘形總狀花序;花梗纖細,銹色,長3-5毫米;萼筒圓筒形,長5-6毫米;在子房上驟收縮,裂片寬三角形,長2.5-3毫米,頂端漸尖,內(nèi)面疏生白色星狀柔毛,包圍子房的萼管橢圓形,長2毫米,被褐色鱗片;雄蕊的花絲極短或幾無,花藥橢圓形,長1.5毫米,淡黃色;花柱直立,幾無毛或疏生極少數(shù)星狀柔毛,柱頭長2-3毫米,達裂片的2/3。果實橢圓形,長12-15毫米,直徑5-6毫米,密被褐色或銀白色鱗片,成熟時紅黃色;果梗長3-6毫米?;ㄆ?-10月,果期次年4-5月。(《中國植物志》)

生境分布

產(chǎn)陜西、甘肅、湖北、四川、貴州、云南、廣西等省區(qū);生于海拔600-2500米的山地林中或林緣。(《中國植物志》)

主要價植

果實藥用,可止痢疾。(《中國植物志》)

原標題:披針葉胡頹子
詞條標簽:披針葉胡頹子,鹽匏藤

  • 植物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
  • 生境分布生境分布
  • 藥用價值藥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