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藥典頻道 > 中藥材庫 > 正文
五眼果樹皮(中藥材)
收藏
0
本詞條由國醫(yī)小鎮(zhèn)網(wǎng)整理并發(fā)布提供內(nèi)容,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zhuǎn)載。

五眼果樹皮為漆樹科植物南酸棗Choerospondias axillaris (Roxb.) Burtt et Hill.的樹皮。樹皮全年可采,曬干或熬膏。產(chǎn)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貴州、云南、西藏等地。

  • 中藥名稱五眼果樹皮

  • 中藥學(xué)名(拉丁名)

  • 別 名

  • 所屬功效類清熱藥

  • 漆樹科

  • 分布區(qū)域、產(chǎn)于安徽、浙江、江西

來源

本品為漆樹科植物南酸棗Choerospondias axillaris (Roxb.) Burtt et Hill.的樹皮。(《中華本草》)

分布產(chǎn)地

產(chǎn)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貴州、云南、西藏等地。

入藥部位

采收加工

樹皮全年可采,曬干或熬膏。(《中華本草》)

性味歸經(jīng)

味酸、澀,性涼。(《中華本草》)

藥材功效

清熱解毒,祛濕,殺蟲。(《中華本草》)

藥材主治

主治瘡瘍,燙火傷,陰囊濕疹,痢疾,白帶,疥癬。(《中華本草》)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熬膏涂。(《中華本草》)

中藥配伍

①治燙傷:酸棗樹二重皮180g,虎杖根60g,毛冬青根二重皮60g。水煎去渣,濃縮成膏,涂患處。
②治白帶:酸棗樹根或莖二重皮18-30g。水煎和豬腳1個或冰糖適量,燉服。
③治胃下垂:酸棗樹二重皮30g,紅糖適量。開水沖泡后,燉服。(1-3方出自《福建藥物志》)
④治療細(xì)菌性痢疾:取南酸棗樹二層皮125g,水煎2次,混合濃縮成100ml,每日2次,每次服50ml,重癥可每次服100ml。并用50-100ml,保留灌腸。治療60例(急性52例,慢性8例),均治愈(腹痛、膿血便消失,大便次數(shù)每日1-2次,成形,大便常規(guī)鏡檢陰性或膿細(xì)胞0-2/高倍,乙狀結(jié)腸鏡檢陰性)。治愈日數(shù)平均4.12d,最短1d,最長15d。據(jù)臨床觀察,單獨口服不如并用灌腸者奏效快、療程短。慢性細(xì)菌性痢疾癥狀雖易消失,但腸轉(zhuǎn)為陰性較為緩慢,故宜口服灌腸并用之。
⑤治療燒傷:用五眼果樹二層皮(內(nèi)皮)500-1000g,加水5L。煎4-5h后過濾棄渣,再濃煎成500ml。燒傷的創(chuàng)面鮮用1%。高錳酸鉀液或生理鹽水清洗,然后涂藥,每日1-2次,涂藥后瘡面暴露;以后視情況每1-2d涂藥1次。感染創(chuàng)面應(yīng)除去痂皮,清洗局部后撒適量黃連粉,每日涂藥1-3次。共治療196例,燒傷面積最大達(dá)45%,均治愈,治Ⅲ度燒傷只用15d即愈。

相關(guān)論述

1.《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性涼,味澀?!?/span>
2.《廣西中草藥》:“味酸澀,性寒?!?/span>
3.《全國中草藥匯編》:“酸、澀,涼?!?/span>
4.《福建藥物志》:“甘、酸,平?!?/span>
5.《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清熱解毒,收斂止痛。用于燙傷?!?/span>
6.《廣西中草藥》:“清熱毒,殺蟲收斂?!?/span>
7.《全國中草藥匯編》:“止血。主治外傷出血,牛皮癬?!?/span>
8.《福建藥物志》:“收斂,去腐。主治痢疾,胃下垂,白帶,陰囊濕疹,瘡瘍潰爛,跌打損傷?!?/span>

原標(biāo)題:五眼果樹皮
詞條標(biāo)簽:南酸棗五眼果樹皮

  • 來源來源
  • 分布產(chǎn)地分布產(chǎn)地
  • 入藥部位入藥部位
  • 采收加工采收加工
  • 性味歸經(jīng)性味歸經(jīng)
  • 藥材功效藥材功效
  • 藥材主治藥材主治
  •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 中藥配伍中藥配伍
  • 相關(guān)論述相關(guān)論述