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藥典頻道 > 中藥材庫 > 正文
北香薷(中藥材)
收藏
0
本詞條由國醫(yī)小鎮(zhèn)網(wǎng)整理并發(fā)布提供內(nèi)容,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zhuǎn)載。

北香薷為唇形科植物香薷Elsholtzia ciliata (Thunb.) Hyland.的全草。夏、秋季采收、切段,曬干,或鮮用。主產(chǎn)于云南、貴州等地,全國其他地區(qū)亦產(chǎn)。

  • 中藥名稱北香薷

  • 中藥學名(拉丁名)HERBA ELSHOLTZIAE

  • 別 名香草頭、土薄荷、土薷香

  • 所屬功效類解表藥

  • 唇形科

  • 分布區(qū)域主產(chǎn)于云南、貴州等地,全國其他地

來源

本品為唇形科植物香薷Elsholtzia ciliata (Thunb.) Hyland.的全草。(《中華本草》)
本品為唇形科植物香薷Elsholtzia ciliata (Thunb.) Hyland.的干燥地上部分。(《遼寧省中藥材標準第一冊2009年版》)

分布產(chǎn)地

主產(chǎn)于云南、貴州等地,全國其他地區(qū)亦產(chǎn)。

入藥部位

全草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收、切段,曬干,或鮮用。(《中華本草》)
夏季花盛開時割取地上部分,除去雜質(zhì),陰干。(《遼寧省中藥材標準第一冊2009年版》)

藥材性狀

莖呈方柱形,多分枝,長30-50cm,表面紫褐色;質(zhì)脆。葉卷曲皺縮,展平后呈卵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3-9cm,寬1-4cm,上面暗綠色,有疏生硬毛,下面淡綠以,散生多數(shù)亮黃色腺點;葉柄長0.5-3cm,有小硬毛。頂生假穗狀花序,稍偏向一側(cè),花淡紫色。揉搓后有特異清香,味辛涼。以枝嫩、穗多、多香濃者為佳。(《中華本草》)
本品莖四棱形,多分枝,外表面紫褐色,有毛,質(zhì)硬而脆,斷面有髓。葉對生,完整葉片狹卵形至卵狀長圓形,邊緣有鋸齒。穗狀花序腋生或頂生,花偏向一側(cè),苞片近圓形,萼鐘狀,5裂。氣特異而濃烈,味苦、辛。(《遼寧省中藥材標準第一冊2009年版》)

性味歸經(jīng)

辛,微溫。歸肺、胃經(jīng)。(《中華本草》)
辛,微溫。(《遼寧省中藥材標準第一冊2009年版》)

藥材功效

發(fā)汗解暑,化濕利尿。(《中華本草》)
發(fā)汗解表,和中利濕。(《遼寧省中藥材標準第一冊2009年版》)

藥材主治

主治夏季感冒,中暑,泄瀉,小便不利,水腫,濕疹,癰瘡。(《中華本草》)
用于發(fā)熱惡寒,傷暑頭痛,腹痛,吐瀉。(《遼寧省中藥材標準第一冊2009年版》)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15g;鮮品加倍。外用:適量,搗敷;煎水含漱或熏洗。(《中華本草》)
5-15g。(《遼寧省中藥材標準第一冊2009年版》)

用藥禁忌

《四川中藥志》1960年版:“熱病汗多表虛者忌用”。

貯藏保存

置于陰涼干燥處。(《遼寧省中藥材標準第一冊2009年版》)

中藥配伍

1.治發(fā)熱身痛:香薷6g,算盤子樹6g,紫蘇9g,五谷草6g,食鹽少許。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2.治暑熱口臭:香薷鮮全草30g,水煎服。或(香薷)全草、佩蘭、藿香各3g。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3.治偏頭痛:用香薷(全草)30g。水煎,趁熱熏痛側(cè)頭部。
4.治口腔炎,口臭:用香薷全草9-15g。水煎含漱。
5.治濕疹,皮膚瘙癢:用香薷鮮全草適量。水煎外洗。(3-5方出自《廣西本草選編》)

中藥炮制

除去雜質(zhì),用水噴潤,切段,曬干。(《遼寧省中藥材標準第一冊2009年版》)

道地性

非道地

相關(guān)論述

1.《四川中藥志》1960年版:“發(fā)表,利尿,解暑,健胃,消腫。治夏季感冒發(fā)熱,頭痛,身痛,水腫,小便不利及下利腹痛嘔吐等
癥?!?/span>
2.《廣西本草選編》:“主治夏季感冒,中暑,急性胃腸炎,急性腎炎,偏頭痛?!?/span>

原標題:北香薷
詞條標簽:香薷北香薷

  • 來源來源
  • 分布產(chǎn)地分布產(chǎn)地
  • 入藥部位入藥部位
  • 采收加工采收加工
  • 藥材性狀藥材性狀
  • 性味歸經(jīng)性味歸經(jīng)
  • 藥材功效藥材功效
  • 藥材主治藥材主治
  •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 用藥禁忌用藥禁忌
  • 貯藏保存貯藏保存
  • 中藥配伍中藥配伍
  • 中藥炮制中藥炮制
  • 道地性道地性
  • 相關(guān)論述相關(guān)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