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藥典頻道 > 藥用植物庫 > 正文
川楝(藥用植物)
收藏
0
本詞條由國醫(yī)小鎮(zhèn)網(wǎng)整理并發(fā)布提供內(nèi)容,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zhuǎn)載 。

川楝子為楝科植物川楝MeLia toosendan Sieb.et Zucc.的干燥成熟果實。冬季果實成熟時采收,除去雜質(zhì),干燥。主產(chǎn)四川、湖北、貴州、河南等地。

植物名川楝

拼音ChuanLian

學名Melia toosendan Sieb. et Zucc.

別名川楝子、金鈴子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蕓香目

亞目蕓香亞目

楝科

亞科楝亞科

楝族

楝屬

植物形態(tài)

喬木,高10余米;幼枝密被褐色星狀鱗片,老時無,暗紅色,具皮孔,葉痕明顯。2回羽狀復(fù)葉長35-45厘米,每1羽片有小葉4-5對;具長柄;小葉對生,具短柄或近無柄,膜質(zhì),橢圓狀披針形,長4-10厘米,寬2-4.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或近圓形,兩面無毛,全緣或有不明顯鈍齒,側(cè)脈12-14對。圓錐花序聚生于小枝頂部之葉腋內(nèi),長約為葉的1/2,密被灰褐色星狀鱗片;花具梗,較密集;萼片長橢圓形至披針形,長約3毫米,兩面被柔毛,外面較密;花瓣淡紫色,匙形,長9-13毫米,外面疏被柔毛;雄蕊管圓柱狀,紫色,無毛而有細脈,頂端有3裂的齒10枚,花藥長橢圓形,無毛,長約1.5毫米,略突出于管外;花盤近杯狀;子房近球形,無毛,6-8室,花柱近圓柱狀,無毛,柱頭不明顯的6齒裂,包藏于雄蕊管內(nèi)。核果大,橢圓狀球形,長約3厘米,寬約2.5厘米,果皮薄,熟后淡黃色;核稍堅硬,6-8室。花期3-4月,果期10-11月。(《中國植物志》)

生境分布

產(chǎn)甘肅、湖北、四川、貴州和云南等省,其他省區(qū)廣泛栽培;生于土壤濕潤,肥沃的雜木林和疏林內(nèi)。分布于日本、中南半島。(《中國植物志》)

主要價植

采其熟后的果實曬干,叫川楝子、金鈴子或川楝實,內(nèi)含川楝素(toosendanin, C30H38O11)、生物堿、山柰醇、樹脂及鞣質(zhì)。味苦性寒,有小毒,有瀉火、止痛、殺蟲作用,主治胃痛、蟲積腹痛、疝痛、痛經(jīng)等。木材用途同楝,用樹皮和根皮的二層皮有殺蟲作用,可治蛔蟲病。(《中國植物志》)

原標題:川楝
詞條標簽:川楝川楝子

  • 植物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
  • 生境分布生境分布
  • 藥用價值藥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