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疾病療養(yǎng)頻道 > 手足口病百科

手足口病

百科

概述

手足口病是由多種腸道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本病以手足出疹,伴口腔黏膜皰疹為主要臨床特征。一年中均可發(fā)病,以夏秋季為主,多見于四歲以下小兒,年長兒亦可罹患。其傳染性強,可散發(fā)或局部流行。



病因病機

本病的發(fā)病原因為素體內(nèi)蘊溫?zé)?,?fù)感時行疫毒之邪,以內(nèi)外合邪,濕遏熱伏,蘊于脾胃,外蒸肌膚,上薰口腔為其基本病機,屬中醫(yī)學(xué)“疫疹”等病證范圍。



診斷要點

(1)主要癥狀體征:小兒先訴口痛拒絕進食或厭食,大多有低熱??谇火つこ霈F(xiàn)小病疹,不久破潰或潰瘍常見于舌、唇、頰黏膜及硬腭部。同時手足出現(xiàn)斑丘疹,很快轉(zhuǎn)為皰疹,較水痘為小,皰皮較厚,捫之堅實2?3天后吸收,不留痂,多位于手心手背,足趾側(cè)面,也可見于臂腿臀軀干等部位,數(shù)目為幾個到幾十個。

(2)流行病史與接觸史,以本病的臨床診斷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3)實驗室檢查:口咽拭子糞便中能分離出病毒,血清中出現(xiàn)特異性病毒抗體,可作出病原診斷。



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本病的辨證主要是分清時邪的性質(zhì)。風(fēng)溫疫毒致病,多發(fā)于春夏之交,病在衛(wèi)分、氣分;暑熱疫毒致病,常見于盛夏之季,病在氣分、營分;濕熱疫毒致病,多發(fā)于夏秋之季,病在氣分。

(二)治療原則

清熱利濕,解毒消疹是本病的基本治則,根據(jù)時邪的致病特點,治當(dāng)有所側(cè)重。風(fēng)濕犯肺應(yīng)以疏風(fēng)清熱為主,暑熱熾盛,應(yīng)以清熱涼營為主,濕熱郁蒸,應(yīng)以清化濕熱為主。

(三)分型治療

1.風(fēng)濕犯肺型

癥狀:口腔、手、足等處出現(xiàn)皰疼或紅色丘診,數(shù)少個小,根底輕淺,稍癢,發(fā)熱,流涕,咳嗽、咽痛,舌紅苔薄,脈浮數(shù)。治法:疏風(fēng)清熱解毒化濕。

方藥:銀翹散加減。

處方:銀花9~12克,連翹6~9克,大青葉9~12克,薄荷3~6克,荊芥3~6克,豆豉9~15克,竹葉6~9克,桔梗6~9克,甘草3~6克。

加減:咳甚者加桑葉6~9克,杏仁6~9克;便秘者加大黃3~6克。

2.暑熱熾盛型

癥狀:皰疹較密口舌潰爛,拒食流涎,咽喉腫痛,壯熱,煩渴,躁擾不寧,便溲黃,舌紅或絳,苔黃厚,脈滑數(shù)。治法:清熱解毒,涼營消疹。

方藥:清瘟敗毒飲加減。

處方:生石膏15~30克,知母9~12克,生地15~30克,赤芍9克,玄參6~9克,黃連3~6克,梔子6~9克,黃芩6~9克,竹葉6~9克,蟬衣6~9克,僵蠶6~9克。加減:兼高熱,神昏,抽搐者酌加安宮牛黃丸,至寶丹或紫雪丹。

3.濕熱郁蒸型

癥狀:手足、口腔無見明顯皰疹,身熱不揚,倦怠胸悶,渴不欲飲。小便短赤,大便點滯,舌質(zhì)紅,笞膩,脈濡數(shù)。

治法:清熱利濕,解毒消疼。

方藥:甘露消毒丹加減。

處方:滑石15克、茵陳6~9克,木通3~6克,藿香6~9克,佩蘭6~9克,厚樸6~9克,黃芩6~9克,連翹6~9克,薄荷6克,銀花6~9克,蟬衣6克,甘草3~6克。

加減:皮疹瘙癢者,加地膚子6~9克,白鮮皮6~9克。

附:單方、驗方。

1)板藍(lán)解毒沖劑(中成藥)每袋12克,每次半袋~1袋,日三次。

2)板藍(lán)根、大青葉、銀花、連翹各9克,木通3克,竹葉6克。水煎服。

3)清熱瀉脾散:基本方:山梔子9克,玄參,燈心草,生石膏,生地、苡仁各10克,黃連,黃芩各6克,銀花,連翹各12克、便秘者加大黃,便溏者加白術(shù),陳皮,山楂等;口腔潰瘍者,配合外用錫類散。


說兩句吧

網(wǎng)友評論

驗證碼 看不清,換張圖片?

你還可以輸入250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