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藥典頻道 > 中藥材庫 > 正文
葫蘆茶(中藥材)
收藏
0
本詞條由國醫(yī)小鎮(zhèn)網整理并發(fā)布提供內容,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葫蘆茶為豆科植物葫蘆茶Tadehagi triquetrum (L.) Ohashi的干燥全株。夏、秋二季采挖,曬干或趁鮮切斷,曬干。主產于廣東、廣西、福建等地。

  • 中藥名稱葫蘆茶

  • 中藥學名(拉丁名)HERBA TADEHAGI TRIQUETRI

  • 別 名金劍草、螳螂草、田刀柄

  • 所屬功效類清熱藥

  • 豆科

  • 分布區(qū)域主產于廣東、廣西、福建等地。

來源

本品為豆科植物葫蘆茶Tadehagi triquetrum (L.) Ohashi的干燥全株。(《廣東省中藥材標準第一冊2004》)

分布產地

主產于廣東、廣西、福建等地。

入藥部位

全草

采收加工

夏、秋二季采挖,曬干或趁鮮切斷,曬干。(《廣東省中藥材標準第一冊2004》)

藥材性狀

本品根近圓柱形,長40-120cm。扭曲,表面灰棕色或棕紅色,質硬稍韌,斷面黃白色。莖基部圓柱形,灰棕色至暗棕色,木質,上部三棱形,草質,疏披短毛。葉矩狀披針形,薄革質,長6-15cm,寬1.5-3cm;灰綠色或棕綠色,先端尖,基部鈍圓或淺心形,全緣。兩面稍被毛;葉柄長約1.5cm,有闊翅,似倒葫蘆狀;托葉披針形,與葉柄等近長,淡棕色,有的帶花果;總狀花序腋生或頂生,長15-30cm,蝶形花多數,長不及1cm,花梗較長,莢果扁平,長2-4cm,有5-8近方形的莢節(jié)。氣微,味淡。(《廣東省中藥材標準第一冊2004》)

性味歸經

微苦、涼。歸胃、大腸經。(《廣東省中藥材標準第一冊2004》)

藥材功效

清熱利濕,消滯殺蟲。(《廣東省中藥材標準第一冊2004》)

藥材主治

用于感冒發(fā)熱,濕熱積滯之脘腹?jié)M痛,膀胱濕熱之小便赤澀,水腫腹脹,小兒疳積。(《廣東省中藥材標準第一冊2004》)

用法用量

15-30g。鮮用加倍。外用搗汁涂或煎水洗。(《廣東省中藥材標準第一冊2004》)

貯藏保存

置通風干燥處。(《廣東省中藥材標準第一冊2004》)

中藥配伍

①治咽喉腫痛:葫蘆茶二兩。煎水含咽。(《嶺南草藥志》)
②治肺病咳嗽出血:葫蘆茶干全草二兩半。清水煎服。(《泉州本草》)
③治痢疾:葫蘆茶全草、細葉扯頭孟根各二至三兩。加雞蛋一個同煎,煎至雞蛋熟時,將蛋殼除去再煎,加生鹽調味,湯蛋同服。(《嶺南草藥志》)
④治風濕性關節(jié)酸痛:葫蘆茶莖,每次二兩,合豬腳節(jié)燉服。(《泉州本草》)
⑤治硬皮癥:葫蘆茶、拔膿膏(蕁麻科糯米藤)各等分,和食鹽搗爛敷患處。(《廣東省醫(yī)藥衛(wèi)生科技資料選編》)
⑥治妊娠嘔吐:葫蘆茶一兩(干品)。水煎,分三次服。(《全展選編·婦產科》)
⑦治產后瘀血痛:鮮葫蘆茶全草五錢至一兩。杵爛,酌加米酒燉服。如用清水煎服,可治月經病。(《閩東本草》)
⑧治暑季煩渴:葫蘆茶,煎成日常飲料,以代茶葉。能解暑清熱止渴。(《嶺南草藥志》)
⑨治癰毒:葫蘆茶葉搗絨,取汁滴于傷口,每日二至三次,每次適量。(《貴州草藥》)
⑩治蕁麻疹:葫蘆茶鮮莖、葉一兩。水煎服;或用鮮全草適量,水煎熏洗。(《福建中草藥》)

中藥炮制

除去雜質,洗凈,切段,干燥。(《廣東省中藥材標準第一冊2004》)

藥理作用

煎劑用平板紙片法,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中華本草》)

道地性

非道地

相關論述

①《生草藥性備要》:"消食殺蟲,治小兒五疳,作茶飲。"
②《本草求原》:"退黃疸。"
③《嶺南采藥錄》:"瘡久有蟲,敷之。解熱毒,去疳積。""治勞傷吐血。"
④《南寧市藥物志》:"殺蟲,清熱,止渴。治疝氣,疳積。煎水洗瘡疥,止痕癢。"
⑤《嶺南草藥志》:"消暑,清熱,利尿。"
⑥《閩東本草》:"解肌達表,健脾開胃,潤肺生津,強筋骨,除風濕。"
⑦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解暑,利水消滯,殺蟲防腐。制茶用于感冒發(fā)燒、咽喉腫痛,預防中暑;煎水治腎炎水腫,黃疸型肝炎,腸炎腹瀉。"

原標題:葫蘆茶
詞條標簽:葫蘆茶

  • 來源來源
  • 分布產地分布產地
  • 入藥部位入藥部位
  • 采收加工采收加工
  • 藥材性狀藥材性狀
  • 性味歸經性味歸經
  • 藥材功效藥材功效
  • 藥材主治藥材主治
  •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 貯藏保存貯藏保存
  • 中藥配伍中藥配伍
  • 中藥炮制中藥炮制
  • 藥理作用藥理作用
  • 道地性道地性
  • 相關論述相關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