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藥典頻道 > 藥用植物庫 > 正文
小花山小橘(藥用植物)
收藏
0
本詞條由國醫(yī)小鎮(zhèn)網(wǎng)整理并發(fā)布提供內容,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載 。

山小橘為蕓香科植物山小橘Glycosmis parviflora (Sims) Kurz的根和葉。8-12月挖根,切片曬干;葉鮮用。主產于廣西。

植物名小花山小橘

拼音XiaoHuaShanXiaoJu

學名Glycosmis parviflora (Sims) Kurz

別名山小橘、山橘仔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蕓香目

亞目蕓香亞目

蕓香科

亞科柑橘亞科

山小橘屬

植物形態(tài)

灌木或小喬木,高1-3米。葉有小葉2-4片,稀5片或兼有單小葉,小葉柄長1-5毫米;小葉片橢圓形,長圓形或披針形,有時倒卵狀橢圓形,長5-19厘米,寬2.5-8厘米,頂部短尖至漸尖,有時鈍,基部楔尖,無毛,全緣,干后不規(guī)則淺波浪狀起伏,且暗淡無光澤,中脈在葉面平坦或微凸起,或下半段微凹陷,側脈頗明顯。圓錐花序腋生及頂生,通常3-5厘米,很少較短,但頂生的長可達14厘米;花序軸、花梗及萼片常被早脫落的褐銹色微柔毛;萼裂片卵形,端鈍,寬約1毫米;花瓣白色,長約4毫米,長橢圓形,較遲脫落,干后變淡褐色,邊緣淡黃色;雄蕊10枚,極少8枚,花絲略不等長,上部寬闊,下部稍狹窄,與花藥接連處突尖,藥隔頂端有1油點;子房闊卵形至圓球形,油點不凸起,花柱極短,柱頭稍增粗,子房柄略升起。果圓球形或橢圓形,徑10-15毫米,淡黃白色轉淡紅色或暗朱紅色,半透明油點明顯,有種子3-2、稀1粒?;ㄆ?-5月,果期7-9月。通常除冬、春初季節(jié)外常在同一樹上有成熟果也同時開花。(《中國植物志》)

生境分布

產臺灣、福建、廣東、廣西、貴州、云南六省區(qū)的南部及海南。生于低海拔緩坡或山地雜木林,路旁樹下的灌木叢中亦常見,很少見于海拔達1000米的山地。越南東北部也有。百余年來先后被引種至歐洲及美洲各地。(《中國植物志》)

主要價植

果略甜,輕度麻舌。根及葉作草藥,味苦,微辛,氣香,性平。根行氣消積,化痰止咳;葉有散瘀消腫功效。(《中國植物志》)

原標題:小花山小橘
詞條標簽:小花山小橘,山小橘

  • 植物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
  • 生境分布生境分布
  • 藥用價值藥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