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藥典頻道 > 中藥材庫 > 正文
臭牡丹(中藥材)
收藏
0
本詞條由國醫(yī)小鎮(zhèn)網整理并發(fā)布提供內容,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臭牡丹為馬鞭草科植物臭牡丹Clerodendrum bungei Steud.的新鮮或干燥地上部分。夏季采集,曬干。產于浙江、江蘇、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云南等地。

  • 中藥名稱臭牡丹

  • 中藥學名(拉丁名)HERBA CLERODENDRI BUNGEI

  • 別 名矮童子、大紅花、野朱桐

  • 所屬功效類 平肝息風藥

  • 馬鞭草科

  • 分布區(qū)域產于浙江、江蘇、河南、湖北

來源

本品為馬鞭草科植物臭牡丹Clerodendrum bungei Steud.的新鮮或干燥地上部分。(《湖南省中藥材標準2009年版》)

分布產地

產于浙江、江蘇、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云南等地。

入藥部位

全草

采收加工

夏季采集,曬干。(《湖南省中藥材標準2009年版》)

藥材性狀

本品莖呈圓柱形,長 1-1.5m,直徑0.3-1.2cm。表面灰棕色至灰褐色,皮孔點狀或稍呈縱向延長,節(jié)處葉痕呈凹點狀;質硬,不易折斷,斷面皮部棕色,菲薄,木部灰黃色,髓部白色。葉片多皺縮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寬卵形,長7-20cm,寬6-15cm,先端漸尖,基部截形或心形,邊緣有細鋸齒;上表面棕褐色至棕黑色,疏被短柔毛;下表面色稍淡,無毛或僅脈上有毛,基部脈腋處可見黑色疤痕狀的腺體;葉柄黑褐色,長3-6cm。氣臭,味微苦、辛。(《湖南省中藥材標準2009年版》)

性味歸經

辛、苦,平。歸心、胃、大腸經。(《湖南省中藥材標準2009年版》)

藥材功效

解毒消腫,祛風除濕,平肝潛陽。(《湖南省中藥材標準2009年版》)

藥材主治

用于眩暈,癰疽,疔瘡,乳癰,痔瘡,濕疹,丹毒,風濕痹痛。(《湖南省中藥材標準2009年版》)

用法用量

10-15g,鮮品30-60g。外用適量,煎水熏洗,或搗爛敷,或研末調敷。(《湖南省中藥材標準2009年版》)

貯藏保存

置干燥處。(《湖南省中藥材標準2009年版》)

藥材鑒別

顯微鑒別:
本品葉粉末綠色。非腺毛眾多,2-8細胞,常彎曲,長40-150μm,基部直徑約28μm。腺毛頭部2-8細胞,直徑22-35μm;柄部單細胞。氣孔不定式,副衛(wèi)細胞3-4個。(《湖南省中藥材標準2009年版》)

中藥配伍

1.治疔瘡:蒼耳、臭牡丹各一大握。搗爛,新汲水調服。瀉下黑水愈。(《赤水玄珠》)
2.治一切癰疽:臭牡丹枝葉搗爛罨之。(《綱目拾遺》)
3.治癰腫發(fā)背:臭牡丹葉曬干,研極細末,蜂蜜調敷。未成膿者能內消,若潰后局部紅熱不退,瘡口作痛者,用蜂蜜或麻油調敷,至紅退痛止為度(陰疽忌用)。(《江西民間草藥》)
4.治乳腺炎:鮮臭牡丹葉半斤,蒲公英三錢,麥冬全草四兩。水煎沖黃酒、紅糖服。
5.治肺膿瘍,多發(fā)性癤腫:臭牡丹全草三兩,魚腥草一兩。水煎服。
6.治關節(jié)炎:臭牡丹鮮葉。絞汁,沖黃酒服,每天兩次,每次一杯,連服二十天。如有好轉,再續(xù)服至痊愈。
7.治頭痛:臭牡丹葉三錢,芎藭二錢,頭花千金藤根一錢。水煎服。(④-⑦方均出《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8.治瘧疾:臭牡丹枝頭嫩葉(曬干,研末)一兩,生甘草末一錢。二味混合,飯和為丸如黃豆大。每服七丸,早晨用生姜湯送下。(《江西民間草藥》)
9.治火牙痛:鮮臭牡丹葉一至二兩。煮豆腐服。(江西《草藥手冊》)
10.治內外痔:臭牡丹葉四兩。煎水,加食鹽少許,放桶內,乘熱熏患處,至水涼為度,渣再煎再熏,一日二次。(《江西民間草藥》)
11.治脫肛:臭牡丹葉適量。煎湯熏洗。(《陜西中草藥》)

中藥炮制

除去雜質,洗凈,干燥,切段。(《湖南省中藥材標準2009年版》)

藥理作用

1.對免疫功能的影響:臭牡丹注射液尾靜脈注射0.1ml(含黃酮4.6mg),能顯著提高小鼠中性白細胞吞噬指數及吞噬百分率,提示本品能增強血清中調理素的活力。臭牡丹對大鼠免疫功能也有不同程度的促進作用,尤其在促進巨噬細胞吞噬功能方面作用更加顯著。
2.對子宮圓韌帶肌電的影響:分別以臭牡丹水煎醇提取物15g/kg、總生物堿45g/kg,及乳酸鎂27mg/kg靜脈注射,可引起家免子宮圓韌帶肌電發(fā)放,呈陣發(fā)性增強。給藥后10-15min開始出現(xiàn),持續(xù)30min。此作用可被預先靜脈注射酚妥拉明所阻斷,普萘洛爾則無影響,表明臭牡丹增強子宮圓韌帶肌電的發(fā)放似與興奮子宮α-腎上腺素受體有關。臭牡丹治療子宮脫垂可能是由于產強子宮圓韌帶張力所致。
3.其他作用:臭牡丹注射液體外試驗表明,對金黃色葡萄球菌、酵母菌、副傷寒甲型杜菌有較強的抑制作用,對傷寒、副傷寒乙型杜菌、大腸杜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中藥大辭典》)

道地性

非道地

相關論述

1.《綱目拾遺》:洗痔瘡,治疔,一切癰疽,脫肛。
2.《福建民間草藥》:活血散瘀,拔毒消癰。
3.《民間常用草藥匯編》:健脾,養(yǎng)血,平肝。治崩帶及 小兒疳氣。
4. 江西《草藥手冊》:葉:有降壓作用。
5.《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清熱利濕,消腫解毒,止痛。

原標題:臭牡丹
詞條標簽:臭牡丹

  • 來源來源
  • 分布產地分布產地
  • 入藥部位入藥部位
  • 采收加工采收加工
  • 藥材性狀藥材性狀
  • 性味歸經性味歸經
  • 藥材功效藥材功效
  • 藥材主治藥材主治
  •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 貯藏保存貯藏保存
  • 藥材鑒別藥材鑒別
  • 中藥配伍中藥配伍
  • 中藥炮制中藥炮制
  • 藥理作用藥理作用
  • 道地性道地性
  • 相關論述相關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