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藥典頻道 > 藥用植物庫 > 正文
肉蓯蓉(藥用植物)
收藏
0
本詞條由國醫(yī)小鎮(zhèn)網(wǎng)整理并發(fā)布提供內(nèi)容,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zhuǎn)載 。

肉蓯蓉為列當(dāng)科植物肉蓯蓉Cistanche deserticolaY.C.Ma或管花肉蓯蓉Cistan.che tubulosa(Schrenk)Wight的干燥帶鱗葉的肉質(zhì)莖。春季苗剛出土?xí)r或秋季凍土之前采挖,除去莖尖。切段,曬干。主產(chǎn)內(nèi)蒙古。

植物名肉蓯蓉

拼音RouCongRong

學(xué)名Cistanche deserticola Ma

別名蓯蓉、大蕓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合瓣花亞綱

管狀花目

列當(dāng)科

肉蓯蓉屬

肉蓯蓉組

植物形態(tài)

高大草本,高40-160厘米,大部分地下生。莖不分枝或自基部分2-4枝,下部直徑可達(dá)5-10(-15)厘米,向上漸變細(xì),直徑2-5厘米。葉寬卵形或三角狀卵形,長0.5-1.5厘米,寬1-2厘米,生于莖下部的較密,上部的較稀疏并變狹,披針形或狹披針形,長2-4厘米,寬0.5-1厘米,兩面無毛?;ㄐ蛩霠?,長15-50厘米,直徑4-7厘米;花序下半部或全部苞片較長,與花冠等長或稍長,卵狀披針形、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連同小苞片和花冠裂片外面及邊緣疏被柔毛或近無毛;小苞片2枚,卵狀披針形或披針形,與花萼等長或稍長?;ㄝ噻姞?,長1-1.5厘米,頂端5淺裂,裂片近圓形,長2.5-4毫米,寬3-5毫米。花冠筒狀鐘形,長3-4厘米,頂端5裂,裂片近半圓形,長4-6毫米,寬0.6-1厘米,邊緣常稍外卷,顏色有變異,淡黃白色或淡紫色,干后常變棕褐色。雄蕊4枚,花絲著生于距筒基部5-6毫米處,長1.5-2.5厘米,基部被皺曲長柔毛,花藥長卵形,長3.5-4.5毫米,密被長柔毛,基部有驟尖頭。子房橢圓形,長約1厘米,基部有蜜腺,花柱比雄蕊稍長,無毛,柱頭近球形。蒴果卵球形,長1.5-2.7厘米,直徑1.3-1.4厘米,項(xiàng)端常具宿存的花柱,2瓣開裂。種子橢圓形或近卵形,長約0.6-1毫米,外面網(wǎng)狀,有光澤?;ㄆ?-6月,果期6-8月。 (《中國植物志》)

生境分布

產(chǎn)內(nèi)蒙古、寧夏(阿佐旗)、甘肅(昌馬)及新疆。生于梭梭荒漠的沙丘,海拔225- 1150米;主要寄主有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C. A. Mey.)Bunge及白梭梭H. persicum Bunge ex Boiss。(《中國植物志》)

主要價植

莖入藥(中藥名:肉蓯蓉),采后涼干后為生大蕓,鹽漬為鹽大蕓,在西北地區(qū)有“沙漠人參”之稱,有補(bǔ)精血、益腎壯陽、潤腸通便之功效。(《中國植物志》)

原標(biāo)題:肉蓯蓉
詞條標(biāo)簽:肉蓯蓉

  • 植物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
  • 生境分布生境分布
  • 藥用價值藥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