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藥典頻道 > 藥用植物庫 > 正文
倒吊筆(藥用植物)
收藏
0
本詞條由國醫(yī)小鎮(zhèn)網(wǎng)整理并發(fā)布提供內(nèi)容,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zhuǎn)載 。

倒吊筆葉為夾竹桃科植物倒吊筆Wrightia pubescens R.Br.的葉。產(chǎn)于廣東、廣西、貴州和云南等省區(qū)。全年均可采,切碎,曬干或鮮用。

植物名倒吊筆

拼音DaoDiaoBi

學(xué)名Wrightia pubescens R. Br.

別名常子、九濃木、枝桐木、豬松木、屐木、神仙蠟燭、刀柄、苦常、細(xì)姑木、馬凌、乳醬樹、豬菜母、苦楊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合瓣花亞綱

捩花目

夾竹桃科

亞科夾竹桃亞科

倒吊筆族

倒吊筆屬

植物形態(tài)

喬木,高8-20m。全株具乳汁;樹皮黃灰褐色,淺裂;枝條密生皮孔,嫩枝被黃色柔毛,老枝無毛。葉對生;葉柄長0.4-1cm;葉片堅紙質(zhì),卵狀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5-10cm,寬3-6cm,先端短漸尖,基部急尖至鈍,葉面微被柔毛,葉背密被柔毛;側(cè)脈每邊8-15條。聚傘花序頂生;花萼5裂,裂片寬卵形,比花冠筒短,內(nèi)面基部有腺體;花冠白色、淺黃色或粉色,漏斗狀,裂片5,長圓形;副花冠分裂為10鱗片,呈流蘇狀,比花藥長或等長,其中5枚鱗片生于花冠裂片上,先端通常有3個小齒,其余5個鱗片生于花冠筒先端,先端2深裂;雄蕊5,花藥伸出花冠喉部之外,花藥箭頭狀,被短柔毛;子房由2枚粘生心皮組成,無毛,花柱絲狀,向上逐漸增大,柱頭卵形。蓇葖2個粘生,線狀披針形,灰褐色,斑點不明顯,長15-30cm,直徑1-2cm。種子線狀紡錘形,黃褐色,先端具淡黃色絹質(zhì)種毛,種毛長2-3.5cm?;ㄆ?-8月,果期8月至翌年2月。(《中國植物志》)

生境分布

產(chǎn)于廣東、廣西、貴州和云南等省區(qū)。散生于低海拔熱帶雨林中和干燥稀樹林中。陽性樹,常見于海拔300米以下的山麓疏林中,在密林中不常見。適生于土壤深厚、肥沃、濕潤而無風(fēng)的低谷地或平坦地,生長良好。分布于印度、泰國、越南、柬埔寨、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和澳大利亞。(《中國植物志》)

主要價植

根和莖皮可藥用,廣西民間有用來治頸淋巴結(jié)、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中國植物志》)

原標(biāo)題:倒吊筆
詞條標(biāo)簽:倒吊筆,倒吊筆葉

  • 植物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
  • 生境分布生境分布
  • 藥用價值藥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