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藥典頻道 > 藥用植物庫 > 正文
黃獨(藥用植物)
收藏
0
本詞條由國醫(yī)小鎮(zhèn)網(wǎng)整理并發(fā)布提供內(nèi)容,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zhuǎn)載 。

黃藥子為薯蕷科植物黃獨Dioscorea bulbifera L.的干燥塊莖。夏末至冬初采挖,洗凈,趁鮮切片,干燥。主產(chǎn)于湖北、湖南、江蘇等地。

植物名黃獨

拼音HuangDu

學名Dioscorea bulbifera L.

別名黃藥、山慈姑、零余子薯蕷、零余薯、黃藥子、山慈姑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單子葉植物綱

百合目

亞目百合亞目

薯蕷科

薯蕷屬

基生翅組

植物形態(tài)

纏繞草質(zhì)藤本。塊莖卵圓形或梨形,直徑4-10厘米,通常單生,每年由去年的塊莖頂端抽出,很少分枝,外皮棕黑色,表面密生須根。莖左旋,淺綠色稍帶紅紫色,光滑無毛。葉腋內(nèi)有紫棕色,球形或卵圓形珠芽,大小不一,最重者可達300克,表面有圓形斑點。單葉互生;葉片寬卵狀心形或卵狀心形,長15(-26)厘米,寬2-14(26)厘米,頂端尾狀漸尖,邊緣全緣或微波狀,兩面無毛。雄花序穗狀,下垂,常數(shù)個叢生于葉腋,有時分枝呈圓錐狀;雄花單生,密集,基部有卵形苞片2枚;花被片披針形,新鮮時紫色;雄蕊6枚,著生于花被基部,花絲與花藥近等長。雌花序與雄花序相似,常2至數(shù)個叢生葉腋,長20-50厘米;退化雄蕊6枚,長僅為花被片1/4。蒴果反折下垂,三棱狀長圓形,長1.5-3厘米,寬0.5-1.5厘米,兩端渾圓,成熟時草黃色,表面密被紫色小斑點,無毛;種子深褐色,扁卵形,通常兩兩著生于每室中軸頂部,種翅栗褐色,向種子基部延伸呈長圓形?;ㄆ?-10月,果期8-11月。(《中國植物志》)

生境分布

分布河南南部、安徽南部、江蘇南部、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陜西南部、甘肅南部、四川、貴州、云南、西藏。本種適應性較大,既喜陰濕,又需陽光充足之地,以海拔幾十米至2000米的高山地區(qū)都能生長,多生于河谷邊、山谷陰溝或雜木林邊緣,有時房前屋后或路旁的樹蔭下也能生長。日本、朝鮮、印度、緬甸以及大洋洲、非洲都有分布。(《中國植物志》)

主要價植

塊莖含呋喃去甲基二菇類化合物及黃藥子萜A(Diosbulbin A)黃藥子萜 B(Diosbulbin B)黃藥子萜 C(Diosbulbin C)后三者均有苦味,主治甲狀腺腫大、淋巴結(jié)核、咽喉腫痛、吐血、咯血、百日咳;外用治瘡癤。(《中國植物志》)

原標題:黃獨
詞條標簽:黃獨黃藥子

  • 植物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
  • 生境分布生境分布
  • 藥用價值藥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