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藥典頻道 > 中藥材庫 > 正文
牧馬豆根(中藥材)
收藏
0
本詞條由國醫(yī)小鎮(zhèn)網(wǎng)整理并發(fā)布提供內(nèi)容,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zhuǎn)載。

牧馬豆根為豆科植物披針葉黃華Thermopsis lanceolata R. Br.的根和根莖。9-10月挖根,洗凈泥土,除去須根,晾干。產(chǎn)于甘肅、青海、寧夏、陜西、山西、內(nèi)蒙古、河北等地。

  • 中藥名稱牧馬豆根

  • 中藥學名(拉丁名)Rhizoma et Radix Thermopsis Lanceolatae

  • 別 名

  • 所屬功效類清熱藥

  • 豆科

  • 分布區(qū)域、產(chǎn)于甘肅、青海、寧夏

來源

本品為豆科植物披針葉黃華Thermopsis lanceolata R. Br.的根和根莖。(《中華本草》)

分布產(chǎn)地

產(chǎn)于甘肅、青海、寧夏、陜西、山西、內(nèi)蒙古、河北等地。

入藥部位

根及根莖

采收加工

9-10月挖根,洗凈泥土,除去須根,晾干。(《中華本草》)

藥材性狀

根和根莖呈圓柱狀長條形,彎曲,長13-35cm,直徑3-5mm。表面棕黃色至棕黑色,有縱皺紋,有的外皮剝落,根莖節(jié)上有芽痕或葉基痕。質(zhì)硬,易折斷,斷面不平整,淡黃色或淡黃綠色。氣微,味微苦、澀,微腥。(《中華本草》)

性味歸經(jīng)

味辛,微苦,性涼。(《中華本草》)

藥材功效

清熱解毒,利咽。(《中華本草》)

藥材主治

主治感冒,肺熱咳嗽,咽痛。(《中華本草》)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9g。(《中華本草》)

藥材鑒別

顯微鑒別
根莖橫切面:木栓細胞10-14列,部分細胞含棕色或金黃色物質(zhì)。皮層較寬,多裂隙,有時可見葉跡維管束。中柱鞘纖維束木化,斷續(xù)環(huán)列。韌皮部稍寬,有纖維束。木質(zhì)部導管伴有纖維束,有的導管含黃色物質(zhì),木薄壁細胞不發(fā)達。髓部有裂隙,常有纖維束。本品薄壁細胞含淀粉粒。
粉末特征:淡黃棕色。①淀粉粒眾多,圓形、橢圓形、卵圓形及灰帽形,直徑1-6μm,臍點不明顯。②纖維成束淡黃色,多斷碎,直徑19-39μm,壁厚,平直,少紋孔。③導管有螺紋、梯紋和網(wǎng)紋,以網(wǎng)紋為主,直徑19-69μm。此外,有木栓細胞,薄壁細胞。
理化鑒別
取本品粉末5g,加0.5%鹽酸乙醇溶液40ml,水浴回流提取10min,濾過。濾液用5%氨水溶液調(diào)至中性,在水浴上蒸干,殘渣用5%硫酸溶液,濾過,濾液供下列試驗:①取濾液點于濾紙上,稍干后噴碘化鉍鉀試劑,立即顯橘紅色。②取濾液1ml,加硅鎢酸試劑1-2滴,產(chǎn)生淡黃色沉淀。③取濾液1ml,加碘化汞鉀1-2滴,產(chǎn)生淡黃色沉淀。(檢查生物堿)(《中華本草》)

中藥配伍

①治感冒:牧馬豆根9g,蘇葉9g,薄荷15g,香青蘭9g,蘆根30g。水煎服。
②治肺熱咳嗽,咽喉燥痛:牧馬豆根6g,前胡9g,桔梗4.5g,枇杷葉9g,甘草3g。水煎服。
③治扁桃體炎:牧馬豆根4.5g。水煎服。
④治熱毒,咽喉腫痛:牧馬豆根6g,牛子9g,玄參9g,桔梗6g,甘草6g。水煎服。(1-4方出自《沙漠地區(qū)藥用植物》)

相關(guān)論述

1.《青藏高原藥物圖鑒》:“微苦,寒,有毒。”
2.《沙漠地區(qū)藥用植物》:“味辛,性涼?!?/span>
3.《青藏高原藥物圖鑒》:“治梅毒性鼻疳,蟲牙等病?!?/span>
4.《沙漠地區(qū)藥用植物》:“清熱解毒?!?/span>

原標題:牧馬豆根
詞條標簽:披針葉黃華,牧馬豆根

  • 來源來源
  • 分布產(chǎn)地分布產(chǎn)地
  • 入藥部位入藥部位
  • 采收加工采收加工
  • 藥材性狀藥材性狀
  • 性味歸經(jīng)性味歸經(jīng)
  • 藥材功效藥材功效
  • 藥材主治藥材主治
  •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 藥材鑒別藥材鑒別
  • 中藥配伍中藥配伍
  • 相關(guān)論述相關(guān)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