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藥典頻道 > 藥用植物庫 > 正文
傅氏鳳尾蕨(藥用植物)
收藏
0
本詞條由國醫(yī)小鎮(zhèn)網(wǎng)整理并發(fā)布提供內(nèi)容,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zhuǎn)載 。

來 源:鳳尾蕨科植物金釵鳳尾蕨的干燥葉。生于林下溝旁。分布于臺灣、浙江、 福建、江西、湖南、廣東、廣西、云南等地。識別要點:葉簇生,二回深羽裂,篦齒狀深羽裂達羽軸兩側(cè)的狹翅。孢子囊群線形,沿裂片邊緣延伸。性味歸經(jīng):苦,涼。歸心經(jīng)。 功能主治:收斂止血,清熱利濕…

植物名傅氏鳳尾蕨

拼音FuShiFengWeiJue

學名Pteris fauriei Hieron.

植物界

蕨類植物門

蕨綱

亞綱薄囊蕨亞綱

真蕨目

鳳尾蕨科

鳳尾蕨屬

篦形鳳尾蕨組

單軸系

植物形態(tài)

植株高50-90厘米。根狀莖短,斜升,粗約1厘米,先端密被鱗片;鱗片線狀披針形長約3毫米,深褐色,邊緣棕色。葉簇生;柄長30-50厘米,下部粗2-4毫米,暗褐色并被鱗片,向上與葉軸均為禾稈色,光滑,上面有狹縱溝;葉片卵形至卵狀三角形,長25-45厘米,寬17-24(30)厘米,二回深羽裂(或基部三回深羽裂);側(cè)生羽片3-6(9)對,下部的對生,相距4-8厘米,斜展,偶或略斜向上,基部一對無柄或有短柄,向上的無柄,鐮刀狀披針形,長13-23厘米,寬3-4厘米,先端尾狀漸尖,具2-3(4.5)厘米長的線狀尖尾,基部漸狹,闊楔形,篦齒狀深羽裂達到羽軸兩側(cè)的狹翅,頂生羽片的形狀、大小及分裂度與中部的側(cè)生羽片相似,但較寬,且有2-4厘米長的柄,最下一對羽片的基部下側(cè)有1片篦齒狀深羽裂的小羽片,形狀和上側(cè)的羽片相同而略短;裂片20-30對,互生或?qū)ιB或間隔寬約1毫米(通常能育裂片的間隔略較寬,達2毫米),斜展,鐮刀狀闊披針形,中部的長1.5-2.2厘米,寬4-6毫米,通常下側(cè)的裂片比上側(cè)的略長,基部一對或下部數(shù)對縮短,頂部略狹,先端鈍,基部略擴大,全緣。羽軸下面隆起,禾稈色,光滑,上面有狹縱溝兩旁有針狀扁刺,裂片的主脈上面有少數(shù)小刺。側(cè)脈兩面均明顯,斜展,自基部以上二叉,裂片基部下側(cè)一脈出自羽軸,上側(cè)一脈出自主脈基部,基部相對的兩脈斜向上到達缺刻上面的邊緣。葉干后紙質(zhì),淺綠色至暗綠色,無毛(幼時偶為近無毛)。孢子囊群線形,沿裂片邊緣延伸,僅裂片先端不育;囊群蓋線形,灰棕色,膜質(zhì),全緣,宿存。(《中國植物志》)

生境分布

產(chǎn)臺灣、浙江(天臺山、南匯)、福建(崇安、邵武)、江西(會昌、大余、尋烏、安遠、崇義、寧都)、湖南南部(宜章)、廣東(廣州、高要、英德、蕉嶺、大埔)、廣西(都安)、云南東南部(河口)。生林下溝旁的酸性土壤上,海拔50-800米。越南北部及日本(伊豆諸島、紀伊半島、四國、九州、琉球群島)均有分布。(《中國植物志》)

原標題:傅氏鳳尾蕨
詞條標簽:傅氏鳳尾蕨,金釵鳳尾蕨

  • 植物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
  • 生境分布生境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